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文明不应异化,人应该天真地活着
人首先是自然的动物,然后才是社会的动物。因此,人天然就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一是社会属性。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分野就在于,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问题。儒家强调人的社会属性,道家则强调人的自然属性。
儒家认为人首先是社会人,因此人的行为要受到社会规范及礼仪的限制。作为一个社会人,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总的原则是“仁者爱人”,我们应当去爱父母兄弟朋友,我们要本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努力构建让世界充满爱的社会,这才是人生的价值。而儒家提倡人的价值要在社会的舞台上才能实现,因此,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
在儒家看来,人与禽兽是不能同伍的。因为儒家眼中的人是社会里的,禽兽是自然性的。孔子就曾经说几个隐士,“鸟兽不可同群也”。意思是说那些隐居于方外不问世事的不负责任的隐士乃禽兽,而儒家的二号人物孟子更是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善端,而禽兽没有,他骂人口头禅就是你这个禽兽!
看来,儒家高度重视人的社会性而反对人的自然性。而儒家反对的,恰恰是道家所提倡的。在儒家看来,人不能沦落成禽兽,而道家的庄子偏偏喜欢与禽兽为伍。他梦想的“至德之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鸟兽亲密无间,人没有社会上争权夺利的厮杀,没有勾心斗角的阴谋诡计,没有成功时的狂喜,也没有失败时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样子。
而人一落进社会的尘网,那将是是悲剧的开始。庄子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于社会中,整天忙忙碌碌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真是悲哀的人生。庄子强烈反对人的社会性,他追求的是自然逍遥无所待的生活。
我们从庄子对“天然”“天真”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庄子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庄子说,牛马四足就是“天”,络马首穿牛鼻就是“人”,牛马天然的保持原本应该的样子就叫做天,而给马牛穿上缰绳甚至像伯乐那样驯马的名义摧残马?这就是人。言外之意,人就是破坏自然破坏本原的罪魁祸首。换言之,就是文明的严重异化。文明严重异化了人性,破坏了人的自然本性,将人一步步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庄子甚至预言照此下去,千年以后将会有人吃人的现象出现。纵观人类历史上的工业文明的几次战争,一战、二战造成了数千万人的死亡,庄子言不诬也。
《庄子》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子夏看到田中有老农在用瓦罐打水浇地,子夏告诉老农说,有一种机器打水很省力,可以免除你的劳动之苦。而老农说,有了机器他就有了机事,有了机事就有了机心,而人有了机心,思想就要变坏,世界也随之变坏。庄子还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人住在海边,整天与海鸥一起玩耍,关系亲密无间。他的父亲知道了,就让他下次再去的时候捉一只海鸥来,此人再去海边,海鸥再也不来了。这同样说明,人有了机心与诡诈,就会破坏原本和谐的天道与自然。在庄子看来,凡是人为的都是在破坏这个世界的本然,破坏人的自然本性。
庄子强烈反对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等社会价值观。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正是圣人创制了那些束缚人本性的社会规范,从而让人心越来越沉沦。仁义礼智社会规范的出现,是社会秩序混乱的结果,而仁义礼智反过来更造成了社会更大的混乱,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死循环。因为看起来善的仁义礼智,同样可以为不善之徒所利用。庄子曾经举了两个例子,辛辣地讽刺了儒家的道德规范对人性与社会的破坏。
庄子说“盗亦有道”:“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仁义礼智本是儒家提倡的价值观,而圣人则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而庄子说,盗贼也有仁义礼智这一套的价值观,第一个冲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叫做勇;最后一个出来的叫做义;平均分配偷来的赃物,叫做仁;知道能不能下手去偷,叫做智;一打眼就知道人家藏了多少钱的,这叫做圣。由此可知,庄子认为仁义礼智不仅可以为善人所用,更可以为大盗所用。
庄子还有一个故事叫“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偷了人家的一个衣带钩被杀,而齐国的田氏将齐国都偷了过去,却心安理得地世世代代做诸侯。因此,在庄子看来,儒家的那一套规范,只能是违逆自然违背人的本性,把人与社会都带坏了,这就是庄子所批判的儒家与儒家的社会性与文明的异化。
庄子的自然主义,首先是要破除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成心”与执念,把自己放到天真的大自然中去,顺应自然顺应天性,法天贵真无为而治,最终“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合一”,实现“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然境界,此种境界,庄子把它叫做“逍遥游”。
很棒!喜欢听,谢谢老师!
我想问一下礼乐教化到底是道家还是儒家的
感恩老师!
老师讲的很清楚
为主播点赞!
浅显易懂,好!
讲的很好,意外的理解了庄子!
很棒,很喜欢老师的作品
好玩的国学 回复 @1380577nfvh: 感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