【解惑】王刚:酒桌上的规矩

【解惑】王刚:酒桌上的规矩

00:00
07:51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刚,很高兴和你一起读《西游记》。

第七十七回《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cháo)正主救婴儿》里说到,寿星公来收了白鹿精,国王摆了桌素宴庆祝,大家吃的特别开心。不过,里面最有意思的是,虽然是素宴,却也饮酒,国王还一一奉酒。谈到这,我们就不得不说道说道古代酒桌上的那点事儿了。

酒桌文化自古就有,这与我国作为礼仪之邦有关。在周代就形成了一系列的饮酒礼仪,比如乡/饮酒礼,就是非常典型的宴饮制度。

不过,您可别误会,这不是光凑一堆人在一块儿喝酒就完了。乡饮酒主要是为了举荐贤才,它往往与射礼相连。“射”是古代士大夫六艺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形式。先举行乡射礼,再由乡大(dà)夫设宴,招待乡中的士人,考察他们的谈吐、举止,合乎礼仪规范的,才能得到推荐。先得射箭射的好,还要言行都规范,这顿酒喝的也挺难的。

再来介绍一下装酒的器具。远古时候,人们一般用陶器和动物的角做成的器皿装酒,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

到了商代,由于人们善于经营耕作,国力强盛,那些多出来的粮食便被酿成了酒,酿酒技术一度非常发达,加上青铜器的制造技术也有所提高,所以出现了大量青铜酒具。因为酒具也会在祭祀时使用,所以往往打造得非常精致,有各种形制和花纹,用于不同的特定场合。

秦汉之际,中国的南方流行起了漆制酒具,用漆涂制的器具既美观,又耐用。汉代,人们饮酒时一般是席地而坐,将酒樽放在中间,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所以形体一般都比较矮胖。

东汉开始,又出现了瓷制的酒具,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酒具也变得越来越精美。

尤其在宋代,产生了大量精美雅致的酒具。宋人喜欢将黄酒加热后饮用,所以还发明了注子。注子一般由金属或瓷制成,长得像壶,和注碗配套组合,可以温酒。这类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

大家知道,古人可是相当重礼仪的,喝酒的时候也不能失态。因此,士大夫常常会在装酒的器皿旁边还放两个铜器,一个名为“匜[yí]”,是给客人洗手用的,还有一个名为“盉”[hé],像个大茶壶,主要是装用来喝的水。

喝酒就喝酒,怎么还要喝水呢?这事儿,古人可比咱们考虑得周全多了。

原来呀,古人也怕有人酒量不好,喝醉了丢人,所以专门设置了“盉”[hé]。盉里面一般插一把大勺子,如果觉得自己不胜酒力了,一般都会从盉里舀(yǎo)点水,把酒味变薄(báo),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兑水了。这样就不至喝醉。这掺了水的酒,古人也叫“玄酒”。

我们民间还有个说法叫“酒过三巡”,这就是敬酒的问题了。一巡,顾名思义,就是敬一遍,三巡也就是三遍,是指主人给客人斟酒,斟过了三次,客人都喝光了,这酒就喝的差不多了。

那为什么是三巡呢?唐朝以前,人们主要是席地而坐,分餐吃饭,每个人各有一席之地,倒酒主要还是按爵算,不会按巡。爵也是一种酒器,一爵便类似于一杯。

到了唐代以后,人们开始围着桌子吃饭喝酒,于是主人倒酒便出现了巡,类似巡游一圈一样。以前礼法规定是饮酒不过三爵,继承下来,到了三巡,基本主客也喝的差不多了,多了也就不劝了。所以也就有了不过三巡的说法。

我们今天的酒桌文化存在许多糟粕,总是把喝酒的多少与感情深浅挂钩,经常是相互劝酒、拼酒,喝到大家都酩酊大醉才罢休,这其实并不好,酒喝多了伤身体,不如学学古人,酒过三巡,点到为止,毕竟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好了,我是和你一起读《西游记》的王刚,咱们下回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有声的高飞_DCC

    听西游,涨知识

  • 沁琳_zp

  • 听友285011844

    我们这不兑水,不善喝酒可以兑点可乐

  • 看天天不语

    三巡就是三个分酒器😂

  • 半杯可乐不加冰谢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 曾维翔

    以前的酒是黄酒,到了元代是蒙古人才喝蒸馏白酒的。白酒才流行起来。

  • 离殇索

    黄酒加冰糖加枣煮着喝很好喝,有些地方还用肉煮,不过我没喝过。

  • 暗柳_

    +

  • 丁睿卿

  • 磨刀石人

    点到为止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