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频道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同读一本书。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了规模宏大的世界博览会,这场盛会吸引了当时很多国家的参与。当时,中国的清政府也派了一个代表团参加,它们带去的展品有茶叶、古董、玉器、丝绸,还带了4000把形色各异的扇子,并圈了50平方米的地方做了一个中国村,展示各种富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而其他国家的展品是什么呢?是西门子的电报机、是奔驰产的汽车,还有如今家喻户晓的可口可乐。
世博会后,大受震撼的清政府于1905年在天安门外前门的一幢楼里,开办了劝业场,鼓励老百姓从事商业的活动,希望能够推动国货发展,也正是在这一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
算起来,中国人的国货意识觉醒不过短短百余年。但就在这百余年里,经济变幻,历史更迭,中国人已掀起了三次国货运动浪潮。一次国货运动,就是国家商业的一段青春期。国货运动的历史,也是国家的一部“侧史”。
今天推荐的图书,是由吴老师担任总顾问,蓝狮子筹备、策划、走访调研的《新国货浪潮:商战里的中国史》。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观察中国百年来本土品牌的崛起,以三次国货运动中的商战故事为脉络,搭建国货的成长模型,讲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国货浪潮。
在国货运动兴起之前,中国的产品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单向输出,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中国被卷入全球化的生产与消费,所有的商品的价值都面临重构。面对洋货洋商的入侵,以“士农工商,商为末业”标榜的传统中国,喊出了“习兵战不如学商战”的口号。
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劝业场。所谓劝业场,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商场。经过招租,劝业场入驻了140多家商铺,集百货、餐饮、娱乐于一体,是当时北京城里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在随后的岁月中,成都商业劝工会、南京劝业场、南洋劝业会、武汉劝业奖进会、西湖博览会等陆续开办,中国上下劝业成风。
同样是在1905年,美国政府拒绝《排华法案》期满自动废止的要求,国内发动起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总共有70多个行业宣布抵制美货。
十年之后,随着“二十一条”和巴黎和会事件等爆发,中国开始对“日”说不,拒绝日货、日钞、报纸拒登日本广告成为社会风气,“民族自我认同感”在这个时代空前高涨,中国的第一次国货运动也正式开始。也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货喷薄而出,走向了更广大的市场。
作为第一次国货运动的主战场,爱国商人们在上海成立了上海总商会、上海机联会、中华国货维持会等等民族商业组织,为国货助威。
在上海商人黄楚九看来,相比这种运动式的抵制,国货自身的表现才更加关键,毕竟,中国人抵制日货,却没有自己的产品,那抵制日货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为此,他创办龙虎公司,研制了龙虎人丹,以对抗国内盛行的日本产“翘胡子仁丹”,在惨烈的竞争中,他宁愿下血本补贴,也要将龙虎人丹推销出去,趁着国货运动,他贴出“中国国民请服用中国人丹,家居旅行毋忘中国人丹”的宣传语句。最后,龙虎人丹大获全胜,时至今日,龙虎人丹仍是中国在海外知名度很高的产品之一。
“挺国货为国家”,是第一次国货运动的底色,中国企业家也向外界宣示了“中国力量”。
第二次国货运动开始于1984年,这一年是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始之年,也是中国的“公司元年”。这一年,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等一大批企业家开始了中国制造业的“星辰大海”。
他们野蛮生长,在艰难中创业,在代工中杀出血路,创办属于自己的品牌。当他们有了一定的底气和资本后,便试着向外国品牌发起挑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彩电领域的“价格战”。
1995年开始,TCL、康佳、长虹等本土彩电商场陆续降价,原本卖一万块钱的29寸彩电,国货只要四千元。
在中国本土企业的价格战下,“洋巨头”一统市场的格局被打破,国产品牌完成了彩电市场的收复之战,然而,过度的价格战不仅使中小彩电厂纷纷倒闭,大厂的利润也几乎被蚕食殆尽,中国彩电行业的未来被透支,并就此进入了微利时代。
降低生产成本,是第二次国货运动中中国品牌生存下来的常用方法。
当中国彩电业大打价格战时,一位叫李书福的人在临海买下了800亩荒地,准备造车,当时的汽车市场上,一辆轿车的利润高达30%,且汽车品牌以合资、外资为主,国产品牌寥寥无几。为了打破外资为主的局面,那时还在造摩托车的李书福决定转型,做一条汽车领域的鲶鱼。
然而,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更是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体现。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想要独自造车,谈何容易,更何况想要生产汽车,就必须得到国家的汽车生产许可,这在当时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
为了拿到生产许可,面对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的视察,李书福深情地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家大胆尝试,允许我们做轿车梦,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1998年吉利豪情下线后,5.8万元的价格也震惊了行业。低廉的价格,让人们对它的性能保持怀疑,两年只卖出去几千辆。然而在2001年,吉利成为首家获得轿车轿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从编外军转为正规军后,吉利便开始引领汽车价格战,在中国汽车市场掀起了腥风血雨。“汽车疯子”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随着李书福打破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虚高价格,中华、奇瑞等一系列国产品牌也涌现出来,他们用连环降价的战术占领市场,把高高在上的外资品牌拖入价格战的泥潭之中。
然而,在惨烈的价格战后,吉利也遇到了与彩电行业同样的困境:吉利不赚钱了。这时的李书福意识到,吉利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向高端转型。后来,吉利并购瑞典豪华品牌沃尔沃,开始走高端路线,并向世界输出中国制造的汽车。
正如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说:“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近40年来,中国公司在竞争中生生死死,以血肉之躯铸就了现代工业的基石。一场又一场的价格战、广告战、专利战、资本战,让中国制造在磨难中一步步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第三次国货运动的发端或许从一个马桶盖开始,2015年,吴老师一篇文章《去日本买个马桶盖》引发热议,也成为当年两会讨论议题。中国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消费者,再次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这就是第三次国货运动。
这次运动,不仅重视产品,更强调对生活方式的引领,此外,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商业生态不断被颠覆,“中国崛起、民族自信和产业复兴”成为潮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购物渠道高歌猛进,线下商场一片凋零。从2016年到2020年4年时间里,沃尔玛在中国就关闭了80多家门店,而这只是线下零售百货命运的一个缩影。
线上新渠道的出现,伴随淘宝成长起来的“淘品牌”和伴随直播诞生的“播品牌”应运催生,我们熟知的三只松鼠、花西子,都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拼多多异路崛起,广大的下沉市场成为热议的蓝海。
与此同时,盒马生鲜、名创优品等线下与线上渠道高度联合,新零售的征战开始。
经过多年的制造业产业积累,此时中国企业在技术,资金和人才储备上已相对充分,并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它们另辟蹊径,弯道超车迅速出圈,以其物美价廉、迭代迅速、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需求等特点,迅速占领了市场,并开始向霸占全球市场的超级品牌发起了挑战。
第三次国货运动中,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消费主权的觉醒。
在这个时代,新中产、95后为代表的“Z世代”以及小镇青年,成为了主流消费群体和潜力股,他们对文化、审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沟通渠道更加偏向扁平化,消费者的需求可以逆向作用于品牌与渠道,而品牌与渠道也因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生产与创新。
国潮、颜值、盲盒、汉服、二次元、一人经济……第三次国货运动中的消费者更加认同并青睐国货,这是我们这代人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从三次国货运动,到新国货的未来,《新国货浪潮:商战里的中国史》向我们展示了国货发展和崛起的历程,并通过无数案例和报告,掀开了新国货发展的一角未来。
拍企业的马屁,是宣扬国货自强精神?还是另有所图?
历史滚滚向前!
色泽荣一,做了什么
说了这么多国产,听张效瑞、董大姐们吹了n年品质,就拿一个最没技术的打打脸,吴老师你能找到哪个品牌用的遥控器合格的吗?
最后一次买这个音频了 现在比以前差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