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做博施济众的事就在行仁吗?

60. 做博施济众的事就在行仁吗?

00:00
13:42

尧舜可谓史上明君,被不少人称为圣人,却也很难时时做到博施济众;而许多人认为博施济众才可行仁,但当真是这样的吗?“仁”绝对不是什么高高挂起的高深学问,也不是金钱万贯的巨富才能做到的。其实,我们只需要存一颗为人着想的心,时刻谨记将心比心,就能将“仁”内化在心中了。

6.27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8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个“中”,不过与不极叫做中。“庸”,就是拿来平常的任何生活上都用得上叫做庸。孔子说,这个中和是很平常的道德,真是好到了极点,人们失去它已经很久很久了。这中和好到不得了,但这中和让你忽略得不得了,因为我们不会认为那个是德,百姓丢掉这个本能已经很久很久了,这个是夫子在感叹。世道衰危,人心散乱,聪明的人总是惊奇好异,以至于视中和为用这种平常人伦性理为迂腐的论调。而愚懦者总是昏昧萎弱,不敢高攀什么高深的修行。夫子提倡这个与生俱来的性理中道竟是那么地困难,因此在感叹。其实它非常平易,在中和的一种心性的行持上,又在日常生活中,叫做中庸。中和不用在日常就不叫中庸。我这个中和可以用在平静的时候、用在工作的时候、用在颠沛流离的时候、用在静中、用在动中,用得上叫做中庸,用不上我们就称中和就好了,就不要叫中庸。然而中庸其实就是中和,所以夫子这个感叹,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大道非常平庸,不在于尚玄好奇,不在于有卓异才绝,不在于这里。


下一段,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前面谈到很多仁,夫子不轻许仁。子贡问夫子说,如果有一个人平时能够大量施恩给众生,有事的时候还能济助众人,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得上是仁人了吗?


子曰:何事于仁,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呐?必也圣乎,必然已经到了圣人的阶段。这个言外之意,圣人高还是仁人高?圣人高。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但是要照你所说的,我看尧舜要去做恐怕都还做不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仁德,自己想要立起来的也能够将心比心帮别人立起来,自己想要达成的也能够将心比心帮别人去达成。其实这个就是时时存着一种爱人如己的心,仁人,你不晓得怎么样做叫做仁,你就想你需要什么?你需要的不只帮自己达成,同时也想想别人的需要,帮大家一起达成,这就是所谓的仁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个“取譬”就是推求,将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叫推求。能够从本身的愿望去推求别人也有一样的愿望,自己的欲望别人也有,自己的愿望别人也有,自己的需求别人也有,这个就是开始行仁的具体方针。行仁怎么行?仁不是简单的事,仁是种性生生不息之机。两片花生仁中间的那一丁点,那个才叫仁。那两片还不叫仁,花生仁中间那一丁点,那是仁。比喻为阴阳,阴有阴的性,阳有阳的性,但这个阴阳至为平衡中和的时候有一点生生不息的枢机。这一点枢机在我们身中的气机百脉里面都蕴藏着,你的心入于善,气就有走善的味道;心入于恶,我们的气走恶的造化;心入于无极,不善不恶,走生生不息的仁的造化。仁就是花生仁一样,种性,一个种子,生发不已。由人变成佛中间靠什么呢?就靠这一点仁。所以仁不简单,不是只一个爱仁而已,那只是很小很小的一段。不过仁虽然这么深,但怎么去行它呢?


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德经》这样讲。天地是大道所创的,大道的德在天地看得清清楚楚,天地的德是什么?你仔细揣摩一下,生生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那大道的德是什么?就是生,生生不息,它愿望呢万物都能够生生不息。那么仁就是生生不息,仁生生不息,是从内在的本性长养我们的气机百骸开始生生不息,不是你去种花种草叫做生生不息,是养你自己。那你自己的这个仁你要怎么去养它呢?跟持心有关,什么心可以养仁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把你的爱心,不是只爱自己,爱在别人的身上也用得上,那个宽宏度用得上,就是开始可以具体去行仁的一个方针。


好比如果有一个人拿了一个垃圾丢在你门口,你一定是很不高兴,你一定是期望说,如果有一个人走到你家门口就把它捡走你一定是很高兴,各位对不对?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这样做,你这样做下去他会不高兴你不要做,如果你这样做他会高兴你就这样做。我常常跟我小孩说,拿垃圾到楼下倒的时候从四楼走到一楼,中间任何烟蒂纸屑通通捡起来,放到垃圾袋里面,各位这很花时间吗?这不会花时间,但是我们常常走在楼梯口,看到那些工人走来走去乱丢烟蒂,对不对?那个整栋大楼天天有人倒垃圾,你还是常常看到烟蒂,很奇怪。这个就是推求你的心,你不愿意看到这样,你愿意怎样?你愿意大家都会捡,那从谁做起啊?从我做起。这个就是简单的仁,就这么简单,用在日常生活里面。


大大地施恩给全天下的人,无量地去救济天下的人,当然这是古圣先贤都愿意办的。但事实上有限的财力物力实在是很难办到,就算富甲天下的尧舜也有所不足。以前的那个梁武帝不是吗?五里做一庵,十里做一寺,不是够多了吗?那财力也仅仅只是这样,你无法无量的。他刚刚发的这个问题,是无量的。因此若要做到这样才算仁,就算已经得位行道的圣人,也还达不到。所以夫子恐怕做这样来论仁,那么人们必然以为这个仁实在是太大、太难,以至于无法下手,不敢奢望自己也能够实行。因此特为众生指示切近可行的办法,说仁这个字,从哪里开始?从我的存心开始。


仁是种性,简单地说就是性,性的什么?性之所以宝贵是因为生生不息。你看性字怎么写,旁边一个心,一个生。性之所以宝贵,就是能够让你迈向生生不息,由很短暂的人类的寿命变成佛的金刚身,靠的是什么?就那个生生不息的种性,它是这么的珍贵,怎么做起?由我的存心开始,从我内心想要获得的去推想别人也想获得的,那个仁就开了,心就开了。我想获得,所以我要防卫别人,不让别人拿到,各位你试试看,你的心就窄了,你马上难过,你试试看就知道啦。我想要达到我就想别人也应该想达到,为他们留一份的时候,你试试看,你的心就开了。


你的心开了有什么好处?花生仁中间那一粒小小的种子,种性生发了。我现在比的花生仁是讲你的气哦,气生发,它是多么地宝贵,当我们的心一开,里面的气就开始生发。所以将心比心,叫人凡事存着利己利人的心,不存损人利己的心。可以利己,不是不行,利己但是一定要利人,你不要说只利己不利人,这是行不通的,那个气就越来越萎缩了。这个便是仁,如此一来,这个仁字便容易实施。经过孔子这样一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就容易实施了。


平常有这样的存心,要是有一日能够有更大的力量,我们再博施济众还不迟。行仁是有次序的,你不要一下做一个大的美梦,什么叫博施济众?各位,这四个字推开来谁敢说他做得到?就皇帝他也做不到,你知道吗?讲到大处,你博施济众也不外乎是这样。你会说那我能量只有这样,那还不够大,天下还有很多人没接受到帮助。你也许会说“天下无我不爱的人”,几乎每个宗教家都会讲这个话,实际上接受到你的爱的人到底有多少我问你?很有限。话可以讲得很满,而实际上做呢?必须要有一个方法,而这个方法不是叫你一下做到全部的人都受惠,因为没有人做得到。


那可见得做事情要有步骤,步骤从哪里开始?从存仁心,然后简单的具体作为去练习,你就会有所收获。从最简单的开始做,回去经过你们家隔壁门口,把他的垃圾捡起来,然后在那里看一下自己的心,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劝人这样做。


何事于仁,这句应有言外之意。既博施济众皆是身外之事,何能与内在性理本体之仁混为一谈?何事于仁,跟仁有什么关系?纵然有一天获得参天的功德,博施济众如参天的功德,也只是因果消长内之事,与自性本体无关。因此佛家有这样的诗偈,永嘉大师是这样说觉即了,不施功。“觉”就是那个内在的实相,就是仁心。一切有为法不同,一切外在的作为,人的作为、经营都叫做有为法。跟自性本自具有的不一样。住相布施生天福,就说我博施济众,我可以得到很多功德,但这个功德就是天人福报的福,不是当佛的福,搞清楚。犹如仰箭射虚空,这个福的大小就像射箭射得远跟近的问题。势力尽,箭还坠,不论你拉的力量大还是小,射得远还是近,但是当力量尽了呢,都是掉下来。一百米再掉下来,跟五十米掉下来一样,都叫做掉下来,对不对?招得来生不如意,掉下来表示功德又尽了,福报又完了。那福报既然完了,那来世就是平常人了,平常人还有平常的际遇,对不对?就有很多业债,就有很多考验,来生的不如意又开始。争似无为实相门,哪能够跟无为的实相门来比,实相的无为就是与生俱来叫做无为。实相没有任何污染,往内一觉照清真的气机实相。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来”就是自在的心性叫如来。未必指如来佛,如来佛就是教这个。


这个诗偈就是告诉我们:即使能够博施而济众,可以叫做仁吗?可是如果你博施济众也许可以称为仁,或者可以称为圣,可是那个原因,是因为你存那个心,而不一定因为你做这个事。如果没有存那个心,而我就是很有钱,你怎么样?我可以做这么多事,而且我做这么多事的时候声名很好。好人好事表扬都有我的份,选议长也会上,选乡长也会上,各位对不对?但是我们存这个心去做事的话,外在的功德是有了,下辈子的福报也有了,那自性内的实相的生生不息的种性呢?却没有了,这样了解意思吗?


因此若必以外事的圆满与否来论仁,那么即使尧舜的圣与位,犹病其难行,其他就不言可知了,那简直没有人可以行仁。然而仁不是这样,仁从心开始,虽然仁是身内事,不可不学,但善事也不可以不做,所以夫子揭示学仁之方,叫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仁善两全,非常圆融。如果你真心地去实行这一句话的时候,我想立,才立人,各位那个存心是不是有了?不必说就有了。因为你想立自己才立别人,都有了。所以善事外功也做了,实相内功也做了,这个叫做一举两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陈洪777

    处事过与不及,在平常的任何生活上都用得上叫做中庸。 正因为太过平常,所以我们就看不起。 “中和”好到不得了 但也让你忽略得不得了 我们不会认为那个是德,丢掉这个本能已经很久很久了,听主播的讲解,我赶紧补课,去听主播讲解的《中庸》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1023

  • 无为而治李

    中庸之道,言易行难啊

  • 如是观我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梦唤真诚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6.29~30》

  • 1808817eqsn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志_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