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第四讲(5)把戒律当作美丽的花园

《大宗师》第四讲(5)把戒律当作美丽的花园

00:00
11:45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把戒律当作美丽的花园

下面说到“以礼为翼”。儒家学说里的礼,礼者,理也。我们讲究礼节,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什么有男女老幼,尊卑上下,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怎么维系这个关系?彼此之间就得有礼。如果不讲礼,那就叫非礼。非礼与犯罪,只有一步之遥。非礼过分,那就叫犯罪。对父母不能非礼,对妇女不能非礼,对小孩也不能非礼,对领导不能非礼,对下属不能非礼,对朋友也不能非礼。有了礼,才使我们整个社会祥和,所以“以礼为翼”。一个社会,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想要健康祥和地发展,就必须有“礼”作为装饰和屏障。

“以知为时”,我们经常说与时俱进。在《易经》里面,很多卦都说“时之义大矣哉”,“时之用大矣哉”。非常强调“时”的作用。我们现在谈时机,谈商机,谈战机,乃至参禅的人谈禅机。这个“时”,不是一个空洞的物理学的时间概念,是有着丰厚的时节因缘,这么一种现成关系的存在。这里面讲的“时”,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具备的人事因缘,社会因缘的运转。

我们的人生都有一个坐标,这个坐标也就是在人事关系网络中的时间节点。小孩子两三岁到幼稚园去,六七岁上小学,十八九岁上大学,二十多岁就该自己成家立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都是“时”决定的。退休年龄也是“时”决定的。这个“时”,就是一定的人事因缘,在一定时空坐标上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能认识清楚坐标,用佛教的话来说,能够洞察因果,明辨因缘,才能称之为有智慧的人。如果一个人连因果都不知道,连因缘都不知道,能说他有智慧吗?谈不上他有什么智慧。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开悟没有,要从他的三业处来考证。第一,他的语言怎么样?是不是能得语言三昧,在语言上比别人更巧妙,更高明。第二,行为上是不是符合道人的标准?这个行为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符合道人的标准,乃至于社会的基本准则。第三,要看他办事的能耐,别人干不成的事他能干成,别人不能处理的麻烦他能顺利解决。这就可以证明一个人是不是见了道,是不是明心见性。如果说明心见性了,除了在蒲团上称王,门都不敢出;走到社会上去,一片不屑之声,那个明心见性,就是蒙人的,很可怜。当然,除了上面三条,还要考察念头功夫,是否能够克制自己的妄想、烦恼,自己的境界是不是真正的高明,等等。所以说,开智慧不是简单的事。

为什么这里要谈“以知为时”?我们经常说要有时代意义,要有时代感。什么叫时代感?就是时节因缘。这个时节因缘,就是我们对现实文化、政治、经济、人心的种种感觉。在寺院里皈依的时候,在三皈依文中就有一句:“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领大众,一切无碍。”你能不能够统领大众,一切无碍?统领大众,就要知时。古人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所以这个“知”,这个智慧,必然是在因缘之中得以展现的。在因缘之中,在人世之中稀里糊涂的人,不是有智慧的人。现在很多人在网络上、在博客上谈禅论道,比祖师还祖师,但是生活上一塌糊涂,饭钱都找不到,弄得一家人对他意见大得不得了。这样的人能说是明心见性吗?能说是开悟吗?简直就是对明心见性的一种亵渎。

当然,还要“以德为循”。循者顺也,学佛的人经常说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历代祖师对戒定慧都有很好的诠释。禅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禅,佛祖的心,这个心体,这个真如自性,本身就是禅。佛语就是经,佛祖说出的话记录下来就是佛经,佛祖的一举一动,行住坐卧,表现出来的一些相,就是戒,所以经律论就是这样来的。

刚才讲了,道家学说重生,重生就是有德,爱护自己的自然生命,并扩大到社会上,要使整个社会健康,每个人就应该有德,社会应该成为有德的社会。有德的社会,就表现出“仁信忠恕,礼义廉耻”。要遵循这个东西,而且要以这个作为内修。我们不仅仅提倡个人的内修,还要通过个人的自修,达到一部分人的共修,乃至于全社会风尚的改变,这就是一个道人应该遵循的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是平行的,并不相背。所以,我们应该“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同时作为个人的修养,还必须落实在“以德为循”上。我们要遵循这条路,要有修养,要有修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修为,内外你都谈不上。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天生天杀”的道理,能够敬畏大道,就可以把自己料理得很好。“绰乎其杀”,这里的杀,其实是可以从两方面来感觉的,就如当年我在佛学院讲课时,说戒律有两种感觉一样。第一种感觉,视戒律如刀山火海,不敢去触犯,害怕下地狱,受无尽的果报;另外一种感觉是把戒律看成是一片非常美好的花园,你不忍心去践踏,这就是两种心境,两种境界。当你把戒律看成美好的花园时,已经在果位上了,可以欣赏,可以在里面得受用,就不会去践踏。视戒律为刀山火海,不敢去触犯的,还是在因位上,是因为敬畏,才不敢去触犯;久而久之,还是要慢慢地把刀山火海化为一片美妙的花园才好。

我们都在生死里,这个空间大得很。如果我们真的能“以刑为体,绰乎其杀也”,那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仍然可以自由自在。当年我在四川新都桥监狱劳改的时候,有26条监规。守住那26条,在监狱里面就很自由,没有一点压迫感,自由自在的。跟犯人打交道,跟干警打交道,都很自由,就像在自己家里面一样,没有过多的感觉。但是你一旦触犯了那26条,对不住,各种收拾你的办法就来了,马上就成了阶下囚中的阶下囚。我这次送大家的《庶矣斋》诗集里面的“柏桑集”,就是1983年以前在监狱里面写的诗词。你看,我在监狱里也很自在啊!我写诗词歌赋的功力,也是在那时得到提升的。

“绰乎其杀”,另一方面也就是说当生则生,当杀则杀。人老了,步入晚境了,得了不治之症,命中注定命数已尽,死就死,有什么不得了呢?你不会觉得“死”这个天刑刻薄无情,你不会去抱怨老天,也不会去抱怨法律的。如果是你自己不爱惜生命,在生活中胡作非为,很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天罚,也是自然而然的,只有抱怨自己没有好好修养,没有去养身,加速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以这样来看这个刑,就非常宽松,你不去触犯它,你就得自由;你去触犯了它,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越去挣扎,它就捆得你越紧,你不动,它反而一点作用都没有。

我们怎样使自己在这个复杂的人事关系之中,在自己的命运之中能够得自由,能够得自在?“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实际上就是一把钥匙,给我们开启了生死之门,开启了自由之。就看你会不会用,怎样去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笨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