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良知之学与学识多寡有关吗?

198.良知之学与学识多寡有关吗?

00:00
15:21


阳明先生在本集阐明了他甘冒天下大不韪去讲学的真正原因,只因他实践朱子所倡学问,却不能通;且于龙场一悟,了彻心之本体,便知真学问实为良知之学。纵使受尽排挤,却依然有所担当、毫不退缩。良知学问,自童子至于圣人,皆是从格物做起,而对于良知学问的学习,无关乎学识渊博与否,皆可做得来。张讲师也说,良知是人人具有,那颗为人好的心都是一样的。学生疑惑知行不合一,先生道当下之人,知行不合一是因隐私满腔,虽知而不能行,看似好像分开了,但从本源上知的当下就是行了,圣人大公无私,乃是知行合一之人。阳明先生如此强调知行合一,从本源入手,乃是担心世人把知行分开,着在行上,而成伪君子了。邀请大家一起来聆听本集精彩内容。


1.阳明先生为何愿冒天下之大不韪?

2.小孩子的良知体现在哪些地方?


《传习录卷下》

(一一九)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一二0

门人有言邵端论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

先生曰: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长者,此亦是他良知处。故虽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又曰:我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工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费力。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是做得,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

(一二一)

或疑知行不合一,以知之匪艰二句为问。

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桃之夭夭_5tu

    正所谓事不论大小,其理(亦是良知)相通,所以一草一木,一思、一言、一箪食皆可致良知,那良知就是你那纯正、无私、敬爱之心。小事见真章源自大小同理,小事可不小,则大事亦可不大,贵在一理。

  • 桃之夭夭_5tu

    天地万物,人情事变,类别千万、不计其数,若去事物上用功,虚劳且无从着力。人事物的纽带是什么?是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心若充斥着私欲又怎可能有精力和灵性去洞悉万物之道,去私欲,存本心,那时功夫自然会精进,且自知下一步该去哪?该怎样去?

  • 丫星爸

    本段中有一个疑惑。阳明先生说“童子良知便只到此”。应如何解释?良知既然是不学而知,而且良知又是人人本性具足,为何又有“便只到此”之说? 我想先生在这里是不是讲的是“良知之用”便只到此?良知之用原为“仁义礼智信”,都发乎本心。但是日常应用时需要制宜,就是义。而童子之本心之“智”虽有,但发用还不完备,因此童子需要从简单事情历练? 还请各位书友解惑。

    丫星爸 回复 @丫星爸: 刚才继续听先生讲经,突然听到“博学以文”,感觉这里说的是不是其实就是要学“用”?以达到“文”的目的?有了好的心性,通过博学懂得了“仁义礼智信”如何用,才能叫“文质彬彬”?

  • 宗耀文

    无私欲,并不是完全不为自己好。人当然要为自己的好,在为自己好的同时,也要兼顾周围的人,为他人好。这就是良知,就是没有偏颇,就是公平。古人以及讲师一直在讲为他人好,因为为自己好,是不言而喻的,是人的本性,所以才强调为他们人好的心。

  • 桃之夭夭_5tu

    扫地时若能致良知就会存善心去,并去探究扫地之性依其性(扫地的规律)去扫地。二者缺一则是功夫未纯熟尔。一件小事足可以致良知,一件小事足可以验证一个人的功夫深厚,一件小事能做到极致的九牛一毛,正是因为良知不论大事小事,其理亦通。

  • 桃之夭夭_5tu

    就像教育孩子,这件事的良知是为他好,而很多人只是出于自己的疼爱之心,而非利他之心,这亦是私,就是纵容、不分善恶对错,终究会助长孩子的私欲而害了他。

  • 桃之夭夭_5tu

    知行合一的背后是赤子之心,无私欲,本心自然而发,行之心发。若心不纯正,就有知行不合一时!所以不是知行不合一,只是尔不能致良知。

  • 地天泰004

    不做虚伪的伪君子了

  • 桃之夭夭_5tu

    诸位勿怪我霸屏,我只是尽力把我心里所感表达出来,一来加深理解,二来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 慎独存诚

    先生道当下之人,知行不合一是因隐私满腔,虽知而不能行,看似好像分开了,但从本源上知的当下就是行了,圣人大公无私,乃是知行合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