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刚,很高兴和你一起读《西游记》。
第八十一回《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说到师徒四人到镇海禅林寺借宿,才引出了白鼠精的故事。那古代僧人借宿有什么规矩么?这回咱们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外出的僧人们被称为“云游僧”或者“行脚僧”,师傅们需要带上自己的衣单、戒牒,衣单就是衣服和吃饭的器皿(mǐn),不过这衣单比较讲究,包括“三衣一钵[bō]”。
“三衣”就是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这是根据布料缝补的样式命名的,九条衣是行斋乞食时穿的,七条衣一般在礼拜、诵经时穿着,五条衣则是劳动和赶路时穿的。
在传入中国后,这些衣服基本都只会在法会的时候穿,平时还是以僧袍褂子为主。所以我们把借宿也称为“挂单”,就是把衣服在这个庙宇挂起来的意思了。《水浒传》中,鲁智深就因大闹五台山,被智真长老打发到大相国寺来挂单。
钵也称“应量(yìng liàng)器”,主要是乞求食物用的。印度的佛教教义规定,出家人一般不进行耕种生产,主要靠信众的布施,或者地里原有的食物来维生,目的是消除傲慢心,放弃身外物,这称为“天人供(gōng)养”。不过,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也开始鼓励僧人自给(jǐ)自足了。
衣、钵是出家人在受戒时就会有的僧物,表示正式参加僧人团体,具有了出家人的身份。中国的禅宗初祖至五祖都以衣钵相传,六祖以后不再采用这种方式了,但后代禅宗在传法的时候,还依然用“传衣钵”一语指代佛法的延续。
相比于“衣钵”,在挂单的时候,“戒牒”更为重要。戒牒是由僧官机构颁发的,僧官制度自后秦时就已出现,经过唐代的重设,变得更加完善。
如果你出家了,寺里会把你报备上去,然后由僧官机构以及传戒的师傅颁发给你这个戒牒,等于是你的“出家资格证”了。上面会标注受戒人、戒名、日期、传戒的师傅、证明人等等信息,然后盖上官方的印章,表示这个僧人是受到官方保护的。有点类似现在的身份证。
有了戒牒(dié),就可以借宿了。挂单的僧人先去客堂,然后向佛像顶礼,拜三拜,之后,拿出戒牒给“知客僧”,询问法名、寺院、最近的行程情况,等于是做了个调查,合格了才能被带到客房入住。可见这借宿并不简单,流程复杂着呢。
这还没算完,借宿的僧人白天可以外出,但是要得到允许,晚上必须按时回寺,每天要跟随本寺的师傅们上殿礼佛。如果挂单了一段时间了,还想长期住下去,那经过住持等人的同意,便可以举行“安单”仪式,成为本寺的正式成员了。
以上说的都是去寺庙借宿,听起来是不是并不难啊?如果是到普通人家借宿,有时候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民间经常有僧人巧借宿的故事。
根据《南濠诗话》记载,有个叫张伯雨的文人,晚年隐居在山里,一日有个僧人来借宿,张伯雨留下一句话 “花径不曾缘客扫”,意思是我没地方给你住。这个僧人却很聪明,现场吟了一首诗:“久闻方外有神仙,只信华阳古洞天。花径不曾缘客扫,石床今许借僧眠。”不仅委婉恳切,还将主人恭维了一番。
张伯雨大为赞赏,于是就大方地留他住了几天。看来,当僧人也并不容易,除了要精通佛法,还得会点诗词歌赋,才能成功借宿呢。
好了,我是和你一起读《西游记》的王刚,咱们下回再见。
每天必听
既然“三条衣”都只在法会上穿,那唐僧取经十四年会不会带着“三条衣”(在扁担里),或随时更换“三条衣”1呢?
猪八戒怎么老说, gr eat呢???
?好像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吧
经典
沙发
今天看直播恭王府,哈哈哈,一下子就想起王刚老师了
来来来
有人知道为啥五世祖没把衣钵传给六世祖?
这集的bgm叫啥?好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