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课
广陵散:嵇康的生命绝唱
摘要:琴乐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音乐,也是承载和传递社会政教风俗的载体。
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54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在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里,衡山派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因为都酷爱音律而成为知己,刘正风全家遭到屠戮也不愿背弃这段友谊,两人在自行了断前还琴箫合奏了一曲《笑傲江湖》,何等风流潇洒。而相传其中的琴曲,就是改编自嵇康的《广陵散》,在金庸笔下,后来这部曲谱又成为引诱梅庄四友、设计解救魔教教主任我行的关键钥匙。在临终前,刘正风和曲洋两人也对嵇康其人作了一番品评。今天的课文我们就来讲讲嵇康和《广陵散》的故事。课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魏晋时期,人们崇尚内敛的情感取向,主张喜怒不形于色,“雅量”篇的很多故事都是表彰士人在面对巨变之际不动声色的澹然气度。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3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句。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这句话的意思是,嵇康在东市要被杀的时候,神情气色都不变,向人要了琴来弹,演奏了一曲《广陵散》。
“嵇中散”,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嵇康。因为他曾经当过中散大夫,所以又被称为嵇中散。中散大夫是参与议论政事的闲散职务。
“广陵散”,是一首古代琴曲的名字。
“索”,是要、索取的意思。
嵇康演奏完毕,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曲子奏完之后,他说:“袁孝尼曾经向我请求学习这支曲子,我没有舍得传授给他,《广陵散》从今以后就断绝了。”
“袁孝尼”,是指袁准,字孝尼,是一位学者、官员,和嵇康、阮籍都有交往。
“尝”,是曾经的意思。
“靳”,是吝惜的意思。
“固”,这里是副词,坚决的意思。
“与”,是给予、授予的意思。
“绝”,是断的意思。
下一句是。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千名太学生联名给朝廷上奏章,请求赦免他让他当太学的老师,但朝廷没有准许。
“太学生”,当时的学府叫太学,太学的生员就是太学生。
“许”,是答应、允许的意思。
最后一句是,文王亦寻悔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嵇康死后,晋文王不久也后悔了。
“文王”,指的是晋文王司马昭。
寻找的“寻”,在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常用的义项,是不久的意思。
句末的这个“焉”,我们已经碰到过很多次,可以把它拆开,变成“于是”或者“于之”。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嵇康在东市要被杀的时候,神情气色都不变,向人要了琴来弹,演奏了一曲《广陵散》。曲子奏完之后,他说:“袁孝尼曾经向我请求学习这支曲子,我没有舍得传授给他,《广陵散》从今以后就断绝了。”三千名太学生联名给朝廷上奏章,请求赦免他让他当太学的老师,但朝廷没有准许。嵇康死后,晋文王不久也后悔了。
5
嵇康是魏晋名士的代表。我们在前面的课程曾经提到过,他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个性非常直率鲜明。由于他娶了曹魏宗室为妻,而当时的司马氏家族正在蠢蠢欲动,想要取曹魏而代之,而嵇康反对司马氏的专政,和司马氏就非常不对付。也由于嵇康对待司马氏态度最为坚决,完全不留余地,他也被司马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当时,他的好友吕安被诬告下狱,嵇康也受到牵连,司马昭就借机把他给处死了。临刑前的嵇康神色自若,毫无惧色,只是提出了要再弹一曲《广陵散》的要求,显现出魏晋名士的铮铮风骨。司马氏用虚伪的礼法来掩盖篡位夺权的野心,嵇康就提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不要被名教所束缚,回归到自然无拘束的自由状态,任情而动,成为名士以放旷相号召的精神指引。
嵇康
嵇康和同为“竹林七贤”山涛的友情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的好朋友山涛曾经打算推荐他接任自己的官职,嵇康就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书中洋洋洒洒痛斥山涛举荐自己的行为,并且罗列了“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的多条理由,声明自己不适合当官。同时,虽然嵇康本人桀骜不驯,视名教如粪土,但他写给儿子的《家诫》却非常走心,讲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注意事项,事无巨细地交待了应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可以看出,嵇康并不是不懂所谓的人情世故,而是根本不屑和自己看不上的人打交道。此外,虽然嵇康大张旗鼓地表态要和山涛“绝交”,但他临终前却并没有把儿子嵇绍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或者是和他契若金兰的阮籍,而是在刑场上对儿子说了一句:“山公尚在,汝不孤矣”。所谓“孤”,专指幼年丧父,而山涛果真没有辜负嵇康的嘱托,对嵇绍视如己出,像父亲一样把他抚养成人,并力排众议推荐他做官。后来,有个成语就叫做“嵇绍不孤”,讲的就是这段故事。嵇康既写出了大名鼎鼎的《绝交书》,但同时又对山涛寄予了托孤的信任,山涛也不负所托,这或许是只有魏晋名士之间才会出现的一种心心相印的交谊状态。
我们再来说说《广陵散》。为什么在嵇康之后《广陵散》就失传了呢?或者说,世界上很可能再也不会出现比嵇康弹奏《广陵散》更好的人了呢?嵇康之所以有如此的底气和自信这样说,很大程度上和传统古琴文化的艺术特点有关。琴乐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音乐,也是承载和传递社会政教风俗的载体。在《世说新语》当中,琴、棋、书、画都是文人雅事,其中又尤其以“手挥五弦,俯仰自得”的琴乐最为风雅,是君子修养和人格的外化。真正的知音者,从琴声当中就可以得出非常丰富的讯息。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箕子,佯狂为奴,不改其操,他的琴乐就被称为《箕子操》,而“操”这种类型的琴曲,就是怀着忧思而作、体现高洁志向的。弹琴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门类,不仅需要匠技,更需要匠心。琴弹得好不好,不仅取决于弹琴者技巧的高超与否,往往还要看弹琴的人书读得多不多、修养好不好、心灵跃升到了何等的境界。所以,《广陵散》的失传,绝不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从技巧上可以胜过嵇康的人了,而是意味着像嵇康那样琴心合一的弹琴者和知音人已经烟消云散无法找见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也是如此,我们也只有在《世说新语》这样的书里可以窥到些许名士的真容,但在世间却再也无法找见了。
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讲再见!
总结: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嵇康和《广陵散》的故事。嵇康在东市要被杀的时候,神色自若地演奏了一曲《广陵散》才淡然赴死。嵇康是魏晋名士的代表,因为反对当时当政的司马氏,又因朋友受到牵连才被司马氏处死。嵇康提倡任真自然,他与另一位名士山涛的友情也为人津津乐道,嵇康给山涛写了绝交书,但又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最后我们又提到了《广陵散》,所谓的《广陵散》失传,大概是说像嵇康一样与《广陵散》琴心合一的人无法找见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