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并称“刘柳”的中唐风云人物——刘禹锡与柳宗元(下)

第16课:并称“刘柳”的中唐风云人物——刘禹锡与柳宗元(下)

00:00
19:08

大家好!我是彭玉平。上一讲我和大家讲到刘禹锡和柳宗元被贬十年,终于又回到了京城,今天我们继续讲:准备一显身手、为国效力的二人,为什么又遭风云突变,只得“翻为岭外行”?


1

元和十年(815)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抵达长安。谁料风云再次突变,三月两人就因为宰相武元衡等人的排挤,一起被贬到更远的岭外去了。


如果说上一次是因为唐宪宗上台,对参与“永贞革新”的主将们痛下杀手,导致他们被贬各地。这一次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仕途逆转呢?


我先说刘禹锡。


元和十年(815),刘禹锡从武陵召还,本来宰相要把他放在郎署,担任宪宗的侍从官。这个官职不算高,但与皇帝接近,其实是个很重要的位置。但刚刚回到京城刘禹锡的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写了一首诗,结果因为这首诗,他又出事了。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是元和十年(815)的春天回到京城的,那一年春天的长安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据刘禹锡回忆,他在贞元二十一年(805)贬官朗州司马之前,玄都观里并没有桃花,但十年后回到京城,他身边很多人都跟他说,玄都观里的道士后来种了很多桃树,桃花盛开的时候,远看如红霞一片,非常壮观。


刘禹锡是个诗人,“看花”大概也算诗人的特殊嗜好之一了。如今听说旧“观”有了新貌,他当然就动心了,于是他约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前往观赏。结果他在去玄都观的路上,果然见到一群一群的人从玄都观出来,都说是刚刚看完桃花回来,神情十分亢奋。因为人流大,所以红男绿女迎面走来,路上扬起的尘埃也扑面而来。“紫陌”是指京城长安两边长满各色草木的大路,“红尘”原来是指尘埃,但这里也可以指红男绿女。


这两句其实写刘禹锡还没到玄都观时,在路上看到的景观。说明什么呢?说明这玄都观果然是当时长安的热门景点,参观的游人非常多。


接下两句写在玄都观里观赏桃树。眼前的景象跟刘禹锡刚刚回来听到的传说完全一致,“桃千树”当然是形容桃树成林,面积大,很有纵深感。


刘禹锡以前去过玄都观,没见过花,当然就更没见过桃花。如今见到这么大规模的桃花,常规的写法,要么描写桃树成阵、桃花盛开的壮美和旖旎景象,要么写自己观赏时的激动兴奋之情。但大家看,刘禹锡完全不是这样写的,他只是发了一句感慨:这些桃树都是我刘某人离开后才栽下的。他把最后一句应该向上向外的感情,硬是向下向里收缩回来了。


刘禹锡他可能只是有感而发,但他不知道马上就有人就借这诗做文章了,说诗歌明显以前辈自居,意思是你们这些新贵不过是我离开京城之后,才占据了目前重要的位置,意在讥刺当朝权贵。


据说过几天刘禹锡去见宰相,宰相对刘禹锡一开始倒还很客气,临走的时候对刘禹锡说:“你最近写的诗,可能给你惹麻烦的,怎么办呢?”因为刘禹锡虽然回到了京城,其实朝中权贵,还是政敌居多。特别是元和八年(813),武元衡为相,在顺宗朝的时候,因为与王叔文政治集团政见不合而曾受到调职处分,这次再次入相,难免要报复私怨了,所以就简单地找个理由把刘禹锡贬到更远的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去了。


这样连着贬官,连当时的御史中丞裴度也看不下去,他对皇帝说:“刘禹锡上有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您把他贬官到那么边远、人迹罕至的地方,刘禹锡有罪去也就算了,但他的老母亲肯定无法跟着去,刘禹锡这一去,等于是与他母亲生离死别了。皇帝您一向重视孝道,恳请您是否让刘禹锡贬官到近一点的地方呢?”


唐宪宗听罢,思量再三,于是便将刘禹锡改授为连州刺史,后来又任夔州(四川奉节)刺史,这一去又是十多年。


按照唐朝当时处理同党的惯例,柳宗元也同时被贬官柳州刺史,但听说刘禹锡要转任播州刺史,诏书已经下达。于是柳宗元就上书皇帝,要求把柳州刺史一职给刘禹锡,自己去担任播州刺史。这个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刘禹锡最后还是由播州刺史而改任连州刺史了。


“谁料翻为岭外行”,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刘禹锡与柳宗元就从回到京城的喜悦而转变为再次被贬的悲凉。满以为劫难已过,没想到新的劫难转眼就又来了。


你看这短短两句中包含着多少政治风云和人生艰难。但无论是仕途的进与退,刘禹锡与柳宗元始终不离不弃,尤其是柳宗元为刘禹锡母亲年老而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柳州刺史来换取刘禹锡原先贬官的播州,更可见出朋友之间非常珍贵的牺牲精神。


2

如今两人一同被贬岭南,自然是相约同行。他们从长安出发,一路舟车劳顿到了衡阳。衡阳是他们必须分手的地方了。到这里,柳宗元从衡阳坐船去柳州,刘禹锡坐车去连州。从此一个在连州,一个在柳州,彼此只能书信往还、诗歌唱和了。


第三、第四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伏波故道风烟在”是用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东汉时当时的交趾——也就是现在越南北部及广西南部交界地带,频繁在岭南一带作乱,于是马援被朝廷派去平定交趾之乱,当年马援率部从长江转湘江,然后直奔今天的广西。而今天柳宗元与刘禹锡行走的路线正是当年马援南下征战的路线,这未免引发了他们心中的感慨。马援早已灰飞烟灭了,但他当年行走的故道还在,风烟如旧啊。


“翁仲遗墟草树平”一句其实沿着上一句继续抒情,你看秦朝的巨人翁仲,当年秦始皇也曾铸造以翁仲为原型的铜像,完全是鹤立鸡群的高耸感。但现在呢?衡阳湘江西岸就有一座马援庙,庙前的许多石像,他们刚刚树立的时候,也是如翁仲铜像一样挺拔一方,现在野草疯长,野草、树木与石像已经看不出高低了。大概从汉代开始,翁仲就代表墓道前的石像的意思了。


即便铸造为金人或者石像,也抵不过漫漫岁月的消磨。柳宗元写到这里十分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永恒及其与人生短暂之间的矛盾。人活着的时候总想永恒,但事实是不可能永恒。柳宗元从一路走来的故道和眼前看到的石像,顿然悟出随遇而安的人生哲理。他把这一份人生感悟写赠刘禹锡,也是希望刘禹锡能坦然面对当前的人生困境。


3

接下“直以慵疏招物议”,其实是由当前对自然现象的感悟,回到了他们当年在永贞革新时所遭受的种种阻力和非议。意思是说我们当年致力改革,如果愿意与反对势力妥协一下,甚至同流合污,哪里会引发铺天盖地的非议和批评呢?无非是我们坚持正义,一心为了国家的中兴,才遭致这种种匪夷所思的指责。这是为他们当年的耿直和献身国家的精神做出辩护。


“休将文字占时名”,其实是回到刘禹锡写玄都观桃树的绝句了。意思是劝慰刘禹锡不要再把情绪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字有时是福,有时也是祸啊。我觉得这一句主要是担心刘禹锡去了连州,又写出什么给自己带来灾难的诗歌,告诫他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里面都是满满的关怀。


最后两句“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用了汉代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意思是说,想到我们今日别后,天各一方,眼泪便再也止不住了,根本不用湘江的水去洗涤长缨,只是那滚滚流出的眼泪便已经可以浸透了长缨了。“长缨”就是系帽子的长长的丝带。


柳宗元的情绪显然非常激动,滚滚热泪似乎都隐含着对此次离别万分的不舍。


4

柳宗元告别了刘禹锡,上了船之后,心情仍难平复,又写了三首诗赠别刘禹锡,其中就有“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各西东”(柳宗元《重别梦得》)两句,再次描写了他们曾经患难与共的友情,以及不得不分离的情况。


柳宗元好像有预感,此去一别,好像不仅是天各一方,很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元和十四年(819),刘禹锡还在连州。年近九十的老母亲去世,刘禹锡奉灵柩返回洛阳,十一月经过衡阳的时候,虽然怀着母亲去世的悲哀,但未尝没有希望衡阳这个见证过他与柳宗元友情的地方,能给与他新的温暖。但没想到的是,悲哀之外再添悲凉,突然听说柳宗元也去世了,刘禹锡想到衡阳是柳宗元与他最后分别的地方,想到这一生与柳宗元如影随形的政治与人生经历,刘禹锡悲从中来。他用诗歌来寄托心中无尽的哀思。诗歌如下: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重至衡阳伤柳仪曹》)


这首诗除了开头与结尾四句是写当时的心情,中间四句都是对当年衡阳分别情景的追忆,里面写了柳宗元坐的船很快就被绵延的山峰遮挡住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柳宗元的船在起航后,刘禹锡其实一直在遥望着船远行的方向,一直到看不见船,才坐着马车离去。而今再次来到当年分手的地方,只看到湘江绵延的江堤和江中一望无际的蓠草——也可能是一种水边的藻类植物,但我哪里要看江堤和蓠草呢?我想看到我的老朋友柳宗元啊,哪怕只是看到一个背影也好啊。


刘禹锡凝望着江面,呆然出神,与柳宗元情同手足的友情一幕一幕出现在眼前。


刘禹锡想起了大约在半年前,自己在连州生了一场大病,柳宗元获悉后,除了来信来诗慰问,还三次派人带来药物。现在转眼之间,刘禹锡既丧慈母,又失良朋,悲痛至极,特别是听说柳宗元在去世前曾经不断喊叫“梦得梦得”的时候,刘禹锡一定是肝肠寸断的感觉,他形容自己是“惊号大叫,如得狂病”(《祭柳员外文》)。也就是痛苦万分,大喊大叫,在别人看来好像疯了一样。


柳宗元在去世后,对后事的诸多安排,都用遗书的方式交给了刘禹锡。柳宗元把孩子周六托付给刘禹锡,请他抚养成人,请刘禹锡送柳宗元灵柩回祖地安葬,还请刘禹锡帮助编订诗文集。刘禹锡手拿遗书,痛哭失声,刘禹锡不仅完全照着柳宗元遗书中的吩咐来办,而且“友道尚终,当必加厚”,更加隆重地料理柳宗元的后事。(参见刘禹锡《祭柳员外文》)


试问有几人的友谊能肝胆相照到如此境界,亲兄弟也未必吧。因此在柳宗元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花了多年心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


这种好到骨子里、从不被辜负的友情,这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友情,才是醇厚纯美的友情。柳宗元与刘禹锡就给我们展示了这种虽然伤感却非常动人的经典友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