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

00:00
28:11

畅销美国500万册的亲子经典,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


听书笔记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副标题是“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


作者海姆·G·吉诺特是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这本书自出版后,在美国销量超过500万册,又被翻译成31种语言畅销全球,可以说它塑造了一代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基本方法。


在作者看来,与孩子沟通的语言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创造美好的家庭氛围。但是这种语言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学习和练习,就像学做饭、学开车一样。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与孩子交流的两大原则:理解情绪,和就事论事。此外,也具体讲解了怎么通过交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纪律意识。


第一条原则:理解情绪。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学会识别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很多表达,例如问“有多少孩子被遗弃?”,抱怨哥哥的礼物比自己的多等,都是因为心里希望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填补不安全感,当父母识别出了这种情绪,只需要用语言化解不安全感就可以了。


在识别出情绪之后,就来到了第二步,理解情绪、表达同情,而不是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怒气冲冲,我们可以说出他生气的原因,并且表达同情,而不是先纠正他的不良行为,这种方法才能让他最快平息下来。


不仅是对待孩子,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告诉我们在任何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原则都应该是先理解情绪。批评、指责和教导,都不如理解来得有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逃避或者美化孩子的坏情绪。典型的是在二胎家庭中,嫉妒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帮孩子正视这种情绪,把它说出来,然后再纠正情绪带来的不好的行为。


第二个原则:就事论事。


我们在夸奖孩子、批评孩子和表达自己愤怒的时候都应该秉持这个原则。

在夸奖孩子的时候,不要就他的人格和特点进行赞美,而应该用描述性的语言赞美客观事实,让他自己得出自己做得好的结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评价自己的自信,而不依赖于外界的评价,不讨好他人。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要就事论事、点到为止,不要指责孩子的人格,也不要“乘胜追击”翻旧帐。


在父母表达自己愤怒的时候,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就事论事地发泄情绪。第一,以“我”为开头,给情绪一个定义,比如“我很生气”;第二,解释生气的原因;第三,说出自己希望的解决方式。


如何通过交流的技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纪律意识?


父母要通过给孩子制造选择的权利来培养他的责任感,比如在吃饭、选衣服、用零花钱和上兴趣班这四种典型的场景中,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责任。


培养纪律意识,要首先指出规则,如果孩子不听劝阻,就用行动制止,整个过程要温和而坚定。比如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简单告诉他“不可以、还回去”,不听的话家长直接还回去,整个过程不要伤害孩子的情绪和人格,比如说他是小偷之类。


此外,父母们需要警惕一些不好的表达习惯,比如恐吓、贿赂、激发孩子撒谎。特别是第三点,不要通过一步步质问的方式逼迫孩子选择撒谎,当孩子犯错,直接帮他表达出来,并提供解决方法就可以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恩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父母要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而且有效的沟通方式需要不断地练习。这本书,就是一本“学会和孩子说话”的练习手册,所有这些技巧的背后都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解读 | 玥然

资深财经记者,复旦大学文学硕士、经济学士

播音 | 沐泽

策划编辑 | 李雪清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擎家柱

    引以为戒

  • 小蕾2018

    这么好的书怎么没人评论?

  • Ihatem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