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114 . 科技大发展

中国历史真相 | 114 . 科技大发展

00:00
25:34

本期内容:


1. 宋朝是知识分子过得最舒坦的时期吗

2. 宋仁宗去世为什么获得一致的追悼怀念?

3. 宋代的科技大发展

4. 司马光其人和读书人的僵化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北宋的基本治国理念,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个呢,也不是一朝一夕,一拍大腿就整出来的,而是经过太祖,太宗,真宗一路下来,经过几十年的培养才形成的,到仁宗时达到了成熟。


有人说,中国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这漫长的2000多年帝国历史里,知识分子们日子最舒坦,地位最显赫,活得最滋润的时期就是以宋仁宗为中心的前后几十年。一方面科举考试的大量扩招,使无数穷孩子靠着读书走上了官场,而且当官之后工资待遇还极高,真真切切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另一方面,言论也是相当地自由,除了谋反,其他罪行几乎都不会被砍脑袋,大多数就是贬官之后到远一点儿的地方去当官。

                                      一


那么,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的回答就是也对也不对,为啥?首先是知识分子的工资问题,前面说了,当上朝廷大官之后,工资高得确实离谱,但我一直强调的是高级干部,宋代中下层的官吏们,薪水还是很可怜的。根据史料,那时候一个小县城的县令,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千左右。


《宋史》记载,宋仁宗曾经很困惑地问宰相王钦若,说小地方的官员经常有贪污行为,莫非他们的薪水不够花?这个王钦若就是前面说过的,鼓动宋真宗封禅泰山的那位宰相,他对宋仁宗的这个困惑是这么回答的:“俸虽薄,廉士固亦自守。”啥意思?就是薪水虽然少,但正人君子也应该固守清贫,听起来是多么地大义凛然,道德那叫一个高尚,人品那叫清廉,可惜的是,只要我们多问一句,您王大人一个月工资多少啊,那就露馅了,这老家伙月薪相当于现在的50万,还不算补助,对于这种人,我们只能送他两个字,无耻。所以,实事求是地讲,宋朝基层官吏们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


还有就是宋代皇帝很少杀或者不杀大臣这件事,也不太准确。实际上,大官,尤其是著名的知识分子,宋朝皇帝确实很少杀,但是小官,不出名的读书人,赵匡胤他们杀起来一点儿都不手软。比如说有一个县令叫做张希求,贪污了大约相当于今天20万人民币的钱财,赵光义听说之后,直接杖杀,也就是用木头棒子活活打死。


另外,宋朝弄死人的花样也多,除了杖杀,还有腰斩、砍头、勒杀、弃市等等,有一件你想不到的事儿是,后世相当著名的凌迟处死,也是在宋朝,正式被列入了刑罚目录,法院可以依法对一个犯人实行凌迟了。只不过呢,开始的时候,凌迟只是当众砍断四肢,然后割喉而死,后来渐渐地,割犯人的刀数才慢慢多了起来,到了清朝,居然发展出了割上几千刀,罪犯还不断气的手艺,简直是令人毛骨悚然。我们现在知道了,这种恐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刑法,始作俑者,就是宋朝的皇帝老子们。


有些当代的知识分子,给宋朝唱赞歌,一心渴望回到宋朝,我这里就要劝一句,你要是回去,千万要做官,还要做大官,比如包公、王钦若、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这类的,那日子是爽歪歪,可是,如果您不幸只能当一个县令,那工资基本上很难养一大家子人,稍微贪污一点儿,也许就直接被凌迟干死了。

                                   二


言归正传,公元1063年4月30日,宋仁宗赵祯驾崩在汴梁,享年54岁。他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整整当了41年的太平天子,他死之后,按照惯例,宋朝要往北边的辽国报丧,因为根据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两国是兄弟,现在哥哥死了,那必须告诉弟弟一声。


当时辽国皇帝是辽道宗耶律洪基,这名字你要是听着熟悉就对了,因为在金庸老先生的《天龙八部》里,他和大侠萧峰是拜把子兄弟。和小说里不一样的是,此人可没有因为要攻打宋朝而逼死萧峰,恰恰相反,他一辈子也没动过进犯宋朝的想法,更没有任何动兵的行动。


据说崇尚佛教的耶律洪基曾经让人铸造了一个佛像,在佛像后背还刻了几个大字,“愿后世生中国”,也就是相当于对佛祖许愿,俺下辈子投胎的时候,您可整准点儿,俺一定要当一个中国人,生在中原。这件事并没有记载在《辽史》里,所以真假我们也不好说。不过,有一件事确实是真的,就是耶律洪基这哥们听说宋仁宗赵祯死了的消息之后,失声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哥俩好了四十几年了,都没红过脸,哥哥你咋说走就走了呢?那叫一个伤心,而且不仅仅是他,《辽史》上还说,“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国百姓都对这个叫赵祯的宋朝皇帝是无比怀念。


歪果仁都这样了,本国人就更不用说了,汴梁、洛阳这些大城市的老百姓给仁宗烧的纸钱是遮天蔽日,史书上的原话是“天日无光”,据说有官员去四川剑阁出差,看见当地山沟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白帽子,以示纪念。


那为啥宋仁宗死了之后,这么多人想念他?实事求是地讲,他在位的这41年,不仅知识分子们的日子爽歪歪,宋朝普通老百姓日子也过得很惬意,什么四海升平,安康富足,就不用说了,我这里只用一件事说明一下仁宗时代的盛况,这件事就是,中国闻名于世界的四大发明,有三个是出现在仁宗一朝。



 

114-1 据说是描绘了宋仁宗时期繁荣状况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所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大家都知道是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教科书上说这四件事对世界影响特别大,你要是以为这是中国人自吹自擂,那还真错了,因为四大发明的概念完全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英国16世纪有一个叫培根的家伙,就是那个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哲学家,他最先提出了一个学说,那就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三项发明,没有这三个玩意儿,世界文明根本不可能发展,后来的一些学者,包括马克思在内都纷纷点头,说老培你说得对。


如此一来,就有一些学者去考证,这三样东西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或者说是哪位天使大姐发明的?结果发现,最早使用这三样东西的都是中国人,是经由蒙古的征战四方而传播到西方的,于是,就有了后来英国学者艾约瑟1884年提出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概念,他是把东汉大太监蔡伦的造纸术也加了进去,这种说法同样得到了很大一部分学者的认同。


那这种事一出来,对于19世纪末已经被打得鼻青脸肿的中国和中国人自然是提气不少,大多数知识分子马上点头称是,对,有这么回儿事,俺们老祖宗确实有这四大发明。


其实吧,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古代对世界的贡献何止这四个发明。加拿大的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利阿诺斯有一本书,叫做《全球通史》,里面列出了很多很多古代中国传播给西方,并对他们造成影响的发明,比如说马镫,铸铁术,铁索桥,水利冶金鼓风机,轮式研磨机,拉式纺织等等。单单就拿马镫来说,这种外号叫做中国靴子的东西,就对整个欧洲产生过翻天覆地的影响,有一句话甚至说,马镫催生了欧洲的封建社会和骑士制度,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查。顺便说一句,这本《全球通史》,可以算作是世界通史上的经典之作,迄今已经出版了7次,直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学校还是用它的内容来教世界史,不过呢,这位斯塔夫利阿诺斯先生已经去世17年了。


言归正传,在宋仁宗时代,火药和指南针的详细介绍是在一本叫做《武经总要》的书里,是官方修订的一本军事教科书,也就是宋朝将官们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但具体学到什么程度,那就不知道了,估计是不咋地,否则,也不会后来被人打成那个熊样。


不过活字印刷就不能记录在《武经总要》里了,它在另一本书里有详细的描述,而且比起《武经总要》,这本书在后世的名气要大得多,那就是《梦溪笔谈》,作者是沈括。


沈括本来是一位官老爷,当过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一般来说,这样的小官是上不了24史的,不过宋史也有他的传记,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我估计就是因为沈括太博学了,元代修撰《宋史》的人才给他立了一个传,可是史书里没说他当官咋样,政绩如何,估计是也不咋地。不过没关系,这哥们的副业搞得好,《梦溪笔谈》的内容涵盖了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气象、医学、文学、美术,音乐等等等等学科,一句话,包罗万象的伟大百科全书。比如刚才说到的活字印刷,就是他在这本书里详细记录下了如何生产雕版,如何印刷,我们今天才知道有毕升这个人和他精湛的印刷技术。


 

114-2 沈括(绘图 佚名)


再比如说,他在这本书里提到一种东西,说“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就是说有这么一种东西,我沈括绝对看好它,和你们这些家伙打赌,这玩意以后的用处必然是大大的。然后,沈老先生又亲自给这个东西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石油”。是的,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石油,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按照沈括的意思老老实实地称呼这种东西为石油。从这里可以看出,沈括此人的预见性相当的牛掰,可惜,后世子孙不争气,没抢先一步,把石油这玩意儿好好研究一下,在中国搞出个石油革命来。


除了四大发明这种技术上的进步,宋仁宗时代还有一样东西值得一提,那就是官方发行的交子,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钞票。


所谓交子实际是四川土话,也就是两面都印有字的纸张,很自然地,交子这玩意就是四川人发明的,那它为啥在四川先出现呢?这事儿要怪宋太祖赵匡胤,想当年他打下四川之后,把黄金白银和铜钱全都运回了中央,规定四川这破地方只能用铁钱。但铁这玩意便宜,一大坨子可能只能换两筐鸡蛋,结果是四川的商人们做点儿大买卖,必须用马车拉着一坨一坨的铁疙瘩去付账,那是十分的不方便,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交子诞生了。


开始的时候,你要把铁钱存到交子铺,然后老板给你一张凭据,也就是交子,你用这张交子就可以买东西了。仁宗上台之后,为了避免民间发行交子的各种混乱,和时不时就出现的欺诈行为,改由官方在四川发行交子,到了这一步,等于是宣告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钞票诞生了。


其实,唐朝的时候,民间就出现过一种“飞钱”,也就是富豪们把金银铜等贵金属交给地方的节度使或者更大的富豪,换回来一张证券,然后到另一个地方去取钱,相当于现在的汇票。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导致我不说飞钱是最早的钞票,那就是唐朝政府从来没有介入飞钱的发行,飞钱也没有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而这一点,宋朝的交子做到了。


我们现在总结一句就是,宋仁宗的时代是一个开明,富裕,商业发达,科技进步的时代。

                            三


作为那个时代的带头人,这老先生死后,却没有把接力棒交到自己儿子手里,为啥?因为他命不好,生了4个儿子和十几个女儿,到了他死的时候,却只剩下3个闺女还活着,其余的都比他先回到了天上,在传子不传女的宗法制度之下,宋仁宗只能在赵姓皇族里寻找继承人,最后,他堂哥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被选中,过继到他的名下,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曙。


那你可能问了,为啥要改名字?是因为换了一个爹吗?这个还真不是。实际上,北宋的皇帝走上领导岗位之前,都要改名字,这是一个很好玩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也超级简单,就两个字,避讳。不过要想解释清楚为什么避讳反而要皇帝们改名字,而不是其他人改名字,那就要多说两句。


事情是这样的,中国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个字的名字才渐渐地流行开来,以前基本都是单字的,比如汉代刘邦项羽韩信,再比如三国的曹操刘备关羽等等,都是一个字的名字。南北朝开始,就有一些人名字变成了三个字,比如说王羲之,祖冲之,顾恺之等等,他们之所以用这个之字,陈寅恪先生认为和道教有关,这些我们前面讲南北朝的时候讲过了。但是当时我没讲的是,南北朝时期形成的大家族们,渐渐地发现了两个字作为名字的好处,那就是其中一个字可以用来代表你在这个家族里的辈分,这就叫做行辈,也叫字辈,同一个大家族的两人第一次见面,只要一说名字,就差不多清楚其中一个应该管另一个叫二大爷,很方便,这是汉族人在南北朝之后,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的一个取名方式,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是这么取名的。


这种方式反映在大宋王朝,就是赵光义的子孙们出生的时候,也都按照这种方式取名字,可是他这个家族特殊,因为必定有一个将来要做皇帝,但他一旦当上皇帝,麻烦就来了,因为按照儒家传统,皇帝的名字是专用的,别人要避讳的,那如果这个皇帝不改名字,一大家子同一辈的全都需要改名字。可是这种全家改名字的事情是万万做不到的,两个原因,第一,行辈里面的固定字是祖先定下来的,你随便改,对祖先那就是大不敬;第二,臣妾也做不到啊,皇族那么庞大,全国各地都有,一旦要改,那就乱套了。


宋朝皇帝登基之后,为了与人方便,于己方便,马上就改名字,一般都改一个单字的名字,比如说宋真宗赵德昌即位后改名为赵恒,而宋仁宗本名叫赵受益,登基后也改名赵祯。


无论这位新皇帝宋英宗赵宗实同学是不是换了一个爹,只要他当宋朝皇帝,就必须改名字。不过这位新名字叫做赵曙的家伙,也正因为换爹这件事,给自己添了一个大麻烦,进而引起了后世出名的一场大讨论,这就是所谓的濮议。


啥叫濮议呢?这里的濮就是濮水的濮,城濮之战的濮,赵曙的亲爹赵允让曾经被封为濮安懿王,所以这个濮议实际上是有关这位赵允让的讨论。问题很简单,那就是新继位的宋英宗赵曙应该管自己亲爹赵允让叫啥?你要是说,这还用问,还应该叫爹啊,完了,在那个年代,你说出这句话就有可能在街上被人打一顿,为啥?因为赵曙现在已经是皇帝了,而他的皇位是从宋仁宗赵祯的手里继承过来的,也就是赵祯相当于他爹了,如果他还管赵允让叫爹,那他就有俩爹了,普通人呢可能没啥,可是皇帝有俩爹,这事儿行不行呢?


当时的宰相韩琦和副宰相欧阳修说行,陛下,您可以有俩爹。韩琦和欧阳修我们前面介绍过,都是范仲淹改革派的党羽,改革失败被贬,但现在又回到了中央,这俩人支持赵曙两个爹的主张;可是也有人不同意,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大臣说,这事儿不行,按照儒家学说,您应该叫亲爹赵允让为大爷,也就是伯父,换句话说,赵曙只能有一个爹,就是传给他皇位的宋仁宗赵祯。

                               四


那这位司马光是何许人也,居然敢和皇帝与两位宰相作对?司马光,字君实,公元1019年出生在今天山西夏县,他出生的那个村子叫做涑水乡,所以他也经常自称为涑水先生,并且自己的一本笔记就称为《涑水记闻》。


这哥们小时候特别勤奋,7岁就能背诵全本的《左传》,并且给人讲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过比起读书,他干过的另一件事在后世更出名,那就是司马光砸缸。说的是他和一群小朋友玩,有一个小孩一不留神掉在了一口装满了水的大缸里,眼看着瞎扑腾,就要淹死了,司马光小朋友这时候拿起大石头,哐当一声,把缸砸破了,水流了一地,小孩也得救了。《宋史》里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结尾的一句话是“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此事足以说明,人家司马光不仅仅是勤奋刻苦,而且从小那个脑袋瓜子就够用。


这么好使的大脑,科举自然是不在话下,19岁那年,司马光考上了进士,到宋英宗赵曙上台的时候,他的官职是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起居舍人就是记录皇帝起居,没事的时候可以和天子唠唠嗑的小官,但同知谏院四个字却让他和一般的起居舍人不一样,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谏官里面的二把手。


谏官我们前面介绍过,那就是专门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现在遇到了皇帝是不是有俩爹这种事,即便仅仅是因为职责所在,司马光也要站出来白话两句。更何况,根据儒家的宗法制度,他是真的认为宋英宗只能有一个爹,至于说怎么违背了宗法制度,这涉及到大宗小宗问题,你感兴趣可以查一查,我们要说的是,司马光这一派的人还不少,也就是大多数大臣都不允许宋英宗管自己的亲爹叫爹。


比如御史中丞贾黯,临死时连老婆儿子都不管,却特地为这事留下遗书,请求赵曙一定要称老爹为伯父,另一位同知谏院蔡伉,每次一见到皇帝就哭,抹着大鼻涕说国家兴亡,就在于您的这一声爹了,敢叫爹,这国家就完犊子了,弄得赵曙心里也特别难受。还有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和他的党羽吕大防,更是四处传扬欧阳修和韩琦就是俩小人,小人当然是大坏蛋,于是范、吕二人请求把欧阳修砍了脑袋,以谢天下。


大宋王朝满朝文武的这场叫爹还是不叫爹的运动整整持续了三年,一直到公元1066年,赵曙的亲爹才得到了皇考濮安懿皇的称号,但是皇帝应该有的尊号和谥号,死了的赵允让还是没得到,随着第二年宋英宗赵曙驾崩,这件事就此不了了之。


我这里之所以比较详尽地描述了这件事,是因为我想揭示一种情形,那就是儒家思想到了宋仁宗之后,随着读书人越来越多,读死书的人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它就朝着僵化的方向走去。欧阳修、韩琦这些人就已经算是保守的了,但仅仅因为支持皇帝管自己亲爹叫爹,就被后起之秀司马光等人不停地攻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儒家思想一代代的教条化,最终催生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极端理学观点,那是一点儿都不奇怪,我们后面很快就会讲到。


就在这种逐渐僵化保守的风气之中,大宋王朝迎来了一位想要大展宏图的天子,和一位同样想要实现宏大抱负的大臣,还有一场疾风暴雨一样的改革。这事儿呢,是这样的,公元1067年1月,当了4年皇帝的宋英宗赵曙驾崩,他的大儿子赵仲针继位,改了一个名字叫赵顼,这就是宋神宗。


这哥们上位的时候19岁,正是血气方刚,你要是说那赶紧做点儿爱做的事情,那你就太小瞧咱们这个皇帝了,宋神宗小时候学习相当刻苦,同时具有非凡的志向,时刻想着大展宏图,《宋史》上说他十几岁就“慨然兴大有为之志,思欲问西北二境罪”,啥意思?少年的宋神宗想恢复汉唐边境,灭掉辽国和西夏。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打仗需要两样东西,一是丰厚的财力,二是一支能打的军队,这两样东西,他赵顼一样都没有。


你要是说,宋朝军队不行俺们都知道,但宋朝应该有钱啊,你咋说他没有财力?这个呢,实在不好意思,宋仁宗的时候是还可以,政府百姓都有点儿钱,当时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还主要是针对吏治,而不是钱财。


可是到宋神宗这里,宋朝已经没钱了,实际上,早在他上台的两年前,也就是公元1065年,宋英宗时代就出现了经济危机,那一年大宋王朝政府的收入虽然达到了创纪录的1亿1600多万两银子,但是它的开支却是1亿2000多万,再加上一些杂费,当年宋朝的财政亏空是1750万两,这在《宋史》里面是明明白白写着的,和今天的美国差不多,GDP占全球四分之一,养活全球5%都不到的人口却是相当地费劲,欠了一屁股债。


那么,为啥大宋王朝收入这么高,钱还不够花,究竟这些钱被浪费在了什么地方?宋神宗又是要如何改革?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68365667

    老师真是才华横溢,讲得太好了

  • 子非鱼传媒

    中国史话的书出来了,精装签名版

    三丫家的丫 回复 @子非鱼传媒: 上图

  • 听友117365814

    我不太信服作者对宋朝的污蔑

    三丫家的丫 回复 @听友117365814: 但是我相信了你对老师的污蔑

  • hwwwyf

    又涨知识了

  • 岁岁吉祥如意

    感觉老白和蒙曼不太对付啊。

  • 金二v5721

    听播主这段,明白了,宋朝不好混,贪污20万就死罪。想要平平安的的贪,贪多少都不会死,就不要回宋朝。

  • 金二v5721

    我想知道 如果范仲淹这样的在当代能挺过60年代吗?

  • 鲁尼队长

    文中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个字的名字才渐渐地流行开来,以前基本都是单字的,汉朝王侯取名刘不疑、刘不识这些三字名字是为什么呢?

  • 1378745heuc

    每听到把“司马光”仨字儿说完后,就有接话的冲动——砸缸!

  • 外滩王熙凤

    沈括是不是告密了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