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推荐】孩子,也应该有承担家庭责任和命运的机会

【樊登推荐】孩子,也应该有承担家庭责任和命运的机会

00:00
13:49

25. 孩子,也应该有承担家庭责任和命运的机会

樊登读书的书友,你好,我是李小萌,欢迎来到《孩子幸福人生的密码》。在这里我想和你聊聊孩子的养育,也想聊聊养育孩子的你。

上节课,我们讲了家庭,是一次旷日持久的合作,在合作中,家庭才能迸发出他的价值。和成年人合作,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但是和孩子合作,具体如何和孩子合作,可能很多父母没什么头绪。这节课,我想就着这个问题,和你继续聊聊,如何和孩子合作,让孩子也能参与起家庭的大小事情,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

当我们成为了爸爸妈妈,相信有句话,在聊天啊、育儿群里出现频率超高,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

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能看到这背后,一群群随时准备为孩子付出一切,把一切难处自己扛的父母们。

同时,很多育儿博主、媒体文章也会不遗余力地告诉我们,“关心和爱护”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道理是没错的,但有时候却被部分父母曲解了,逐渐演变成一种心态——“我的孩子一定不能受苦”。甚至在很多新闻下面的评论区,有些年轻人说:“如果没办法给孩子理想中的好生活,我宁愿不生孩子。”

这种曲解后的心态,其实对孩子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家,就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第一个样本。如果我们一味地想着孩子不应该吃苦,过度保护我们的孩子,不给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和命运的机会。等我们垂垂老矣,孩子虽然成年了,但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大人,当他不得不面对世界的残酷,看清世界的真实样子的时候,很可能,他已经失去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现在有一种养育现象:中产家庭的孩子过着富豪般的生活。

家庭月收入明明只有一两万,却为了“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样的执念,或者为了攀比,硬把孩子送去很贵的私立学校。还有的父母,辛辛苦苦一个月赚几千元,却咬紧牙关送孩子去参加上万元的夏令营。

当然,这是她们个人的选择,我不批判。但客观上讲,我认为,这其实是在用父母更多的付出、牺牲,换孩子在理想的世界生活的久一点,晚一点看到社会的现实。

孩子有权利知道世界本来的样子。这个世界并不像无菌罩,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父母也无法永远给孩子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

我很认同的一句话,就是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儿,相信不少人也都听过这句话,育儿也是一样的,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儿。

没有人,可以把养育环境做到尽善尽美。这就好像我们找工作,找不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一样。我们做父母的,也是一个普通人,能给孩子创造的条件,肯定有长板、也有短板。

勉强自己,过度保护孩子,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误读,一种对家庭实际情况的误读。父母屏蔽自己的辛苦,用虚幻的假象捂住孩子的眼睛。

这样一来,孩子无法理解生活的不易,更失去了自强自立的机会。等到有一天真相大白,父母再无力支持孩子的消费时,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对父母生怨生恨,对自己自怨自艾。

这一正一反,对孩子来说都是伤害,而这种伤害,最终也反噬到父母身上。用心良苦的付出,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真实地做自己,让孩子看到你的快乐与哀愁,让孩子真实地触摸这个世界,也是父母的责任。

我理解家长这种给孩子最好条件的想法,但当这个物质条件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再去坚持就是盲目了。

与上面说的那些中产家庭相反的,是我去贵州山区走访留守儿童时,了解到的一个家庭。

在走访之前,我们所有人对“留守儿童”都有着很多刻板印象,如亲情缺失、可怜无助、心理问题等等。

当地的学校显然对于接待工作已经非常熟练,自从“留守儿童”问题得到各界关注以来,想必是已经接待了不少来自各地的考察团队以及爱心人士。学校的走廊上钉满了孩子们的作文,主题十分一致,甚至可以说有点程式化,内容都是在说“妈妈爸爸你们回来吧,我想你们呀!”“我不要钱,不要礼物,不要玩具,只要全家人都团聚!”……有的纸页上还有两滴泪痕,从老师的评分也能看出,越是“惨”的,得分越高。

我心想:好怪呀,以前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如今关注度高了,怎么气氛这么低迷?我看着围拢过来的孩子,在人群中,有一双眼睛特别明亮。我使劲儿盯着那双眼睛,直到我看清那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神态和表情都透着一种轻松、坦然,既不往前挤,也不躲闪。

于是,我找了机会和他聊天,问他:“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吗?是在哪里呀?”

他点点头,说:“他们在上海。”

我问他:“你想他们吗?”

他说:“想。”

我又问:“那你想让他们不工作,回家来吗?”

他坚定地回答:“那我不想。”

我很好奇,追问:“为什么呢?”

小男孩很自豪地告诉我:“我放假,爸爸妈妈会把我接到上海去玩,也去他们上班的地方一起住。东方明珠、人民广场都去过的,我们一起去玩的照片就在我枕头底下!”

后来,我们跟着小男孩去了他家,他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个已经不新的小相册,向我们展示他和爸爸妈妈的合影,非常珍惜的样子。

我又问他:“你既然这么想爸爸妈妈,那你为什么不想让他们回来陪你呢?”

他非常认真地告诉我:“他们得挣钱啊,他们负责挣钱,我负责学习。”

我问:“那你想他们了,怎么办呢?”

他说:“我妈妈会给我打电话的,他们经常给我打电话。”

我说:“你妈妈给你打电话,是不是要问你作业呀?”

他说:“我妈打电话不问我作业,就是问我好不好,跟我聊天,听我说话,他们很关心我。”

你说这个小男孩的家庭困难吗,大概比正在收听这个的你要困难多了。但是这个小男孩一点也不觉得自己生活地苦。

请相信,不论家庭条件如何,对于孩子来说,苦还是不苦,惨还是不惨,不取决于物质水平,而取决于关系的质量。

即便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但是也可以开诚布公地告诉孩子:咱们家现在就是这个情况,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大人得在外面挣钱,你还小,就得在家好好上学。咱们全家人虽然不在一起,但是所有人都要一起努力,我们各自为战,你学习,我们挣钱。等我们相聚的一天,咱们家的生活就会好起来。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维奥斯特在《必要的丧失》一书中提到: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想获得一些东西是以失去一些东西为代价的。这种失去可能是身体的健康,可能是与所爱之人的分离,也可能是梦想的破灭、期望的落空。这些丧失无法避免,但正是因为失去、离别、放弃,才让我们更加成熟。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孩子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必要的丧失。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去到不同的小学,于是五六岁的孩子就开始面临和好朋友分离的问题;又比如,家里条件有限,孩子想发展某项兴趣,家庭没办法支持;说的极端一点,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有的孩子早早就因为父母离婚,不得不父亲和母亲中间做出取舍……

这些问题,仅靠父母隐瞒、掩盖是无法“骗”过孩子的,因为这些也是孩子自身成长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前面的课里,我说过,我女儿受我朋友的邀请,去体验了一下马球学校。去之前我就和她说过,可以去玩,但不能爱上,因为妈妈付不起这个学费。于是我的女儿,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买不起一个东西的滋味了。

其实,等她长大了、上班了,这样的感受肯定会有,而且会频繁地出现在她的生活里。

但我觉得,这种买不起东西的滋味儿,让她早早体验一把,也未尝不可。因为这对她来说,就是一种必要的丧失,让她看到真实的世界,原来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她想要什么,妈妈都能给她的,世界上有她负担不起的东西,需要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同时她还学会了面对现实的无奈时,我们需要妥协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当然,让孩子感受必要的丧失,并不意味着家长直接拒绝孩子的需求就可以了。

像是前面提到的那个留守的小男孩,为什么他和别人不一样,总结起来,他的父母至少做对了三件事:

一是定期让孩子去自己所在的环境,帮助孩子知道父母在干什么,知道父母生活的城市是什么样的,随时与孩子分享大城市的情况,和孩子保持在信息上的连接,保持家庭里的互相坦诚,这其实也是让孩子和你合作的基础。

二是经常和孩子通电话,虽然不能物理上陪伴,但他们还是尽可能地陪伴孩子,让孩子倾诉,不问作业、不指责批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就是纯粹地关注他、爱他,用语言告诉孩子家庭是温暖的。

三是正向引导,把孩子当成一个重要的家庭成员,告诉他家庭的现实情况,但不给孩子那种生活悲惨的暗示,让孩子相信我们虽然身处困境,但只要全家一起努力,我们是有办法让生活变好的。

个孩子的父母,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地示范。

可能这父母,并不曾做过留守儿童,因为他们费尽努力才走出大山,如今站在成人的角度也很难去理解孩子。

但他们意识到了,离开父母,孩子弱小的身心正在面临挑战,他需要你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他的内心世界,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撑。即便你没有足够的沟通技巧,耐心的倾听、真诚的宽慰也能够带给孩子力量,帮助孩子一起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养育就是这样,爱孩子的同时,让孩子真实地触摸这个世界,给孩子自己承担家庭责任的机会,而不是过分保护孩子,阻断孩子的能力生长。

请相信,我们的孩子看似弱小,却也好像一个能量放大器。父母对孩子传递负能量时,孩子的内心就会越来越脆弱、扭曲;父母给孩子正向的引导,孩子就会保持积极和勇敢,慢慢地,你会发现他们比我们想象得还要豁达、坚强。

只要你正向引导,尽力给予陪伴,孩子能理解你的难处,也能感受到你的爱意。他们面对困难,能爆发的力量超乎想象,只要我们平等地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员,给他们一些承担家庭责任和命运的机会。

所以,不要担心孩子幼小的身体是否能与你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命运。从漫长的一生来看,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场历练。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儿。

你有没有给你家孩子讲过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他有没有承担过家庭的一些责任呢?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欢迎你在课程下方的评论区,讲讲你家孩子的勇敢小故事,当你描述出孩子是如何面对真相和责任的时候,你也会意识到孩子的能量和成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