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刻意练习(5)

2.2、刻意练习(5)

00:00
19:43


更新提醒:每天早7:00更新2期。


课程原文:


5.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每一个神童背后,都有一个能豁出去让自己的孩子猛练的父亲。莫扎特、马友友、郎朗,这些音乐天才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从小就在父亲的监督下学音乐,甚至可以说父亲是他们成长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其中钢琴家郎朗的父亲郎国任则做得可能有点过了。他对郎朗的要求如此之严,寄予的期望如此之大,甚至发生了因为误会郎朗贪玩没有按时练琴就逼他自杀的事情。


之前流行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这句话已经被批成了反动言论。人生难道不是一场长跑吗?你像跑短跑一样赢了起跑线,后面没力气了怎么办?没错,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的确如此,小时候应该寓教于乐,年轻时代应该充满阳光地挥霍一下青春,中年以后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但是对于某些不想当普通人,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人来说,输了起跑线就没有机会参加后面的比赛了。


在前面讲到的关于西柏林音乐学院的那个研究中,更好和最好的组的学生每周都有24个小时的单独练习时间,可见这个时间已经很难再增加了。刻意练习需要学习者的精神高度集中,是一种非常艰苦的练习,人的精力只能做到这么多。但是最好的组是为将来做职业演奏家培养的,而更好组的学生只不过比将来要做音乐教师的学生好而已。决定这两个组学生实力差距的,是他们的历史总练习时间。到18岁,第二组比第一组少练了2000多个小时——现在他们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


音乐如此,体育也是如此,一步赶不上就意味着步步赶不上。的确,很多人因为用力过猛输掉了后面的比赛,很多人将会被淘汰,但是也有极少数人能够一路赢下来。他们不但赢了起跑线,而且接二连三地赢了后面的比赛。世界就是属于这极少数人的,因为世界并不需要一千个钢琴大师或者一万个足球明星,这些少数的幸运儿已经把所有位置都占满了。如果你想享受快乐童年,你的位置在观众席。


刻意练习不好玩。伟大的成就需要放弃很多很多东西,而这种放弃并不是没有争议的。2011年出版的《虎妈的战歌》一书,讲述了作为一个在美国的华裔母亲是怎么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的。这本书轰动一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虎妈要求两个女儿只能练钢琴或者小提琴,不能玩别的乐器,不能参加任何与学习无关的课外活动,没有社团、没有演戏、没有公益,只能学习。这种做法对自己的孩子人道吗?对别人的孩子公平吗?对社会有益吗?


我不知道虎妈的育儿法是否对整个社会有利,但我相信虎妈一定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想出类拔萃,那么你要参与的这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个零和博弈——你想赢就意味着有人要输,你拿到这个位置就意味着有人拿不到。像这种博弈对社会有没有好处对你来说不重要,你关心的是怎么做对自己有好处。这个博弈没有双赢。这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游戏。


孤注一掷
体育、音乐和表演,都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事情,明星的背后是无数个失败的垫背。想要成功,就得练习一万小时,但考虑到机遇因素,即使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能成功,这其实是一场赌博。为什么美国大多数体育明星都是黑人?黑人身体素质好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但凡有点能耐的白人家庭都不会让孩子把赌注押在体育上。在阿根廷、巴西、葡萄牙和英国这些传统足球强国,只有不太富有的家庭的孩子才从小就把踢足球当作此生追求。


C罗小时候家里地方太小,以至于冰箱得放在房顶上;英国所有球员都来自工人阶层,以至于中产阶级孩子就算想踢球都无法融入队友的“文化”。这些运动员认定体育是他们最好的出路,他们放弃考大学找工作过平淡生活的机会,孤注一掷,成不了明星就只能当垫背。他们的赌注是自己全部的前途,与之对等的回报是整个世界的认可。高水平的运动员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想赢得比赛。


也许很多人认为篮球巨星的最重要素质必然是“热爱篮球”,但是真正使得乔丹成为巨星的“素质”,是对失败的痛恨。为了赢球他可以做任何能提高自己技能的事情,而且这种素质是在被踢出校队以后才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有一位教练回忆他第一次看乔丹打球时说:当时场上的九个球员都在“例行公事”,而有一个孩子却在全力以赴。看他打得那么拼命,我以为他的球队正以1分落后,而比赛还有两分钟结束。然后我看了一眼记分牌,现在他的球队落后20分,而比赛还剩一分钟!


乔丹在整个职业生涯都是所有球员中最想赢球的,他总是有极强的目的性,永远都想改进自己的技术弱点。他对赢球是如此渴望,以至于他会骂那些不努力的队友,公牛队的新秀在第一年时往往都会抱怨受不了乔丹的骂。传统的中国文人非常不喜欢谈论名利,认为做事业最好是为了兴趣、责任感和集体荣誉,甚至最好把从事的运动当成修身养性的机会。而我们看到的高水平运动员恰恰不是这样的。他们上场不是为了跟对方球员交朋友,也不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精神面貌,甚至也不是为了打出赏心悦目的比赛。他们上场是想赢!


中国的独生子女制度使得一般家庭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再加上现在考大学更容易而且经济发展很快,把前途赌在足球上显然不是最理性的选择,中国的足球人口下降是必然的。缺乏有效竞争,又拿着高工资,中国球员当然没必要太拼命。不拼命,对于竞争不太激烈的运动来说无所谓,但像足球这样的国际竞技水平极高,竞争无比激烈的运动来说就意味着出局。不论是中超外援还是外籍教练,对中国队的一个共同评价是中国球员缺少强烈的取胜欲望。马拉多纳曾说:


在我执教和观看的球队中,我看到过很多优秀球员,但他们和我之间总有一个差别,这个差别非常重要,那就是我比他们更热爱足球,更想赢得一切。你可能觉得这实在太功利了。功利就对了。实际上,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学习更好,你可以尝试更功利一些。


奖励机制
一般人当然用不着孤注一掷地刻意练习,但还是需要一点刺激才能练下去,因为只要是有用的练习都不好玩。美国公立学校系统每年在每个学生身上要花费一万美元以上的办学费用,但是成效却相当不好。有些美国的教育问题在中国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比如高中的退学率。2009年,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是27380美元,而高中退学生的平均年收入则只有19540美元。只要你能拿到高中毕业证,年收入就能提高8000美元,这个交易难道还用想吗?但即使这样,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却有9%的退学率,在市区的某些地方,退学率竟能高达50%。这些学生退学并不是为了打工挣钱养家,而是受不了聚会、游戏和毒品的诱惑,他们根本没心思上学。


2008年,经济学家想研究一下怎么用花钱的办法改善教育。他们找了个高中,随机选择了400个高一学生,对他们宣布了以下政策:
· 给每个学生一个量身定制的成绩标准,这个标准并不难达到,比如所有科目成绩及格以上,如果学生能达到这个标准,且没有无故旷课的行为,那么他/她就能每月获得50美元的奖励。
· 每月举行一次抽奖,在所有达到标准的学生中随机抽10人,每人给500美元的奖金。
· 对于未能达标的学生,研究者会帮着他们想办法,包括打电话提醒。


结果相当不错,边缘学生的成绩被提高了40%。不但如此,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结束之后,因为已经养成了更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二仍然比没有参与实验的对照组的学生表现得好。研究者估计大约有40个原本会辍学的学生,会因为这个实验而拿到高中文凭。考虑到他们在未来会因此而增加的收入,这笔钱花得很值。


花钱收买孩子学习!这对中国人来说未必有多么令人震惊,大概每个家长都用过物质刺激的办法。《意志力》这本书中认为,亚裔家庭的孩子之所以意志力更强,跟家长给的奖励制度很有关系。其他族裔的家长给孩子买东西往往是兴之所至,或者过生日的时候买。而亚洲家长往往对孩子有清晰的目标:你必须完成这个目标才能获得奖励。比如一个韩国人的两个女儿如果在超市柜台要巧克力,家长就会借机要求她们在一周之内看完一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下次来超市的时候就可以买巧克力了。


对奖励办法的批评是:“要我练”怎么也比不上“我要练”。但是与刻意练习有关的理论并不区分“要我练”和“我要练”,你只要按要求练了就行。无论如何,设定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并且按照这个目标努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兴趣与基因
兴趣是真的。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别人觉得很枯燥,他们乐此不疲。就算明知干这个不能带来金钱和荣誉,他们还是愿意干。“感兴趣”当然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自己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学习一个技能的初期,智商可能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的作用可能就越来越大了,因为兴趣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谁能坚持下来。


德国的一项研究,找到3500个五年级学生,拿到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智商测试成绩,结果一目了然:智商越高的学生数学成绩越好。但是这项研究真正想要知道的是学生的“内在动力”对数学成绩的影响,所以研究者对这些学生做了关于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的调查,调查的项目包括以下几项。
· 内在动力:你是否纯粹因为喜欢数学而愿意在数学上多花时间?
· 外部动力:来自家长的压力,对好成绩的追求。
· 学习方法:你靠的是死记硬背,还是深入理解,你是否能把数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


五年后,这些学生上到十年级,研究者再次取得他们的数学成绩。结果非常有意思。真正能决定一个学生进步幅度的不是智商,而是内在动力和学习方法。而外部动力——纯粹为了赢,或者纯粹为了让家长满意,不能长久地提高数学成绩。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个研究和前面提到的那些用钱收买孩子的研究呢?外部刺激到底有没有用?真相很可能是这样的:外部刺激有短期的作用,但是不可持续。奖金的确可以让一个即将退学的高中生坚持完成学业,但这种坚持仍然是非常有限的。你可以把一个边缘学生勉强拉住让他不掉队,但你很难用钱把他砸成数学家。至于那些玩命苦练的职业运动员,他们固然有极强的取胜欲望,但如果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


既然兴趣是如此重要,最好的早期教育就应该是先慢慢培养兴趣。


如果能建立起兴趣,我们希望这个兴趣能在练习过程中,随着练习者能力的提高、练习难度的增大,而越变越强。在理想的状态下,整个过程可以形成一个正反馈:最初,这个孩子在音乐上有一点超出同伴的兴趣,于是他主动练习——因为练习了,所以不仅仅是他的兴趣,他的音乐技能也超出了同伴——于是他的兴趣更大了,他进一步猛练——他在比赛中获奖,于是他把目标定位在成为顶级高手——在追逐这个目标的时候他发现音乐真是个博大精深的项目,越练越有兴趣。也许很多科学家的成长就符合这个理想模型。


最后我们再介绍一下科学家对“基因与兴趣”这个问题的最新理解,这部分内容可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特意放在本文的最后。


科学家多年以来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到底人的哪些特征是天生的,哪些特征是受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我们可能会以为凡是天生的,就必然被记录在这个人的DNA编码之中,凡是后天的,就必然不在DNA之中。但事情比这个要复杂得多,因为环境可以影响基因表达,也就是说即便你的DNA里有绘画的天赋,但是如果你没遇到这个环境,你的天赋也完全表现不出来。更复杂的是人的任何一个特点都不是由一条基因决定的,它往往是很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基因可以跟基因互相影响,互相构成各自的环境,这就使得我们几乎不可能单凭查看一个人的DNA来判断他有什么天赋。


但是科学家仍然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来区分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这就是同卵双胞胎(identical twins)。同卵双胞胎连长相都一模一样,我们可以大致认为他们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如果有一对双胞胎从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又被背景完全不同的两个家庭分别收养,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却互不相见,直到成年以后科学家才把他们找到,看看这两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我们不就知道哪些因素是天生的,哪些是后天养成的了吗?严谨起见,你必须能找到很多对这样的双胞胎,再把他们跟那些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对比,使用严格的统计方法,才算好的科学研究。好在科学家有足够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做这种事情。


这种研究进行了几十年,科学界的共识是,先天因素远远大于后天因素。


首先,任何一种能够测量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商、兴趣爱好、性格、体育、幽默感,甚至爱不爱打手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其次,后天环境对智力和性格的影响非常有限。先天因素是主要的,后天因素是次要的。哪怕家庭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一对同卵双胞胎小时候的行为,以至于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爱好和个性,但等他们长大以后,他们的先天特征会越来越突出,他们会越来越“像”!


注意,这并不是说家教完全没用。家教可以左右基因表达,可以鼓励孩子发挥他天生的特长,也可以压制他天生的性格缺陷。只不过这个作用是有限的。最后,一个针对两岁儿童的研究发现,越是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基因对孩子的影响越大;越是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越大。这大概完全是因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充分发展的环境,他们被环境给压制了;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却可以天高任鸟飞。当然,这个研究说的是两岁的孩子,根据前面的结论,成人以后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所以,一个人爱好什么,喜欢干什么,能死心塌地地在什么方向上刻意练习,基本上是天生的。人并不仅仅被动地等着被环境改变,有一个理论认为,自然选择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基因,而人可以去寻找自己的基因所喜欢的环境,也就是那些能给我们“自私的基因”提供最大的生存和复制机会的环境。基因决定喜好,喜好决定我们追求什么。


达尔文的父亲想让他学医,达尔文也的确进入医学院学习了,他报了很多医学课程,但发现自己就是不喜欢这些课程。他更喜欢观察鸟类,喜欢地质学和自然史。有多少人对昆虫感兴趣?达尔文喜欢采集植物和搜集甲虫。等到有一个远航考察的机会,他不顾父亲的反对立即就去了。他决定听从自己基因的召唤。

也许兴趣就是大师们最大的先天因素。每个人都有天生的不同兴趣,区别仅在于有的人足够幸运地能够在比较早的时候就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而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找到。找不到,未必是这个人不行,更大的可能性是整个环境都不行。如果达尔文出生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出海远航的机会,更不用说接触什么最新的生物和地质理论,乃至发表自己的学说——他只能去学学“四书五经”应付科举考试。所以,家庭和社会能为人才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提供能施展各种兴趣的环境。


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这难道不就是进化论告诉我们的人生意义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Momoreo

    不太认可,自己就是同卵双胞胎……两个人现在简直天差地别了

  • snowren

    天生的基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后天的因素以及环境都作用不大,所以还是信命吧

  • 听友297890886

    听晓书童解书已经四年了、几乎每一本都听过!每一本解读的都很好受益良多

  • 靓如枫

    语速太快了,思维有点跟不上

  • Liu_Lakshmi

    听得很不舒服😔

  • 贵县盛哥

    签个到2023.06.21(夏至)日在读,奖励练习吗

  • 股炼巅峰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没天赋肯定不能成功,所以到底有没有天赋必须先努力过才知道

  • 股炼巅峰

    中国的小孩想一直踢球必须很有钱

  • Apologize_rx

    刻意练习不好玩。但有了目标和方向我们往往更愿意去坚持。我们追求功利化,我们想得到更大的奖励,所以我们会坚持刻意练习。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在某领域出类拔萃,那我们就需要放下一些去坚持刻意练习。每一件事都是有得有失的,当我们有了坚定的想法时,我们的想选择才会更加有效。想要成为赛场上的一名还是观众席上的一员取决于你是否愿意去坚持在某领域上刻意练习。 兴趣和基因的确对我们的人生成长起很大的作用,兴趣能让我们坚持去刻意练习。但是并不是说先天性成为我们成功的取决因素。后天的练习一样可以让我们改变人生,后天的练习能够指导我们的基因。而且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们不妨寻找自己合适的兴趣环境,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