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俊: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李思俊: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00:00
06:14

青岛市第四批赴上海现代服务业专业实训队队员

浦东一组 李思俊


国家行政学院最新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1)》中的“在线服务成效度”指数,上海排名全国第一。能取得如此的成绩,源于上海“一网通办”改革的实绩。上海市自2018年以来,将“一网通办”作为政府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制度性变革,经不断努力创新,已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变,政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从“找部门”到“找政府”转变。建立“一”个总门户,不管是政务公开、政民互动,还是政务服务,都只需通过“一网通办”总门户一个入口进行办理。各接入单位的相关业务系统与“一网通办”平台对接融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多渠道、一体化运行以及业务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办理。


二是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转变。将市区两级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高频公共服务事项统一接入,线上线下统一标准。并全力建设“一人(企)一档”(即个人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经过终极实名认证,将个人和企业高频常用档案信息100%覆盖。后期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判市民和企业的潜在需求,主动推送各种专属的个性化服务,从原来做填空题变成现在做选择题,便捷度大大提升


三是从“群众跑”到“数据跑”转变。依托市大数据资源平台,建设“一网通办”主题数据库,并开展数据清洗、整合、加工、治理,形成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库、材料库、知识库等数据库。归集之后通过 清单和目录来实现共享,明确数据在哪里、要什么、谁来给、哪些不能给,并通过建立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真正实现数据交换共享,为前台服务提升提供基础支撑。


四是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转变。依托“一网通办”打造数字政务服务,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聚焦企业群众办事难度大、办理频率高的15个“一件事”,对其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发证方式、管理架构等作了整体性再造,平均实现减环节69%、减时间54%、减材料75%、减跑动71%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腿”。


近期,青岛市发布了政务服务和城市运行“双12”清单,其中明确了在今年12月底前,基本实现12个“一件事”的“一次告知、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同核查、一网联动、一证准营”,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推动青岛市“双12”工作的开展,建议在打破数据壁垒、重塑流程再造等方面借鉴一下上海的先进经验。


一是打造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政务数据共享水平。加强全市公共数据资源的汇聚,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提升数据的时效性、准确度和覆盖面。完善人口、法人、公共信用和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政务数据共享应用打好坚实基础。推动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对接,深入挖掘部门间数据共享需求,以部门应用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务数据实时共享。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法制保障。上海市为了保证“一网通办”工作的持续发展,形成了“1+X+Y”的制度规范体系,“1”是发布《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对公共数据采集、整合、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等全生命周期作出规范;“X”是出台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电子印章等3个专业领域管理办法;“Y”是出台统一受理平台接入规范、电子证照接入规范等多个技术标准规范。近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和保障“一网通办”改革的决定》。上述文件的出台,在多个层面为上海市“一网通办”工作提供了法制和技术保障。青岛市也应尽快完善或出台相关文件,为“一网通办”保驾护航。


三是深入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推动政务服务“一件事”改革。以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目标导向,确定一批适合“套餐式”服务的“一件事”清单,并通过办事材料的互认互信,组织业务协同,重塑服务流程,重编办事指南,电子证照、申请材料、数据资源等实现跨部门共享互认,让企业和群众“上一网、进一门、到一窗”办成所有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