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66广陵散绝矣

中国历史真相 | 066广陵散绝矣

00:00
26:52

本期内容:

1.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名教尚自然?“魏晋风度”具体指什么?

2. 帅气多才特立独行的嵇康为什么拒绝做官,《与山巨源绝交书》之后他因何获罪终致死?

3. 晋统一,司马炎有“太康之治”,其奢靡生活却引发了石崇等奢靡比阔之风。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蜀汉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阿斗刘禅在投降曹魏之后,就不断地有各种“乐不思蜀”的奇葩表现,那么,这哥们到底是真傻,还是为了活命装傻充愣?我个人的看法是他既不是真傻,也不是假傻,其实就是一种不通世务的真性情而已。

                      

                                              一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在那个时候,无论是皇帝禅让,还是举白旗投降,一般来说,都不会死。禅让的汉献帝刘协,魏元帝曹奂,都是善终,甚至就连那个想要杀司马师的曹芳,也仅仅是下台了事,司马家也没杀他。


“下台的皇帝必须去死”这个坏风气,要等到南北朝刘宋时代才开启,这时候大家还是你仁我义,比较讲礼貌的,而且从危险系数这个角度说,曹家的曹奂和曹芳肯定比一个离开自己根据地的刘禅要大得多,他俩都没死,刘禅更没必要去死。留着他,好吃好喝地伺候着,甚至能让孙吴的政权抵抗不那么激烈,也早点儿投降。


既然不担心被杀,那就没必要装傻,况且,如果他装到了我们都看出来这小子在装傻,用力过猛,戏演过了头,那么以司马昭的精明,又怎么会看不出来?


刘禅的表现,其实就是他最自然,最本色的演出,这不能说是傻,只能说在他心里,从来就没把自己当作是蜀汉的最高统治者,和曹爽一样,对他来说,做一个富家翁就足矣。这与他的成长经历也有那么一点儿关系,从小没受过什么系统的训练,当上皇帝后很长时间都有诸葛亮,这哥们只负责一件事,那就是吃喝玩乐,有孔明在,他是既不能使用权力,也不想触碰权力。多喝几口美酒,多玩几个女人,是最大的正经事,家国百姓,王朝兴替,和俺有啥关系?如此而已。


无论如何,公元280年,随着孙吴被灭,动乱不堪的三国时代结束,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统一的王朝——晋朝。但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一次的统一就如同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中原地区即将迎来一场持续几百年之久的大动乱和大混血,而原来被视为蛮夷地区的长江以南却得以迅猛地发展起来,这事儿我们要慢慢说。


不过呢,在继续沿着时间线讲述之前,我们要先暂停一下,回头看一眼发生在公元263年的一件事,那时候司马炎的爹司马昭还活着。

 

                                        二


有一天,洛阳城里的刑场上,三千名太学生齐刷刷地跪下请愿,请求政府赦免一名即将被砍头的犯人。这名40岁的犯人自己倒是毫不在意,面色如常,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距离自己脑袋搬家还有一点时间,就向人群里的大哥要来平日常用的一把古琴,丝毫不乱地弹奏了一首舒缓中带着激昂的曲子,琴声消散之后,此人轻声叹息说:“广陵散于今绝矣!”说罢从容赴死。


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广陵散》,中国古典十大名曲里位列第八位,描写的是战国时期五大刺客之一聂政的故事,后来被金庸老先生写在了他的名著《笑傲江湖》里,也就是所谓的笑傲江湖曲。这位死之前都要风雅一番,视生死为无物的犯人,名字叫嵇康,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之一。



 

66-1 嵇康弹奏《广陵散》(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嵇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司马昭为什么要杀他?啥是竹林七贤,啥又是魏晋风度?所有这一切,其实都要从孔子说起。


《论语》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一句话,说老师啊,如果您去管理国家,先做哪一件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意思就是我要按照礼仪去纠正各种错误的名分。他老人家随后给出了解释,那就是所谓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当汉武帝罢黜百家,孔老先生被抬上神坛之后,这种按照礼仪确定名分从而治国的理念,就被称为名教,或者礼教,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吃人的礼教。从汉武帝开始,近三百年,都是社会伦理与人们精神信仰上绝对的主导者,一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我们看历史,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自古以来,只要社会一动荡,大家日子不好过了,肯定会有一大批知识分子跳出来开始进行反思,反思的后面就是否定和批判。


三国和魏晋时期也是如此,很多知识分子就提出,天下之所以变成这个鬼样子,就是孔老二礼教这套玩意不咋地。《后汉书》和《三国志》都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就是那个四岁就知道让梨的乖宝宝孔融同学,长大后居然对朋友说,父母对孩子有啥恩德,父亲当时只是情欲发作,母亲呢,就是一个瓦罐,我当时暂时寄存在里面罢了。这种话就是今天听来,都有点惊世骇俗,大逆不道,别说1800年前,更何况孔融这家伙还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嫡亲后代,而孔子的名教或者礼教就是以孝为前提,这简直相当于挖自家的祖坟,曹操最后砍了孔融的脑袋,其中一条罪名就是大不敬。


这种反儒家带来的后果就是道家思想开始流行,比如说前面说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等等。当然,人家知识分子玩的玩意儿,比那些纯粹的装神弄鬼所谓的道术要更高级一些,他们以否定儒家名教,提倡道家自然为基础,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生与死、人与社会,尤其是名教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新的思考和由此产生的哲学观点叫做玄学,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到了魏少帝曹芳执政,也就是司马懿躺在床上装孙子的时候,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又跳了出来,主张改良儒学,以道家的自然思想为本,用道家观点去解释儒家名教的经典,换句话说,儒道合一。很可惜的是,随着司马懿干掉了曹爽,依附于曹爽的这两位玄学大师,何晏和王弼在同一年都去见孔老二了,一个被杀,一个郁闷而死。


不过这里要提一句的是,这位何晏可能是天生有病,就按照医圣张仲景的一剂药方吃药,结果是吃了之后那叫一个爽,人也变得皮肤白嫩,神采奕奕,并且床上也更加生龙活虎,这个神药的名字叫做寒食散,也叫五石散,是由五种石头配制而成,中国古代大名鼎鼎的毒品,可能和今天的冰毒或者摇头丸差不多。


在何晏之后,魏晋时期很多知识分子都吃这玩意,吃了之后疯疯癫癫,胡言乱语,脱了衣服裸奔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不过呢,你想不到的是,这个作死的吸毒行为居然带给我们一个健康的习惯,今天很多人在吃完饭之后,老妈都要劝你,孩子,别躺着玩手机了,下去走走吧,散散步。其实,所谓的散步,一开始叫“行散”,也就是吃了五石散之后,浑身发热,必须出去走路,否则可能憋死你。隋唐之后,大家虽然渐渐地不服用五石散了,但散步作为一个习惯和一个名词,却是保留了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事儿你妈可能不知道,否则,她也许就不说散步了,而是让你出去溜达两圈。


言归正传,等到司马家掌握了权力之后,从司马师到司马昭,都大力宣扬孔子的名教,原因只有一个,司马家族要以周公自居,从而掌握更大的权力。当然,我们前面说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哥俩最终目的就是一个,篡夺曹魏的政权。


这就造成了一种滑稽的局面,一个处心积虑,全天下都知道他要篡权的家伙,手里却举着君君臣臣的名教大旗。很自然地,那些本来就对名教不满的知识分子们,这时候一起对司马家族和名教伸出了中指,表示鄙视,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

                   

                                           三


嵇康,字叔夜,安徽人,出生于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大耳在白帝城去世的那一年。此人自幼丧父,是哥哥和母亲把他养大的,从来没进过学堂,完全是靠天赋自学成才,但这并不是人家上不起学,你要知道,魏晋时期,我们说的名士,后面一般都跟着两个字,土豪。


那时候,家里要是没钱的话,根本就买不起书,那自然也就没学问,没学问的人长大之后那是一定不会成为名士的。嵇康不上学,纯属是因为他自由散漫,而家里又娇惯的结果。


长大之后的嵇康有三大特点,第一多才多艺,儒学、道学、文学和音乐上的造诣都非常深厚,名气极大。第二个特点是长得帅,史书上说“荣姿俊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小鲜肉。


我们这里要插几句话,魏晋时期,社会上对一个男人的评价往往都要说一下容貌,换句话说,那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而且标准还比较奇葩,往往是皮肤白,长得像女人才被认为是美男子,比如说因为围观的人太多,柔弱的美男子卫玠竟然因此劳累而死,后世称为“看杀卫玠”。


再比如说被称为中国第一美男的潘安,也生活在这个时期,古书上说潘安“妙有姿容,好神情”。这样的描述我不知道你听了什么反应,但我是一下子就想到了东方不败。据说这位潘安同学出去逛街的时候,上至几十岁的老婆婆,下至十几岁的小姑娘,一个个都围着他的车子做花痴状,而且还往他的车上扔水果,所以这哥们家里从来不买水果。


当时和他一起住在洛阳的,还有那位因为写出了《三都赋》而导致“洛阳纸贵”的左思左大才子,他对于潘安的遭遇那是相当地羡慕,也想着家里不买水果,就学着潘安的样子,打扮得和他一模一样,驾着车在闹市里走了一圈。很不幸的是,左才子长得实在是太丑,一圈下来,和潘安的待遇是大相径庭,《世说新语》上讲,“乱唾之,委顿而返”,老百姓,主要是妇女同志们对他吐了无数鄙夷的口水,学潘安潘帅哥?你也配?!左思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里。


可以这样说,魏晋时期对人的容貌和风姿的偏爱,堪比后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裸体的喜爱,你可以说是人性回归的一部分。


嵇康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特立独行,不想当官,这一点应该说也是那个时代玄学知识分子的一大特色,翻开《晋书》,那里面介绍一位名士,往往后面就跟着一句话,叫“辟命屡至,皆不就”,啥意思?我把这句话翻译得通俗一点,那就相当于今天的市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或者中组部这样的机构一遍遍地给你打电话,让你出来当个厅长或者部长什么的,可是你觉得烦死了,一次次地推脱不去,最后还把人家微信给拉黑了,然后一转身和一群哥们喝酒去了。


至于说这里面的原因,也不复杂,那时候,有学问有知识的家伙基本上家里都有点儿钱,就是不当官也饿不死,而魏晋玄学的基础是道家的自然,本身是以清高为美,以超脱尘世为个人的追求目标,那自然是不屑于当官的,这种思想在百年之后,东晋的陶渊明那里,被推到了高潮,他本人穷得叮当乱响,但还是挂印而去,留下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叫“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过嵇康的不想当官,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前面我们说的,他对于司马家族一边提倡名教,一边准备篡权的行为非常反感。从这一点上,你也可以说他是支持曹魏,反对司马的。


就这样,这哥们成年之后在今天的河南焦作云台山下隐居。开始的时候,有六个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分别是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和王戎,这七个人有统一的哲学观点,称为“越名教而近自然”,也就是超越或者抛弃孔夫子的礼教,亲近大自然,回归人的本性,每天在一起就是喝酒,吸毒,聊天,弹琴,吹牛,写文章,日子过得是逍遥快活,当时的人们称呼他们为“竹林七贤”。


 

66-2 竹林七贤图 (孟凡乐)


尴尬的是,我们到今天也没搞明白,这个竹林到底真是一片竹林,还是一个地方叫做竹林。民国的时候,很多史学大师说竹林是地名,不过到了今天,很多大师又说竹林好像真的就是指一片青竹林。大师们都翻来覆去搞不明白的事情,我们也不用去想了,反正你知道这些家伙很快活,而且开始的时候,都是不和司马集团合作的名士就可以了。


如果是一般人,让你去当官你不去就算了,可是这七个人当时的名气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后来干掉了蜀汉政权的大将钟会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四本论》,讨论一个人的才能和道德秉性之间的关系,写完了之后,他就想找嵇康给评点一下,不过站在嵇康家门外,徘徊了半天,就是没有勇气进去把书拿出来,最后只好一咬牙,把书顺着墙头扔进了嵇康的院子里,转身就跑。


你可以说钟会对自己的著作不自信,但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整个天下对嵇康这个人的崇拜程度。


那司马家族怎么可能允许这样一批名人不做官,在竹林里面喝酒议论政府?所以,七人都多次被征召,在威逼利诱之下,王戎、山涛和阮籍相继走出竹林,或者认认真真,或者玩忽职守,反正都去政府上班了,不过嵇康依旧是我行我素,坚决不和司马氏合作。


《晋书》上记载,钟会后来曾经受司马昭的嘱托,带着一群文人墨客政府官员来拜访嵇康,估计是问问这位先生为啥还不出来做官,是要钱呢,还是要美女,都好商量。可是哪曾想,嵇康当时正烧红了炉子和向秀在打铁,对于钟会这群人,连看都不看一眼。钟同学站在打铁炉子之前看了好长时间,最后只能长叹一声,准备转身回家。这时候,嵇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当时也算是副国级的国家干部了,嵇康把人家晾在一边大半天,最后的问话里连一丝一毫的尊重也没有,确实是很酷,装X装到了极点。钟会也没生气,更没发火,留下了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之后,转身走了。


这番对话,也算是魏晋玄学,或者说魏晋清谈的一个典型片段,两个人在只言片语之间,已经交换了意见。嵇康这句话本质上就是挑衅,通过这种攻击性言语,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老子就是不合作,而钟会的回答意思也很清晰,我早就知道了,你好自为之。


公元261年,曾经的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山巨源,因为官做得好,马上要升迁,他原来的位置尚书吏部郎需要有人接替,思索良久之后,他决定推荐嵇康接替自己。


从山涛的为人和后来的作为来看,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缓和嵇康和司马昭之间的矛盾,以自己的名义邀请嵇康,既让嵇康感觉不是为司马氏服务,也算是对司马昭有一个交代,换句话说,给两边一个台阶下。可他还是低估了嵇康,这家伙收到聘书之后,直接写了一封公开信,信里说你山涛真不了解我啊,我这个人性格直爽,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无法忍受,一身的毛病,肯定当不了官,而且我这个人思想还有问题,我“非汤武而薄周孔”,意思是我认为商汤王、周武王,还有什么周公,孔老二,都不是个东西。最后,嵇康把这封信叫做《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绝交书,没有之一。


这封信之所以著名,首先是文笔好,所谓风格清峻,立意超俗,嵇同学的文章写得相当的精彩;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封绝交书根本就不是写给山涛的,而是写给司马昭的,里面的“非汤武而薄周孔”,等于是指着自比为周公的司马昭的鼻子在骂人,《三国志》里记载了司马昭对于这封信的反应,说“大将军闻而怒焉”,很生气。


司马昭一生气,后果很严重,恰好在这时,嵇康的朋友吕安被哥哥吕巽诬告为不孝,嵇康因为和吕安的关系不错,就去给他辩护,司马昭是毫不犹豫,用不孝的罪名把吕安和嵇康都扔进了监狱。


本来吧,嵇康这个罪名不至于掉脑袋,甚至可以说没罪,司马昭开始也没想杀他,可是这世界上,往往就有一些好心人,本着一颗善良的好心,最后办了一件很糟糕的坏事。对于嵇康来说,这些好心人就是当时的太学生,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大学生。这些年轻的孩子一听说偶像嵇康嵇老师被捕了?那还得了,赶紧去营救,组织了一大群人去给他鸣冤。


这样一来,更多的人就听说了,那自然是更多的人就来给嵇康求情,可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司马昭想干掉嵇康的原因就是他名气大,还不为自己所用,现在可好,窗户外面震天动地的呼喊释放嵇康的口号,让司马昭最终坚定了杀心。这个道理嵇康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在监狱里听说太学生集体为自己求情之后,长叹了一声,开始准备后事。


他首先给儿子嵇绍写了一份相当于遗嘱的《家诫》,教育儿子不要像自己这样,性格张扬狂放,应该大道至简,中庸为善,甚至连如何和上司相处这样的小事都一一列出,言语之中,都是劝儿子修身养性的。另一件事就是他把儿子托付给了山涛来照顾,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嵇康完全理解山涛推荐自己的苦心,而山涛也不负使命,把嵇康的一儿一女当做自己亲生儿女一样养大成人。嵇绍后来做了晋朝的官员,一会儿我们还会提到。


就这样,一曲《广陵散》之后,嵇康平静地走向了死亡,竹林七贤各自散去,或者归隐,或者继续做官,或者半隐半官。


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要絮絮叨叨地说起他们的历史?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嵇康和竹林七贤承上启下,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上一个灿烂的年代,在鲁迅的笔下,称之为“魏晋风度”。中国文化,无论诗词、绘画还是音乐,之所以后来那么讲究难以言说的意境之美,并且在南北朝时期迅速接受了佛教,都源于这些人的魏晋玄学,而佛教思想的流入和道家思想的重新认识,也对中国人的心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这一点上来讲,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以及紧随其后的王羲之、陶渊明等人,实际上对中国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至于说魏晋玄学的具体内容,我这里只能掠过,毕竟我的侧重点是历史,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四


无论如何,历史终究如滔滔黄河一样,滚滚向前。公元280年,三国时代结束,中华大地上迎来了一个统一的大王朝。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就是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


平心而论,司马昭的这个儿子司马炎,不是一个差劲的皇帝。这哥们知道,统一之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发展生产,劝课农桑,并且废除了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相当于打破了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自然提高,两年之后,天下大治。《晋书·食货志》说:“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在历史上,这段时间称为“太康之治”。


晋武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脾气好,史书上说“宇量弘厚”。他宽容到什么程度呢?司隶校尉刘毅有一次在祭典上批评他卖官敛财。平心而论,晋武帝这方面的问题并不大,所以他就问刘毅,说我比起汉桓帝和汉灵帝怎么样?我们知道,那两位爷都是卖官鬻爵,推销官位的高手,司马炎的意思是和他们相比,我做得不太过分吧?可是刘毅一点面子都不给,说:“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您虽然销售量比不上桓、灵两位皇帝,可是你利润高啊,把钱都揣自己腰包啊,所以,还是您最坏。


司马炎对此也只是一笑了之,后来还升了刘毅的官,任尚书左仆射,虽然这个官不像唐朝时候那么显赫,但也不低了,在晋代,相当于副部级官员。


司马炎的钱之所以不够花,有时候还需要卖两个官位来补贴一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人穷奢极欲的奢华生活。别的不说,就说这哥们的后宫的女人,就达到一万多名,这个记录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三皇五帝一直算到溥仪,在官方的正式统计里,这家伙拥有女人的数量第一。


《晋书》里记载,“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意思就是女人实在太多了,他也不知道晚上应该和哪个女人睡觉,就只能驾着羊车,让这头羊自己走,走到那一个美女的门口,就去谁的房间睡一觉。这样一来,女人们为了争宠,就用盐水洒地,把竹枝插在门前,希望羊车留下。想象一下,一万名女人,每一个女人都有一个房子,再加上丫鬟佣人什么的,这样算下来,那开销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不捞点外快,连皇帝都受不了。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连皇帝都这么及时行乐,那下面的人自然也是醉生梦死。


据史书记载,太傅何曾曾经对儿子们说,我每次和皇帝大臣们聚会,从来没听他们说国家大事,只是谈玄论道吹牛皮,这样下去,江山堪忧啊!这老头又指着自己的孙子们说,你们一定会经历一个乱世,原话是“此辈必及于乱”。你要是给他点个赞,说这位老人家看得清楚明白,那一定是一位贤臣,那你就上当了,就是这位何曾,一天的伙食费是一万钱,每顿饭上百个菜肴还说没地方下筷子,叫做“无下箸处”。


司徒石苞的儿子石崇以非法手段暴富之后,和司马昭的小舅子王恺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就开始比富。王恺家中用糖水洗锅,石崇就命令自家的厨子,用蜡烛当柴火烧。王恺又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色丝绸编成屏障。石崇一看,就用更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


这些还都是小意思,《晋书》里记载,石崇住的地方叫金谷园,方圆几十里,里面山林小溪,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单单就是厕所,都修的美轮美奂,里面准备了各种香水和香膏,还有十几个婢女站在一边伺候着,上完厕所,洗完了手,婢女们就上前把你全身衣服都脱光,换一身香喷喷的衣服出去。官员刘寔有一次去他家,上厕所的时候,看见里面香帐、褥垫一应俱全,还有女人,马上退出来,说不好意思啊,走进你夫人的房间了。石崇赶紧说,大人,那就是厕所啊。刘寔大吃一惊,说不行不行,这厕所我撒不出尿来,然后早早地离开回家上厕所去了。

像这样奢华的生活,那自然是需要大把的钱财,因此晋朝官员的贪污纳贿情况也比较严重,当时就有人指出,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不过呢,还没等这种穷奢极欲的后果显现出来,晋王朝就迎来了灭顶之灾,那是什么呢,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水仙narcissus

    这句广陵散绝已,充分体现了嵇康的绝顶清高自负。很难不惹人记恨,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 净修谦逊

    散散步,原来如此

  • 听友404505052

    竹林七贤他们好像喜欢吸毒

    槿世箐 回复 @听友404505052: 那叫五石散

  • 阿凡提_6q

  • 月下煮酒偷吃鸡

    苹果'砸脸上怎么办😱

  • 听友68365667

    好听有趣!

  • 白河秀才

    到66集了,66大顺

  • 听友68365667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师讲得太好了

  • 佩奇baby1

    魏晋蔡徐坤

  • koo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