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农业起源——农业发展与聚落的产生

010农业起源——农业发展与聚落的产生

00:00
05:32

农业发展与聚落的产生。农业的初步发展给定居村落的出现,奠定了

基础。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在东北、黄河和长江流域都出现了定居聚落。

这一时期的聚落以东北地区的兴隆洼遗址、中原地区的唐户遗址和水

泉墓地、长江中游的八十垱遗址和长江下游地区的跨湖桥遗址为代表。



兴隆洼文化亚腰石铲兴隆洼文化遗址

兴隆洼聚落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长短径分别为一百八十三米和一

百六十六米,周围有一道壕沟,宽1.5—2米。壕沟以内的居住区布满房屋,大约有十一二排,每排将近十座,总数约一百余座。这些房屋相互间没有打破关系,显然是一次性布局。房屋本身为半地穴式,多为三十平方米,最大的近六十平方米,最小的则不足二十平方米,室内结构和布局没有什么差别,说明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化,结合房屋内出土的生产工具,如石锄、石铲、骨锥、骨鱼镖等,和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来看,这些房屋都是供居住用的,生活在其中的人应为一个对偶家庭。由几个这样的家庭构成的房屋排列在一起,每一排可能是一个家族,而整个村落便有可能是一个氏族公社,居民总数在三百人左右。



跨湖桥遗址兴隆洼文化玉玦

中原地区的唐户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唐户村西,是裴李岗文化保留房

址数目最多的遗址,房屋多为半地穴式,面积不大,可以划分为四或五个群,每群有房屋数座到一二十座不等。和兴隆洼一样,这里可能也是一个由对偶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织构成的氏族公社,人口较少。从房屋质量、大小及丢弃的遗物观察,看不出什么区别,应是一个平等社会。

中国南方的聚落与北方显著不同,这里湿热多雨,如何防潮成为居住

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这里一般没有北方地区那样的半地穴式建筑,反而流行干栏式建筑,即把房屋架在木桩之上,下面养牲畜,上面住人,这种建筑在20世纪前半期的海南岛黎族地区还一直保存着。考古学家在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浙江跨湖桥遗址发现了这种桩上长屋,并在稍后的河姆渡遗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裴李岗文化三足陶壶与三足陶钵

东北地区的排房、中原地区的房屋群、南方地区的长屋,这几种房屋

形态都代表着比家庭高一级、比氏族低一级的社会组织——家族组织,可见,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家族势力已经抬头,不过,尚未挣破氏族的羁绊而已。虽然整个聚落内部的人口开始增多,但是并没有发展出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储备,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而稳

定的聚落生活,则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保障。于是,各种各样的与精神生活相关的现象生机勃勃地出现了。在河南舞阳贾湖人的农耕聚落生活中,人们在劳动之余,还用丹顶鹤的腿骨制作出二十五只骨笛,笛孔五至八个不等,能够吹奏出完备的多声音阶,是中国音乐史上了不起的发明。

贾湖遗址出土的刻在龟甲上的“日”字刻符,与甲骨文的“日”字甚

为相似,虽然年代相隔遥远,却似能窥见中国汉字的某些渊源。

裴李岗文化出土的雕塑陶猪,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只陶罐上,原始艺

术家刻画了猪肥稻香的生活场面,这是对生活的赞歌。

跨湖桥和白家村遗址出土的彩陶,虽然尚显稚嫩,却开启了彩陶艺术

的先河,是彩陶文化的先声。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器,迈出了玉器时代的

第一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