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真的吗?刘皇后是怎样走上权利巅峰?
2. 关于包拯的传说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3. 范仲淹为什么三次被贬,他一生有哪些经历与政绩?
4. 夏州是怎样发展起来,和宋王朝的战争结局如何?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宋真宗翘了辫子之后,大宋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于公元1022年登上了皇位。
一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有一本书叫做《三侠五义》,出自清朝的一个贵族子弟石玉昆之手,在这本书里,有一个经典的桥段,后来被改编为多个戏曲曲目,名字叫做《狸猫换太子》,说的就是宋真宗的两个女人——刘氏和李氏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工于心计的刘氏把李氏所生的儿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然后到处说李氏这个娘们生下了一个妖孽。
那宋真宗肯定不满意,而且是吓傻了,咋播下了龙种,却给我弄出一只大猫,还是没有皮的?于是乎,就把李氏打入冷宫,而将刘氏立为皇后。后来因为老天爷实在看不下去了,一发怒,刘氏生的儿子就死了,而李氏的孩子在经过波折后反而被立为太子,并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宋仁宗赵祯。最后这个赵祯还在包公包青天的帮助下,知道了真相,和自己双目失明的老娘李氏相认,而那个已经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杀,上吊了事。
上面这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当然大部分都是扯淡,不过它也有一点点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那就是宋仁宗赵祯是李宸妃所生,但从小就被真宗的刘皇后养大,以至于他一直都把刘皇后当作自己的亲娘,所以,当他13岁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一直信赖并且任由刘太后替他执政。这位垂帘听政的刘老太太在野史里叫刘娥,整个人的经历就是一个传奇,而且还是让许多女人羡慕嫉妒恨的传奇。
她本来是四川的一个孤儿,我们现在已经根本没有办法考证她爹到底是谁了,正史上记载她爹是嘉州刺史刘通,不过史学家一致认为那就是后来她成了皇后,史官们为了拍马屁帮她瞎编的。
四川孤儿刘娥年纪轻轻,就嫁给了一个做银首饰的手艺人龚美,后来又跟着老公龚美来到了汴梁城,因为俩口子实在太穷了,龚美就对外谎称自己是刘娥的哥哥,以这个名义把媳妇儿卖到了襄王府上,这个襄王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刘娥也不知道怎么滴就被赵恒看见了,然后马上就被赵恒当作了一个宝贝,宠爱的不行,最后居然升到了皇后的位置,完成了从四川孤儿、首饰店老板娘到母仪天下之皇后这个三级跳跃,而她那个名义上的哥哥,实际上的前夫龚美也一路高升,最后以武胜军节度使的身份死在了将军的任上。不得不说,虽然我们不一定看得起他的行为,但这个媳妇儿他卖得那是相当的值。
前面我们说过,宋真宗赵恒活着的时候,身体就已经不咋地了,经常需要这个刘皇后帮他处理朝政,这在宋史里有记载,原话是“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听到这里,你脑袋里应该马上闪现出武则天、萧太后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是的,刘皇后和她们一样,老公一死,就把持了朝政,而且真的是垂帘听政,小皇帝宋仁宗赵祯上朝,她就在一块帘子后面和朝臣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你要是说,这不是清朝的慈禧吗?那你还真说对了,清朝的慈禧老佛爷就是这位刘皇后的超级粉丝,曾经多次下令,一切听政的体制都要参照“宋章献皇后旧事”,这个章献皇后就是刘娥刘老太太死后的谥号,她是慈禧一生的偶像。
时间一长,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心里就有了其他想法,她就在上朝的时候问各位大臣,说你们都说说,唐朝的那个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大臣们的智商都在线,一听就明白了,这个女人要当武则天,结果大多数大臣都梗着脖子说那是唐朝的罪人,那个娘们差一点儿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
也有大臣觉得这是一个拍马屁的好机会,比如说一个叫陈琳的,就进献了《武后临朝图》给刘娥,那意思就是您完全可以学习武则天,当个皇帝玩玩。不过,刘太后思前想后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当众把这幅图扔在了地上,长叹一声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也。”没有实际篡位。实际上,这位刘老太太一生都在矛盾里度过,她不是不想当皇帝,但第一觉得把握不大,大臣们反对这件事的,实在是茫茫多,第二呢,她对宋真宗赵恒还是有真爱的,每次她表露出当皇帝的愿望时,只要大臣一提宋真宗,她就流眼泪,然后不吱声了。
不过,当不上皇帝,假装当一把皇帝还是能让人心情愉悦的,公元1033年2月,刘太后感觉自己活不长了,不顾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对,穿上象征着皇帝的龙袍,去祖庙里祭祀赵氏祖先。这种张扬的举动实际上等于是当面告诉赵匡胤赵光义这哥俩,俺刘娥想夺了你们的江山不是不可能的,只是不忍心罢了。这老太太当时没有佩戴佩剑,也算是给男权社会的那些大臣们留了一点脸面。这么牛掰的娘们,这样传奇的人生,也就难怪慈禧把她当作偶像,就连《宋史》里都评价她说,“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意思是她的才华不在汉朝刘邦媳妇儿吕雉和唐朝武则天之下,但是比那两个女人要善良很多。
一个月后,刘老太太重病身亡,《宋史》里说:“太后崩”。有人说就因为这个刘娥实际上已经是皇帝了,所以史书里才用这个“崩”字。这话呢,不太准确,虽然《礼记》里说天子死了才能说是崩,话虽如此,但中国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孝治国,太后死了称为“崩”的也有很多很多,所以,仅以这个“崩”字判定史学家承认刘娥皇帝身份,那是不妥当的。实际上,刘娥最后的谥号还是“章献明肃”皇后,虽然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谥号多于两个字的皇后,但毕竟还是皇后,不像武则天,叫则天大圣皇帝。
112-1 刘太后与宋真宗
史书里记载,刘太后临死前已经不能说话,但还是拼命用手撕扯身上的衣服,宋仁宗赵祯哭着问群臣,我妈这是要干啥啊?当时的宰相,参知政事薛奎就说了:“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意思是你老娘一点儿都不糊涂,她身上现在穿的可是龙袍,穿着这玩意儿死了怎么去见你爹宋真宗赵恒呢?仁宗一听,说是啊,马上让人给刘太后换上了皇后的服饰,刘老太太这才安心地死了。
老太太前脚刚死,后脚就有人对宋仁宗说了,孩子啊,刘老太太不是你亲妈,你亲妈是去年刚死了的李宸妃,并且李宸妃还死得有点不明不白。言下之意,是刘老太太害死的。宋仁宗听了之后,无比伤心,这份伤心里面当然也包含了自己被骗多年的屈辱,于是乎,这哥们下令把刘太后所有的亲戚都看管起来,然后派人去开棺验尸,去查一查那个李宸妃,也就是他亲生母亲的死因。
验了尸才发现,他娘李宸妃完全是自然死亡,没有中毒和外力的迹象,并且是被刘太后以皇后的礼仪下葬的,换句话说,刘太后对这位李宸妃可以说是仁至义尽,相当地不错。到了这时候,宋仁宗才感慨地说了一句:“人言岂可信哉?”然后厚葬了一直看护自己的刘娥刘太后。不过呢,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怪,宋仁宗自从知道了刘太后不是自己亲妈之后,忽然觉得以前那些因为反对刘太后而被赶出京城的官员们都还很不错,于是,他又把那些家伙召回了京城,这批人里面有一个后世很出名的家伙,名字叫做范仲淹。
二
范仲淹是今天江苏省苏州人,他爹是武宁节度掌书记,这个名字叫做书记的官,和今天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没法比,可能连县委书记都不如,就是节度使下面的一个管理杂事的普通官员。更不幸的是,老范刚出生的第二年,他爹就死了,所以范仲淹早年的生活相当滴困苦,他学习的条件也相当地艰苦,《宋史》里记载:“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也就是大冬天的,用冰水泡脸以刺激自己的精神,没饭吃,就煮一锅粥,凝结之后,划成几块,每顿饭只吃一两块。
在这样的苦读之下,公元1015年,范仲淹科举上榜,随即走上了仕途,当上了一个九品的参军。几经沉浮之后,被宰相词人晏殊看重,在他的推荐下,老范同学进入朝廷当上了京官。
这哥们有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个鲜明特性,就是敢说,不久之后,他就上书请求刘太后还政给宋仁宗,吓得推荐他的晏殊赶紧劝他住嘴,但范仲淹不但不听,还给晏殊写了一封信,说“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啥意思?咱们伺候皇帝,咋能不说实话呢?应该毫无隐瞒的,对着皇帝有啥说啥,即便是冒犯皇帝,也不应该阿谀奉承,无耻吹捧。噎得晏殊是一句话也反驳不了,只能回家烧香拜佛祈求别连累自己。
后果就是1030年,范仲淹被赶出了京城,到地方上做了一个通判,不过脾气一点儿没改,老范还是那个德行,不断地给朝廷上书提意见,今儿说朝廷劳民伤财,明天可能就是批评官员贪污腐败,反正没个消停时候。也正是这些信件,让宋仁宗看到咱们的老范确实是一个忠心为国的人才,《宋史》里记载:“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就这样,刘太后一死,范仲淹就被召回了中央,担任右司谏,这个官说大不大,但是说小也不小,尤其是在宋朝,它是可以直接上书给皇帝的政府监察人员。
二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介绍一下宋朝的监察制度,它继承自唐朝,在唐朝的时候分为两种,一种是御史,这里面有御史大夫,监察御史等人,这些人负责监督和弹劾大臣,因为他们办公的机构在御史台,所以被称为台官;另一种就是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等等这些职称,他们负责对皇帝老子提意见,叫做谏官,我们的大诗人杜甫做过的最高官职是左拾遗,就是谏官的一种。
不过宋朝和唐朝稍有不同的是,这两拨人在职责上开始混淆起来,也就是本来监督大臣的台官可以骂皇帝了,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的谏官也可以弹劾大臣了,所以,他们在宋朝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台谏。
在唐朝,如果一名台官弹劾一个大臣,最后发现是诬告,那是要治罪的,就是如果你告人家吃完饭不刷碗,结果发现你是扯淡,人家天天用洗碗机洗碗,那就要按不洗碗治你的罪,这叫做反坐。到了宋朝就不用了,专门描述宋朝典章制度的《宋会要》里说,“台谏者,天子耳目之臣也”,既然是天子的耳朵和眼睛,谁敢治他们的罪?又因为宋太祖还特意立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还有“誓不诛大臣、言官”等等誓言,所以,宋朝的台官和谏官,权力挺大,自由度也很大。
当然,他们的胆子也很大,比如说,和范仲淹同时代,同朝为官,外号“包青天”的包拯包大人,就是一个屡屡打皇帝脸的家伙,他既做过台官,也做过谏官,最后还当上了参知政事、龙图阁直学士这样的宰相高位。
包大人不仅敢说,说话的时候还不拘小节,《宋史》里记载,有一次宋仁宗最喜欢的女人张氏想给她伯父弄一个三司使的职位,包拯知道了,马上举牌说俺老包反对,仁宗说反对有效,那就让他当节度使吧。包拯说俺还反对,仁宗就有点生气了,说节度使就是一个粗官,有什么大不了的。从这句话,你也可以看出,宋朝是真不重视武官,在唐朝赫赫有名的节度使搁在宋仁宗这里,就是一个粗官,粗人才当的官儿。
可就是这样,包拯也说不行,不仅说不行,还联合了一批谏官,集体当面驳斥宋仁宗,说太祖和太宗都曾经做过节度使,您咋能说节度使是粗官呢,而且老包是越说越激动,甚至唾沫都飞溅到宋仁宗赵祯的脸上,弄得赵祯是相当地郁闷,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要虚心地听着,最后还输了辩论,只能回到后宫对自己的女人张氏撒气,说你伯父那个事儿没戏了,你只管要官,难道不知道现在包拯是谏官吗?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宋朝到了仁宗的时候,对士大夫的宽容已经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
这里顺便说一句,民间传说包拯这老头儿可邪乎了,不仅是正义的化身,而且身边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还有带刀侍卫展昭,以及三口铡刀,什么上斩君,中斩臣,下斩百姓,还有铡美案里面一刀剁下了驸马陈世美的脑袋等等。这些呢,统统是假的,后人编造的,这里就不一一辟谣了,只说一下这个陈世美。
112-2 包拯形象
中国人不知道陈世美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千古负心汉的代名词,可惜,他是几百年后明朝才成书的《包公案》里的虚构人物,那本小说里说这哥们中了状元之后抛妻弃子,想娶了公主,做皇帝的驸马,还准备干死自己的发妻和两个孩子,结局当然是包青天不畏强权,一刀咔嚓了陈世美的狗命。
这个呢,只能说寄托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现实中的老包虽然敢喷皇帝一脸吐沫星子,但砍驸马爷脑袋这件事是不可能做,他也做不到的。后世还有人说陈世美的原型是一个叫做陈年谷的官员,因为得罪了同乡被泼了一身污水,那也是扯淡,陈年谷是清朝的官员,而《包公案》是明朝成书的,除非作者穿越,否则是绝对不可能的,总而言之一句话,陈世美就是为了成全包拯包大人高大上的形象而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
言归正传,范仲淹回到朝廷当了谏官,这间接助长了这哥们爱批评皇帝的脾气,结果是没几天的功夫,因为反对宋仁宗废掉皇后郭氏,和皇帝以及宰相吕夷简对着干,又一次被赶出了京城,两次被贬都是因为女人,我觉得这个老范应该改名叫犯桃花。
公元1034年,范仲淹第三次被召回京城,他和宰相吕夷简的矛盾这一次终于是公开化了,两人身边各有一群人摇旗呐喊,可惜老范运气不好,又一次失败了,结果是连累了他这一派的所有官员集体被贬,这里面就包括一个叫欧阳修的小弟,被贬到夷陵做县令。范仲淹的一个朋友梅尧臣觉得老范实在是太喜欢批评别人了,就写了一篇《灵乌赋》劝他少说话,结果是范仲淹回了他八个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就是我宁可瞎叫唤,被猎人干死,也不愿意沉默地活着。
三
就在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到地方之后,大宋王朝的西北发生了一件大事,前面我们说过,以今天陕西北部为中心,占据了黄河中上游的夏州在李继迁掌权之后,就相当于事实上脱离了宋朝。它一方面表示不和大宋为敌,另一方面却和辽国勾勾搭搭,所以我们说实际上,辽、宋还有夏州那时候已经是三国鼎立的局面了,再加上南面的大理,正好凑一桌麻将,只不过宋朝不愿意承认而已。
到了公元1032年,一个叫做李元昊的年轻人,从他爷爷李继迁,父亲李德明手里继承了夏王的位置,成了夏州的第三代领导人。这小伙子无论是能力,还是野心,都是相当地大,几年之内,他就把地盘扩大了将近一倍,包括河西走廊,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也完全并入了夏州。
到了这个地步,辽、宋两国自然更加急于讨好他,就全都派使者去封他为王,大辽国给的是西夏王,宋朝给的称号是西平王,可是李元昊这时候却觉得,你们俩是什么玩意儿,有啥资格给我封号?《西夏书事》记载,他当时就对自己手下大臣们说:“先王大错,有如此国,而犹臣拜于人耶?”意思是俺们国力如此雄厚,当年我爹还向宋辽称臣,真丢脸!结果就是,老子没干的事儿,儿子说干就干。
李元昊先是废除了当年唐王朝赐给他们的李姓和宋王朝赐给他们的赵姓,不过由于他也不记得自己这一族原来到底姓啥了,至于说恢复到鲜卑人的拓跋,他更不愿意,所以,李元昊这家伙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姓氏,叫“嵬名”,也就是高大的意思,现在你去西北,有一些纪念李元昊的石碑,上面刻的还是嵬名元昊,不过呢,在这里专辑里,我们还是叫他李元昊。
这位李大哥干的第二件事就是自己亲自带人创立了一套文字,整出了大概五千多个字,美其名曰西夏文。虽然这个系统工程花费了三年多时间,也确实很牛掰,后人都大加赞颂,给李元昊扣一顶文字学家的帽子也是一点儿都不过分,但是,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说,他的这个西夏文本质上和汉字是同宗同源,用史学家的话说就是“论末则殊,考本则同”,也就是咋一看不一样,可是仔细研究之后,你就发现,两者实际上是一回儿事。
至于说政府的组织形式,那更没啥说的,连大辽国都没有脱离中原的形势,他李元昊就更不可能自创一套,大体上就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度,只是略有改变,当然,重文抑武不在李元昊的接受范围之内。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公元1038年农历十月十一,李元昊在兴庆府,也就是今天宁夏银川宣布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夏商周的夏。
到了这个地步,宋朝的反应那是可想而知,这种事相当于被人一把扯掉了内裤,是可忍熟不可忍?不过尴尬的是,宋仁宗也不可能去打李元昊,一没有那个胆量,二来也没有那个能力,剩下的就只能是破口大骂,进而剥夺了李元昊祖孙三代的一切封号,然后宣布经济封锁新建立的西夏国,不和你们做生意了。最后一招就是到处贴告示,悬赏捉拿李元昊,希望民间出一个武林高手,比如北乔峰南慕容什么的,一刀咔嚓了对方,把脑袋送给朝廷。
我们说宋朝在行动上已经很克制了,你扯掉我的遮羞布,我骂两句还不行吗?但李元昊说不行,你们不承认我这个新皇帝,就是不给我嵬名元昊面子啊,那还说啥?打到你承认为止,于是,这哥们开始主动进攻宋朝。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范仲淹的同党乘机忽悠宋仁宗,说老范那家伙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尤其打西夏人,绝对没问题。于是乎,公元1040年,范仲淹第四次被召进京城,然后扣上了一顶陕西经略副使的帽子,和他的同党韩琦一起被扔到西北,和李元昊打仗,《宋史》里说:“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
虽然说这个老范以前没打过仗,但聪明人就是聪明人,他到了西北,居然干得有声有色,相当地不错。李元昊在别的地方攻城略地,取得了三场大的战役胜利,但对于范仲淹的防区,他还真没啥好办法,当时西北流行一首民歌,唱的是:“军中有一韩,西夏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夏惊破胆!”说的就是韩琦和范仲淹。当然,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首歌谣是范仲淹自吹自擂弄出来的,这个我们不去考证,毕竟,由于范仲淹坚固防守的乌龟壳策略,李元昊没有攻破他们的防线,是铁一样的事实。
渐渐地,李元昊国内的物资供应跟不上了,我们早就说过,如果你没把握一战而击溃对方,那么古时候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西夏这地方除了战士和马匹,几乎其他所有东西都要和宋朝做生意才能获得,长时间的打仗,他肯定是消耗不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元昊开始效仿当年辽国的萧太后,主动和宋朝请和,那么,大宋王朝的态度是什么呢?我们下集再聊。
公务员最愿意穿越的朝代就是宋朝,对文官相当宽容。
凑一桌麻将
支持白衣老师!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好听
改用党项姓“嵬名”,后更名为“曩霄”
来了
犯桃花
哈哈哈 美其名曰
居然没看到“来了”
三丫家的丫 回复 @weng8011: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