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 孤独:人生真正的痛苦

102 | 孤独:人生真正的痛苦

00:00
13:2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孤独,这是人生真正的痛苦。我们要介绍两位存在主义学者,一位是德国的雅斯贝尔斯,一位是法国的马塞尔。说到雅思贝尔斯,天下人都知道,他提出一个很特别的观点,他在1949年出版一本书,书名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在这本书里面,他提出“轴心时代”这个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600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轴心时代,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不同地区的人类的文明,几乎同时出现重大的突破。从此以后人类的文化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但是雅斯贝尔斯在这里主要启发我们的是什么?他对于孤独的感受。 那么我们稍后再来介绍法国的马塞尔,他对孤独有非常完整的体验跟心得。


雅斯贝尔斯开始是研究医学的,后来研究心理学,然后再转到哲学领域。他从小身体不好,他后来念了书之后,特别喜欢我们中国的老子,因为老子说过柔弱胜刚强,他的身体有各种问题,反而觉得老子很能够体谅他的心情,用柔弱来胜过刚强。


雅斯贝尔斯从小心脏就有严重的问题,他的生命常常碰到一个极限,什么时候生命会结束呢?很多活动都不能参加,他必须比别人有更多的休息跟静养的时候,但是他反而因为仔细的照顾自己身体,活到了86岁。这是第一个考验,他认为自己的心脏有问题,身体不好,跟他的同学,年龄相近的同学朋友都保持一个距离,很难玩在一起。


第二个问题是他后来进入哲学界,受到很多排挤,像他这样的情况,哲学系的教授们都不太愿意接纳他,因为他并没有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结果雅斯贝尔斯就很感慨了,他说在我看来,学院派的哲学并不算是真正的哲学,尽管它自称是一门科学,但它讨论的东西根本与我们存在之基本问题无关。


换句话说,一般哲学系的教授讨论的都是一些理论的东西,一些逻辑的辩证或者是认识论上能够认识到什么程度,认识的来源是什么?或者形而上学里面谈论到什么是终极的本体,导致这些问题跟实际具体的人生脱离关系的。


结果同事的排挤,让雅斯贝尔斯倍感孤独跟压力,结果他就更加用功了,他对西方哲学史上的大家一一加以研究,他写了一套很有名的书,就称作《大哲学家》,这套书目前是有翻译本的。


第三个考验就最严重的,因为雅斯贝尔斯在24岁的时候遇到他的妻子,两个人非常契合,使他的生命也出现正向的转变,让他充满奋斗的勇气与求生的愿望。但他的妻子是犹太人,结果在二战结束之前,雅斯贝尔斯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他有一个顺序的,先从全家是犹太人着手去迫害,再到什么?犹太人娶了德国人,最后是犹太人嫁给德国人。那么雅思贝尔是属于最后一种,本来预定在1945414日送进集中营,结果美军在41日占领了海德堡。那是雅斯贝尔斯教书的地方,这样让他逃过一劫。这个事情对他有很深刻的冲击。


雅斯贝尔斯一生三种考验,都让他深刻体验到孤独是什么,孤独确实是人生真正的痛苦。


而有类似体验的是法国的存在主义代表马塞尔,马塞尔从小就体验到孤独,他就直接说了,人间只有一种痛苦,那就是孤独。


马塞尔的父亲是法国外交官,国家顾问,也当过博物馆馆长,是上层社会的人士。但他四岁的时候,母亲过世,他的父亲娶了他的姨妈,没有再生孩子。全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但他反而有很大的压力。由于母亲早逝,四岁的时候就问人死之后要去哪里?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可以沟通吗?马塞尔一生都感觉到孤独,总觉得他已过世的母亲临在他的身边,所谓临在就是现在在场,也就是好像在他身边跟他一起生活一样。


另外他的父亲跟继母本来都有宗教信仰,因为他们是高级知识分子,后来就变成了不可知论者。所谓的“不可知论”往往是很多学术界里面的人的态度,认为神无法证明它存在,也无法证明它不存在。对于宗教信仰的就保持距离,就成为一个“不可知论者”。


马塞尔从小就讨厌天主教,他认为只有愚笨伪善的人,才会相信这样的宗教。他怎么办?他只能自己设法去摆脱孤独,他在八岁的时候就写了两本剧本,剧中的角色都是小孩子,也就是他想象中的兄弟姐妹,他的剧本有一个特色,就是剧中的主要角色都有他们自己的生命,连他这个作者也没有把握这些角色会怎么样发展,好像他们的生命可以自由成长一样。


马塞尔强调,一个人做事的时候未必清楚自己的行为的动机。只有在上帝眼中,人才能一如所示的被认识。马塞尔很重视他的戏剧作品,他认为哲学与戏剧在我的灵魂里面结合起来,如果你不研读我的剧本,一切替我的哲学思想所做的诠释,注定是要失败的。换言之,他认为只有借着戏剧才可以把握他的学而上学的思想。


马塞尔在大学时代就听过,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课。柏格森我们以前介绍过他的生命哲学,认为应该把“创造论”跟“演化论”结合起来。马塞尔后来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他自己承认是音乐,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作,他说他在听的巴哈的受难曲的清唱剧之后,才开始思考上帝的爱与力量。有一次他在教堂里面听巴哈的双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认识了他的妻子。


音乐是马塞尔走出了忧郁的困境,他的孤独体验确实深刻,他说:“这个世界千方百计要使人失望,是音乐并且只是音乐,让我发现救援的光明,音乐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往真理之路,这个真理超越一切由科学所证实的特殊真理”。真理铸造过最伟大的作曲家。如巴哈与莫扎特的作品,他还说音乐并不很有意义,也许音乐本身就是意义。所谓的意义就是理解的可能性,它透过音乐来理解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世界,他最后说,:“音乐是无形与有形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价值与知识之间,无限与有限之间最佳的桥梁”。像这些深刻的体验,都因为在孤独的环境里面,特别使他受到深刻的感受的。


马塞尔一生思想有一个重大的转变,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他25岁,因为身体健康不佳,只能参加红十字会进行服务工作。他的工作是要为下落不明的士兵的家属提供资讯,他每天都要接受家属的询问,然后查阅资料再回答问题。


于是他开始思考什么是询问?询问就是努力是一种怀疑状态明朗化,每一个问题都蕴含着一种选言判断,是活着还是没有活着、是安全还是不安全等等。那么请问答案在什么情况下有效呢?要答其所问,提供对方渴望的资讯,还要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说只有询问者才有资格提出答案。


他在这段时间里面第一次面临的投身的问题,就是现身的问题。就是人不能够置身事外,必须投入到与别人的互动里面。他在红十字会的服务使他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只有自我与别的主体共存互动的情况下,才会带来真正的自我的体认。只靠自己孤单一个人是体认不了自己的。


马塞尔从小承受孤独的痛苦,现在才慢慢打开心房,他的肯定所谓存在,就是与别人一起存在,而存在本身就是爱的力量,它是一切存在于价值的根源,是人间恒久的爱的保证。后来马塞尔的哲学被称作希望哲学。因为他从爱出发,接上存在本身。这样的爱是具有活力和创造性,可以给生命带来希望,甚至能克服死亡的威胁。


这一集我们又进入到存在主义学者的内心了。我们介绍了德国的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斯哲学的水平很高,因为他一个个研究西方历代的大哲学家,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一路下来。因为他本人并不是哲学科班出身的,就特别的用功。他自己因为身体健康的问题,后来在哲学系受到同事排斥的情况,然后又因为纳粹德国的迫害,他就有三次这种非常特殊的经验,孤独对他来说是不陌生的。


法国哲学家马塞尔,他更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说明怎么样从孤独走出自己,存在就是与别人一起存在,只靠自己一个人,是不可能体验到存在的奥秘的。


下一集我们要谈的主题是“你拥有什么就代表你是什么吗”?我们会进一步分析马塞尔的思想,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乾坤为体坎离为用

    这个哲学课说实在的,我听到现在觉得有大半没有意义。对于生活来讲又有何用?这些内容。

  • wsw吴风

  • 易道思维

    柔弱胜刚强

  • 容容读故事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