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刻意练习(3)

2.2、刻意练习(3)

00:00
11:07

更新提醒:每天早7:00更新2期。


课程原文:


这是讲解刻意练习的第3部分,随时获得反馈。王小波曾经有一篇文章叫作《皇帝做习题》,说像编程和做几何题这样的事情,与我国古代文人写文章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前者做得对不对自己立即就可以知道。做几何证明题甚至不需要对照标准答案,证明了就是证明了。计算机编程写出来的程序能不能正确运行,计算机马上就可以告诉你。


从刻意练习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即时的反馈。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这种反馈,比如说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一个文学青年自己闷在家里写小说,投出去的稿子全都石沉大海,想要提高水平就很难了。最大的可能性,是他明明写得很差,却一心以为自己是个怀才不遇的文学大师。


我们看到现在网络时代这种郁闷的文学青年越来越少了,因为他们完全可以把小说发在网上接受评价,如果大家都不感兴趣,那他就会明白的确不是主流编辑们在迫害他,而是自己真不行。
一定要有反馈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都以为自己知道。如果一个学生把教科书里的东西看过好多遍,每次看的时候都感觉看得很明白,他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可是一旦考试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实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个东西“熟悉”而已,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你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你的看法,很可能会非常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我们自己注意不到的错误。


现代科研体制中公认的最重要的一条反馈措施,叫作“同行评议”。假如你有个科学发现,也写好了论文,但不管你这个人的名气有多大,编辑有多么信任你,也不可能立即把你的论文发表出来。编辑一定会找到几个跟你在同一领域的专家,让他们先私下审查一下你的论文,提出各种意见。审稿通常是匿名的,有时候审稿人提的意见实在无理,作者可能会感到非常恼火。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万维钢既写论文也给人审稿。他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哪怕只有一个审稿人,双方往来只有一次,也能让一篇论文提高不少。仔细想想这其实有点奇怪,因为论文投出去之前作者往往已经修改了多次。可就是这样,审稿人仍然能提出相当过硬的意见,让你非得再修改不可。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研究者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已经被自己的想法所吸引,陷在里面,往往想的是“怎么把这个项目早日做成”“怎么让人接受我的想法”。如果你的一切思维都围绕着“这么做是对的”在进行,就不会再去从别的角度看这个项目。而审稿人在拿到论文之前对这个项目一无所知,他没有陷进去,反而能用更加客观的眼光去看问题。再牛的科学家,也需要同行评议,这就正如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运动员也需要教练一样。反馈者不见得比你的水平高,关键是他们不是你,就可以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的私塾教育往往让学员先背书,搞得好多小朋友会背但不会解释,老师能不能解惑很关键。而现在的课本和各种辅导书极其全面,人们完全可以自学,聪明人更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那么,现代的老师的最大作用是什么呢?正是提供即时的反馈。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球手、最好的国际象棋棋手,他们的比赛水平肯定超过自己的教练,可为什么他们还要请教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练能在训练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对错误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然后改正。从训练的角度来说,一个真正的好教练是什么样的?是应该经常跟队员私下谈心,做好队员的思想工作吗?是能随时发表激情演说,提高队员的战斗热情吗?不是,是能够随时给队员提供反馈。约翰·伍登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


为了获得伍登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有6.9%是表扬、6.6%是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与外行想象的不同,这位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每次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他要求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具有高度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这种手把手的教法跟我们的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格格不入。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教育方式无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反馈仅仅出现在课堂提问、批改作业和考试之中。现在,很多大学把自己的课程录像放在网上,让世界各地的人随便下载学习。这当然是非常难得的举措,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缺乏反馈。

真正的人才不是靠课程、院系、考试大纲的设置培养出来的。培养人才的有效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徒制。师父带着徒弟参与一个实际的项目,徒弟在试错中提高。不管是科研、工程还是艺术,都是如此。一个教育体制的关键不在于往学校里投入多少钱,而在于其是否提供了足够多、足够好的动手机会。


学徒制的历史比现代教育制度悠久得多,学任何一门手艺都得先当学徒。就是当代的工人进了工厂,也得先认个师父学一段时间。白领的工作,也得从实习做起。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各种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会,学徒制度就在行会系统中。有志于艺术的男孩从7岁起就要跟随一个大师全职学徒5~10年。学徒们很早就直接参与第一手艺术创作,从打杂开始到临摹,到跟大师合作,再到独立作品。


跟古代这种学徒制相比,现代教育系统这种把人按在课堂上的做法其实并不好。。一个好的教育系统应该让学生,至少做以下这些事情:
· 自己调研相关知识。
· 独立或者跟人合作完成项目。
· 到相关企业实习,把知识用上。
· 写论文。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学生们根本不可能获得反馈,他们唯一能得到的反馈就是考试。不但如此,连考试也被进一步简化,复杂的答题方式被减少,最后剩下的是一大堆选择题,直接让计算机给你反馈。大学毕业生工作以后往往会发现自己以前学的很多知识根本用不上,反而在工作中边干边学了一些有用的东西,换句话说,他们这时候才开始了真正的教育,这个教育还是学徒制。如果让他从18岁就开始边干边学,早点实行学徒制,完全可以更快更好地培养人才。


美国的基础教育受到过很多批评,但美国的研究生制度却毫无疑问是世界最好的。这个制度正是学徒制。导师的英文是还有顾问的意思。导师允许学生有相当的独立性,你原则上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而导师给你提供建议和随时的反馈。研究生入手的项目不再是为了训练,而是一上来直接就是真正的科研,以发表论文为目的。在这个阶段,什么知识学过、什么知识没学过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没学过就立即去学,总之必须把这个东西做出来。研究生跟导师的互动并不总是令人愉快的,但总体来说,学徒制远远优于其他任何制度。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大体效法美国,但面临好导师太少的问题,往往是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这种“师徒比”,学徒是没法获得足够反馈的。


我们来看看贝尔实验室的学徒制景象。这是一个伟大的实验室,晶体管、激光、太阳能电池、C语言、Unix操作系统都诞生在贝尔实验室,而且还有七个诺贝尔奖。有一本叫做《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的书,专门介绍贝尔实验室是怎么创新的,其中提到了学徒制度。


被难题缠身的菜鸟员工,惶恐不安的无名小辈,他们在贝尔都有自己的导师,这些导师可都是领域内的大牛。一些贝尔实验室的新员工往往对此感到震撼,因为他们被告知可以向这些著名的科学家直接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且,贝尔实验室还有规定,就算你是大牛,你也不允许回避菜鸟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好了,这就是刻意练习的第三部分,获得及时反馈。后面的内容,下期节目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贵县盛哥

    签个到2023.06.21(夏至)日在读,获得及时反馈

  • chowpippo

    需要及时反馈

  • Apologize_rx

    2.2刻意练习(3)获得及时反馈很重要。我们在生活中往往需要借助外力去得到反馈,即非己的反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自己看到与想到的很多东西都是片面的,而且大部分都带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就如前面书本提到的一个概念-“确认偏误”我们一旦坚定了自己想法很难去发现与接受其他想法,所以这时候反馈机制很有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去修正自身的不足。就比如我的策划书,我自己检查几遍认为已经很完美了,但每次交到群上给各位同僚看,总能得到不一样的见解与想法,而这些想法都是自己没有丝毫考虑过的,然后最终能够结合众人的想法把策划书修改完善。这就是反馈给我们带来的完善,每一件事的完成度都需要反馈的作用。

  • Sylvia杨

    感谢晓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