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农业起源——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起源

007农业起源——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起源

00:00
13:24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人口数量大约占全世界人口的百

分之二十二,可是我们的耕地面积只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我们靠

占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是因为中国

人很早就发明了农业,并且选择了一条精耕细作的农业之路。否则,我们

如此众多的人口吃什么?我们的民族怎么繁衍?社会怎么发展?

那么,中国农业是怎么起源的?五谷杂粮果真是传说中的神农或炎帝

发现的吗?

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起源。在世界范围内,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

个: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西亚是小麦、大麦的发源地,畜牧业以饲养山羊和绵羊为主;东亚,

以中国为代表,是大米、小米的发源地,畜牧业主要是养猪业,另有鸡、

狗养殖等;中南美洲是玉米的发源地,农业以玉米为主,伴有南瓜和豆

类,这三者在印第安人的传说里被叫作“农业三姐妹”。这三大农业起源

中心,产生了世界上六个原生形态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

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其中,中南美洲文明年代较

晚,而且局限在不大的范围内,真正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作用的,一个是

西亚文明,后来发展成为西方文明;另一个便是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代表的

东方文明。

那么,中国的农业究竟是怎样起源的呢?

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古代,中国广泛流传着各种有关农业起源的神奇传

说,有的说神农氏发明了农业,“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

天下”。也有人说,炎帝的后裔为烈山氏,其子名柱,会种植谷物,被后

人奉为稷神——谷物神。还有人传说,黄帝派人按照四季的变化来种植百

谷草木。

当然,这些都是远古时代的模糊记忆而已,不能作为科学的凭据。

某些西方学者推测,农业出现的时间距今大约一万两千至一万年之

间,地点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后传向中国。

科学昌明之后,先是由农学家根据栽培种与野生祖本的关系,判定农

业起源地。有不少农学家认为印度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后来,有日本

学者提出山地起源说,认为包括中国的云南、印度的东北部在内的东南亚

北部山地,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华裔学者何炳棣在其著作《东方的摇篮》中指

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自己的区域特征和独立性,并不是从两河流域传

入的。他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国农业起源地。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经在那里

的窖穴和陶罐里发现了只剩下皮壳的粟(小米)。若换算成新鲜的小米,

其中一个窖穴里发现的粟就有成百斤。后来在仰韶文化的好多遗址中都发

现了两种小米,一种是粟,另一种是黍。可见,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北方

确实是种小米的。

在农业起源研究中,农学家擅长排比稻谷的形态,但是仅靠农学家的

研究,不能弄清楚这些农作物是怎样演变的。考古学以实物发现为基础,能够搞清楚古代遗物的年代。何炳棣的观点因为有了考古学实物的支持,

更显得确凿可信。

不过,问题是:中国的农业只是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吗?没有比仰韶

文化更早的农业遗存了吗?

仰韶文化的年代大体上是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这时候的农业

好像已经比较发达了,除了上面提及的粮食实物外,还经常在仰韶文化遗

址里发现成套的农业工具,如石斧、石刀、石铲、石锄等,可见当时的农

业发展早已脱离了起源阶段,中国农业的起源肯定要比仰韶文化时期更

早。这一大胆的推测,在十多年之后,终于被一系列的考古新发现证实

了。

1976年,在河北磁县一个叫磁山遗址的地方,发现了上百个粮食窖

穴。粮食在这些窖穴里装好后,上面封一层土,这样,窖穴里的环境就能

保持比较干燥的状态。这些粮食窖穴中有八十个还保存有粮食,当然都已

经成为皮壳了。当时做了一种叫作“灰像法”的研究,认为这些粮食是

粟。最近的研究证明里面还有黍和其他一些作物,但是以粟和黍为主。如

果把这些窖穴里储藏的粮食换算成新鲜的小米,有十几万斤。这里发现的

粟比过去所有遗址曾经发现的加起来都多,而它的年代是公元前6000年

前,这一下把农业的起源提早了一千多年。同时,这里还出土了三种制作

得非常好的农具:一种是石铲,翻地用的,证明那时人们已经知道翻地

了;另一种是石镰,就是石头做的镰刀状农具;还有一种就是石磨盘、石

磨棒,加工谷物用的。

与磁山几乎同时发现的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的农具几乎跟

磁山的一样,只是石铲、镰刀都带锯齿,比磁山的更先进了。

差不多同时,人们在甘肃大地湾窖穴里面发现了粟,而且还是完整的

一把,捆在一起,还有穗子。

这样一来,整个黄河流域,甚至再往北一点的内蒙古、辽宁这些地方

都发现了这两种作物,年代都是公元前6000年以前,最早的差不多接近公

元前7000年。与此同时,人们生活的范围扩大了,人口明显增加了,这说

明至迟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前后,北方地区的旱地农业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已经不是农业起源阶段了。


新石器时代鹿纹灰陶罐,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发现了比裴李岗文化更早的新石器时代遗

存,其中,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距今一万年前后,这是一

处平原上的具有定居性质的遗址,该遗址出土的狗和猪可能已是家畜,加

工谷物的石磨盘,或许就是为了加工粮食用的。种种迹象表明,南庄头时

期人类的经济活动虽然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但是或许已经出现了家畜的

饲养和原始农业。

如果说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农业证据尚不充足,

那么,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中,不乏与农业遗存有关的

重要发现。如辽西地区属于兴隆洼文化的兴隆沟遗址、中原地区的磁山与

裴李岗遗址、西北地区的大地湾遗址等,都发现有炭化的小米,在贾湖遗

址还出土了可能被种植的大豆遗存,种种迹象表明,裴李岗文化阶段已经

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前不久,在北京西郊东胡林遗址发现了实物证据——炭化小米。这个

遗址的年代距今一万多年,是最近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的。因此,人们普遍相信华北地区农业的起源,即黄河流域粟类作物(俗名谷子的粟和

黍)的栽培也应该在距今一万年前后。


兴隆洼文化提斗形尖底石杯,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出土。裴李岗文化石镰、石铲

我们从后往前推,实际就推出了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几个

阶段:

第一个阶段,距今一万年前后,以东胡林遗址为代表,可能是农业的

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人们的主要食物恐怕还是靠野生采集、捕猎获得,

少量栽种一点谷类作物,除了石磨盘、石磨棒外,没有发现翻地的工具。

第二个阶段,即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这个阶段,也就是相当于

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叫作确立期。这时,农业在人

类生活中已经确立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农业产品已经成为食物的重要

构成部分。我们看到磁山有那么多的谷物遗存,说明农作物应该是食物的

重要来源。而这个时候,人们除了种植谷类作物——小米以外,还养猪。

2002年、2003年,在内蒙古兴隆沟遗址浮选出粟和黍,有学者认为这比磁

山文化早五百至一千年,说明此时西辽河上游也已种植粟和黍了。

所以,这个阶段的农业,已经跟后代的农业有非常明确的联系了。在

这个时期,中国整个北方都种植这两种谷类作物,工具有了进一步发展,

更能看出来的是:聚落——人生活的村落扩大,人口明显增加。这种变化

肯定会以粮食生产为基础。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时候旱地农业有了比

较大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年代大概相当于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相当于考

古学上的龙山时代,这一千年是农业的扩展期。农业技术不仅有了进一步

发展,而且还向外传播。一是往东传到朝鲜半岛,传到现在俄罗斯的远东

地区,还有一部分到了日本的九州半岛,这是旱地农业;一是向西传到甘

肃、新疆;还有向南,在长江流域一些水利条件不好的地方,也开始学种

粟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西戈书法

  • 听友127813453

    我看你瞎扯,谬论

  • 1302710rcut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