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第六讲(11)把功夫贯穿到十二时辰中

《大宗师》第六讲(11)把功夫贯穿到十二时辰中

00:00
11:49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副墨之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古代不像现在,大家都有书,都有电脑,都有录音笔,有MP3,那个时候,在古印度,佛祖说法时,在中国还有竹简写,但印度哪有那么多的竹简来写佛经呢?很多老师带学生,都是口传心授,口传心授就离不开“洛诵”,这个是过程。东汉年间,尽管蔡伦已经造纸了,但是蔡伦造的纸主要是供宫廷使用,未必能写字,而且都是很粗糙的纸。蔡文姬的老爹要抄正本,都要通过朝廷编辑、校对过的官方文本。秦始皇焚书以后,“五经”的文本各从师传,有的老师这样传,有的那样传,互相不同之处很多。同样的《易经》原文,版本就有差别。同样是书经,同样是诗经,口传就有差别。东汉末期,搞了一个官方的文本,把《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这些经典刻在大石碑上,要学的必须赶到洛阳去抄,以此为准。这当然是通过了很多博士考证校对,没有问题的版本。那个时候,读书的确是以传诵为主,背诵为主,所以“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庄子把这个口传心授的过程也拟人化了。

“洛诵之孙闻之瞻明”,你要背书,首先脑袋要清楚,背得对不对,有没有错?背诵以后还要请老师来检查,自己的心里要清楚,口齿要清楚,语言也要清楚,所以叫“瞻明”。这个过程是少不得的。

“瞻明闻之聂许”,“聂许”,何许人也?江湖大侠,武功高手吗?不是的。我们背诵了,要去消化它,慢慢感觉它。有时如醉如痴,自己喃喃细语,自言自语地去背。习惯诵经的朋友都知道,晚上有的时候,诵着诵着就睡着了,突然一下醒过来,还在诵经。虽然睡着了,继续在诵的还能接得上,很神奇的。这个也叫“聂许”。就怕那些大而化之的,今天玩这样,明天玩那样,真正需要在道上用功的时候,却自己把进程打断了。谈恋爱时,“聂许”这个功夫用得最好,心向往之,朝思暮想,念念在思,从来放不下。任何热恋中的人都是这样的,那么对道,你有没有这么热恋过?朝思暮想,无时无刻不在自己心中,把其他事情都放下,这就是“聂许”的过程。我们看《庄子》的行文是很有趣的,这也叫功夫。

“聂许闻之需役”,什么叫“需役”?就是勤行勿怠,在身语意三业之中,在行住坐卧之中,在社会应酬之中,都要把道的理念,道的体证实践下去,最终要通过事项的考验。一方面,要入得佛;另一方面,还要入得魔,在五浊恶世之中,在江湖之中,在魔界之中,敢于坚持这套东西,敢于推广这套东西,传播这套东西,这个就叫“需役”。

“需役闻之於讴”,这个“於”读“乌”。什么叫於讴?《易经》里面有句话:“鼓之舞之以尽神。”孙悟空在菩提老祖那里悟了道,欢喜得抓耳挠腮,手舞足蹈。对道的体念,对道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法乐。这个法乐一升起的时候,便身不由己,歌之舞之,咏之叹之。

“於讴闻之玄冥”,为什么闻之于“玄冥”?就是要提得起放得下。庄子在《知北游》里面说“昭昭生于冥冥”,就是知生于不知。之前讲《则阳》的时候,讲到:“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这句语言也是很妙的。《大宗师》前面说:“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不知就叫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刚才说,上下一念是什么?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觉照,觉照有内容又没有内容,你说它是死的又不是死的,它不是空无一物,一潭死水,而是活泼泼,是引而不发的这么一种动能。它不是无,不是空,但它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你说什么都没有,宇宙万物,过去未来,一切一切都在它胸怀里面流淌。你说它有也错,说它无也错,不有不无也错,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怎么形容它都是,怎么形容它都不是。它就是玄冥莫测的。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玄冥二老一巴掌,就可以把张无忌打得病了十多年。你看,“玄冥”多厉害啊。

“玄冥闻之参寥”,苏东坡有位佛门诗友叫“参寥”,当然是得名于此。什么叫“参寥”?就是无始无终,无穷的时间、无穷的空间、无穷又无尽。“玄冥”本来就是一个不清醒的状态,就是一个模糊状态,就是一个既非光明又非黑暗的状态,但是“玄冥”的状态也是无始无终的。我们想一想,我们当下一念扩宽来看,就能竖穷三际,过去未来都包含在里面;同时又圆裹十虚,十方上下,无边国土,全部都装在里面了。装的什么?装的是“玄冥”。“玄冥”是什么?“玄冥”就是“参寥”。

“参寥闻之疑始”,什么叫“疑始”?念头一动,一切就慢慢清楚了。“疑始”,我们在床上睡觉,睡着了,突然一下醒来,脑袋还没有完全清醒,啊,我在哪里?在北京?在上海?在家里?厕所在哪里?厨房在哪里?自己一下也说不清楚。有时在梦中一觉醒来的感觉,大家好好去体念体念。有的时候自己在忙工作,突然来了一个人,一下回不过神来,忘了他是谁,这个回神也叫“疑始”。念头似动未动,似萌未萌,但又不是“参寥”,不是“玄冥”,有一石击破水中天的那种感觉。

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怎么去感觉?感觉与道相应,它就是道,这是需要功夫的。这里面,从副墨之子,洛诵,瞻明,聂许,需役,於讴,玄冥,参寥到疑始,这是一个圆,我们怎样在精神运动的这个圆圈里面找到感觉?而且这是一层功夫套着一层功夫的。经典要不要学?我们要看经典,是看了就了了吗?我们要把经典的神韵同化在我们的精神中,所以我们要反复诵读它。诵读需要瞻明,要明白,不是看死书,书一关上就忘记了,不解经意,不理解里面的情趣也不行,这些全部都是在功夫之中。需役也好,於讴也好,玄冥也好,参寥也好,疑始也好,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禅宗讲究这一点。我们怎样把功夫贯穿到各个环节?

为什么禅宗里面有十二时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都是你用功的时候,你怎么去用功?庄子在这里面,谈到了用功的环节。在这么几个环节里面,我缺失什么环节?我怎样把这些环节用起来,扩充到我的修行里面?有了这个完整的环节,你就与道相近,不然你怎么能够外天下?外天下需要这个过程的。你怎么能够外物?外物也是需要这个过程的。你怎么外生?外生也是需要你把这个过程做够功夫,落在实处,悟缘一到你就朝彻了。朝彻、见独这一系列随之而来,你赶都赶不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88156128

    一直都在听

  • 守静_eb

  • 笨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