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推荐】养育,从来都是一个群体行为

【樊登推荐】养育,从来都是一个群体行为

00:00
14:05

26 养育,从来都是一个群体行为

樊登读书的书友,你好,我是李小萌,欢迎来到《孩子幸福人生的密码》。在这里我想和你聊聊孩子的养育,也想聊聊养育孩子的你。

在上节课中,我讲到孩子也应该力所能及的承担家庭的责任,让孩子知道真实的家庭状况是什么样的,和你形成合作的关系,在你觉得孩子好带了、讲理了的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世界的样子,锻炼出生命的韧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了最后一个章节积极求助,从各种关系里获取支持。

当你学会了求助,学会了从别人那里获得支持,养育好一个孩子和牺牲你自己,便不再是两者只能取其一的关系。那最后一章的第一节课,我想先告诉你一个我的结论:养育,从来都是一个群体行为。

为什么我要讲养育,是一个群体行为呢?

因为我发现,现在的妈妈们在养育这件事儿上,越来越焦虑了。而这份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妈妈们把养育一个孩子,当成了自己大包大揽的事儿,从没有意识到,养育一个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群体行为,一个人是做不成这件事儿的。甚至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下,爸爸妈妈两个人齐心协力,也很难做成,需要引入更多的外援协助支持。

非洲有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更早之前还在做第一夫人的 时候曾经写过一本书,就把这句谚语用作了书名——《举全村之力》。她在书中提到了写作的核心出发点,她认为:“家庭不是孤岛,世界是个地球村。世界匆匆,而孩子们不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所闻、所见、所感、所学将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而养育孩子的方式不仅事关一个家庭,更与社会、国家之未来息息相关。”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这代人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我们是怎么长大的呢?

是不是大多有这样的记忆,不管是胡同里,还是大院里,放学后,年龄大的孩子带着年龄小的,在社区里撒欢儿,到了吃饭的点儿,某个孩子的家里人来喊人回家了,大家就知道:哦,吃饭了于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有时候哪个妈妈临时有事,就会和邻居说好,让孩子去谁家吃个晚饭。领居家的阿姨大多都是热情的,晚饭吃了、作业做完,如果孩子妈妈还没来接娃,可能连澡都帮隔壁家的孩子洗好了。

谁家吵架了,孩子挨打了,街坊邻居一劝一说,也就过去了。

相比之下,现在的家庭越来越像一座孤岛,失去了和社区、大家庭的联系,而妈妈们呢,就像流落孤岛的鲁滨逊,一切都要靠自己,内心感觉无依无靠,带娃的焦虑就此产生了。

你可以发现,原来的大家庭或开放式的社区生活,让年长的女性——妈妈、婆婆、邻居大妈,都可以在新手妈妈困惑焦虑时,极为自然地伸出援手,传授经验,或直接“搭把手”;而随着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越来越单一、单元房、小家庭模式的普及,妈妈们常常觉得是在孤军奋战,就像流落孤岛的鲁滨逊,一切都要靠自己,内心感觉无依无靠。

这也是为什么,妈妈们喜欢加各种微信群,这些社群,成了妈妈们获得信息与支持甚至购物的最重要场所,因为那里承载了传统社区的部分功能。

妈妈孤军奋战,加剧了妈妈的焦虑感

你会说,现在很多家庭都是有老人在帮忙啊,怎么说妈妈是孤军奋战呢?

有一个说法,我看了会心一笑——“严父慈母”演变成了“严母慈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索未认为,在代际合作育儿过程中,母亲成为育儿“总管”,以“科学育儿”为指导,对儿童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同时掌握主导孩子成长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并承担社会性抚育的教育职责;祖辈以“帮忙者”的角色进入子女家庭,承担大量的儿童生理性抚育和家庭照料的工作,但在家庭事务决策和话语权上处于边缘位置。

不同于传统制度化的家庭权力结构,“严母慈祖”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弹性权力关系,受制于成员间的协调与博弈,并高度依赖于代际间特定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系。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即便有年长女性的参与,妈妈们依然觉得无助,因为老一辈的经验都被打上了问号。

不仅如此,原来以“孝道”维系的“自而上”的传统家庭观念,也被“一切向孩子倾斜”的新形势取代,421家庭模式进一步加重了的家庭的焦虑感,也造成了极低的容错率。也就是说在家庭看来,每一个孩子都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甚至不允许平庸。

祖辈从原来养尊处优的“贾母”,变成含辛茹苦的“刘姥姥”,心中也有无尽的委屈和无奈。这也增加了婆媳关系恶化的可能性,于是妈妈们更不愿意寻求帮助了。

这就好像一个恶性循环。妈妈们越大包大揽,就在养育这件事上越疲惫、焦虑,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更不愿意寻求他人帮助,于是只能自己做更多事,被迫在养育中放弃自己的人生和成长。

而想要走出去,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其实很简单。跳出孩子离不开我,有一堆事必须由我来做的想法,重新审视我们在养育上的待办事项,积极的寻求他人的帮助,获取外界的支持。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不是不想求助,而是求助了别人也不可能帮我,比如我老公连家务都不知道做,我婆婆总是乱给孩子吃东西、甚至幼儿园的老师总是让家长做这做那的……

这时候,就需要你去合作。

合作这件事,当合作的关系建立了,维护起来一点儿也不难,但跨出第一步,如何建立合作关系,却是困难的。

合作的建立,需要理解、沟通、平等的姿态和不批判。

就拿爸爸不愿意做家务、不愿意带娃来说吧。这件事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动不动就说你怎么这个都不会、这点小事儿都做不好,不停批判爸爸行为的妈妈。

如果你暂时做不到这样平等的姿态,求助时,只想对方按照你想得来,那我建议你先缓缓向外求助的行动,先从和孩子合作做起。

孩子,无条件爱着我们,和母亲又天生有着最深刻的联系,是你建立合作,最适合的对象。

当你学会了如何和孩子合作后,再向外求助,会更得心应手。

那你可能又要问了,孩子怎么和我合作呢?我家孩子特别讲不听,他一点儿也不配合我,根本不和我合作,只会给我添乱。

其实,你和孩子合作的关系,从婴儿期就开始了。

我们给小婴儿喂奶、换尿布、哄睡觉,都是一次次大大小小的合作。比如换尿布,你把孩子放到床上,开始给他解开旧尿布,擦拭,提起孩子的双腿,把新尿布垫在孩子的小屁股底下,折叠,穿好。这一系列的动作之下,你已经把婴儿当成合作对象。

如果你试着俯下身,面容表情轻松地看着他的眼睛,跟他解释你在做什么,告诉他怎么配合可以让你更容易操作,你会发现小婴儿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配合着你完成一些列动作。

我们的孩子就是在和父母的合作中,逐渐建立自我,从配合你完成动作,到成为合作的主导者的。

比如我在做这套课的时候,经常需要和负责的编辑打长长的电话,但是我女儿又希望我陪她玩。这个时候我就会和说,妈妈必须打这个电话,这是妈妈的工作,你可不可以先画一会儿画,保持安静,帮助妈妈完成这份工作呢?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他也会更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那这时候,你要更多的征询孩子的意见。

比如,一位妈妈在网上问我:“孩子初一,语文成绩差,怎么补习?”

我问:“孩子平时读书多不多?除了语文,孩子比较喜欢哪科?”

妈妈回复:“数学不错,满分一百二十分,孩子能考到一百一十二分,语文成绩却在平均分以下。”

我说:“提升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是阅读、眼界、思考,看得多、想得多才能发挥出来,写作反映的是思想。所以,给他买书吧。”

妈妈问:“买哪些书呢?推荐一下吧。”

我说:“关于读什么书,你要和孩子沟通,他长大了,有自己的喜好。你可以去书店或网上跟孩子一起选,孩子越大,越要让他参与进来。一起想办法加油,把他当成一个小伙子去合作吧。”

当你学会了和孩子合作,对外的求助,就变得更简单了。而且在我看来,求助对象,不仅仅有你的伴侣、你家的长辈、你请的阿姨,还有孩子的学校老师,甚至整个社会。

‌比如说我认识一个妈妈离婚了,‌‌从那一刻起,她就意识到,她必须要调动所有的社会资源、社会关系‌‌来帮她养孩子。家里老人、阿姨帮忙自然不必说,‌‌她还‌开始参加或组织更多的朋友聚会,‌‌每次聚会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己的孩子。

‌‌渐渐地,‌‌孩子和‌‌妈妈的朋友就熟悉了。这位妈妈还特意为孩子‌‌找了一对非常优秀的夫妻,作为干爸爸干妈妈,当自己和孩子产生矛盾时,干爸爸干妈妈扮演了调解员的角色。‌‌‌‌她发现‌‌孩子‌‌在这样的不断的扩大社交圈的过程当中,‌‌是很有安全感的,‌‌自己也不觉得‌‌自己是所谓孤儿寡母孤儿、孤立无援。‌‌

‌‌有一次她在地出差,‌‌孩子学校突然打电话‌‌说‌‌孩子生病了,需要去医院。‌‌这位妈妈‌‌就赶紧‌‌ 给孩子的干爸爸干妈妈‌‌打了电话求助,‌‌这对夫妻迅速开车到学校接上孩子送到医院,‌孩子在电话里听说妈妈会请干爸爸干妈妈来接她的时候,紧张的情绪没有了,孩子一下就安下心来‌‌。干爸爸干妈妈送孩子去看病,看完病又送回家。

妈妈在外地开完会给孩子打电话询问情况,孩子在电话里说:“干妈妈给我买了冰淇淋。”听得到孩子的声音,妈妈悬着心,放了下来。这就是为什么‌‌要调动一切‌‌社会资源‌‌来帮助我们养孩子。

你说,这位妈妈因为是单亲,有危机感,所以需要这样做,我又没离婚,不需要。其实,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妈妈的做法,即便家庭一切正常,也可以有意识和外界、在社区里建立连接。有的小区,孩子年龄相仿的家庭‌建了群,平时一起玩,一起分享育儿信息和资源,关键时刻帮忙救急,夫妻纠纷、亲子矛盾也在彼此的倾诉、倾听之中,慢慢化解。这种小型的组织,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妈妈的养育焦虑。

在接下来的这一章里,我会和大家分享,我是如何处理孩子和长辈、学校、社会的关系的,我又是怎么从别人那里,获得我需要的支持,建立合作关系的。

好了,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相信你已经知道了,养育,并不是一个人的行为,需要你积极地求助,获取各方支持。具体怎么获得支持,我会在后面几节课里,分享我的思考和方法。

那这节课的最后,照例给你留一个小作业。

你在养育过程中,有获得过他人的帮助吗?这个帮助可以是家里长辈主动承接过早上送娃的工作,让你早上多睡一会儿;可以是托班的老师,从不抱怨你总是晚一些才能把孩子接走;也可以是在你带娃出行路上,主动给你们让座的陌生人……

欢迎你在课程下方的评论区,讲讲你接受过的帮助。相信你的故事,会把妈妈们从焦虑、悲观、感受不到帮助的情绪中唤醒,重新看到养育中,他人给予我们的善意,从而获得积极求助的力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