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集《雍也篇6.27-6.30》博施济众是圣人

第68集《雍也篇6.27-6.30》博施济众是圣人

00:00
12:2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博施济众是圣人。


我们要介绍《论语雍也篇》的第27282930这四章。


先看第27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pàn)矣夫!


意思是︰

孔子说︰有志成为君子的人,广泛学习文献知识,再以礼约束自己,这样也就不致于背离人生正途了。


本章内容也见于〈颜渊篇12.15〉,并且〈子罕篇9.11〉里面,颜渊在回想自己受教于孔子时,也说过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由此可知,教育的两大原则:一是博,要广泛学习文献知识,这是知的方面;二是约,要以礼来约束自己,这是行的方面。


至于本章的君子,是指立志成为君子的人,是一个以君子为目标的奋斗过程,奋斗过程必须兼顾知与行,使自己博学而能守礼,日渐成为君子。而最后所说的弗畔是背叛、背离。所指的是,不会背离人生正途。


其次,再看〈雍也篇〉的第28章,原文是: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yuè)。夫子矢(shì)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意思是︰

孔子应邀与南子见面,子路对此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得不对的话,让天来厌弃我吧!让天来厌弃我吧!


子路小孔子九岁,他又忠义过人,维护老师,是值得信赖的学生,所以孔子在感叹自己理想不能实现,干脆乘着木筏去海外时,会说随他去的,大概就是子路吧!(〈公冶长篇5.6)


现在,他们抵达卫国时,卫国的宫廷派与大臣派之间正在权力斗争,两方都想拉拢孔子。宫廷派以卫灵公夫人南子为首,她按国际礼仪正式发帖,邀请孔子相见,孔子是守礼的人,依礼不能拒绝。


为何想到要拒绝呢?因为孔子已经婉拒了大臣派的提议。当王孙贾请孔子不如讨好厨房的灶神,暗示孔子,他们这些大臣手握实权,可以分给孔子好处。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人如果得罪了天,讨好什么神都没有用的。


本章是宫廷派出手,希望得到孔子的支持,由于南子本人的私德有问题,名声不好,又想要后宫干政,拉拢像孔子这样的人。孔子是一位文化人士,教育专家,实在不宜同她见面,这是明显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15.40)


子路是讲求道义的人,他对孔子应邀去见南子,深感不满。他的不满还显示在表情及言语上。在《论语》一书中,敢于对孔子表达不满,还不只一次出言说明的,就只有子路一人了。于是孔子居然发誓说:我如果做得不对的话,让天来厌弃我吧!所谓予所否者是说:我做的如果是我向来反对的事,那么让天来厌弃我吧!


在此,再度出现,即便孔子对卫国大臣派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本章呢?孔子认为自己是依礼去见南子,并未做出违反自己原则的事,如果有的话,则天厌之!天厌之!


看来,孔子对的信仰十分明确。他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之后,敬畏天命,然后周游列国,顺从天命。他在此一期间,经过卫国,发生了这些事,他相信自己既未获罪于天,也未让天厌弃!他说这些话,不是情绪语言,而是出于深刻的对天的信仰。


人在谈论天的时候,语句显示情绪上的投入是很自然的。我们不能因为孔子说这些话时,情绪较为激动,就认为孔子只是在表现个人的情绪,而不是他真正相信天。试问: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这是情绪语言吗?孔子说,君子知天命之后要敬畏天命,这是情绪语言吗?


接着看〈雍也篇〉第29章,原文是: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xiǎn)久矣。


意思是︰

孔子说︰中庸这种德行,实在是最高的了!长期以来,百姓很少有能做到的。

在《中庸》这本书的第3章也记载,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这两段资料对照,可知:第一、中庸是至高的德行。第二、百姓长期以来,很少能做到。


关于中庸何所指?稍后再说。值得分辨的是:第一、中庸不是孔子自己发明或他想像出来的德行,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传述而不创作;他不会自己设定某种至高的德行,进而以此衡量古人。第二点,若中庸是孔子自定的道德标准,而古人未必知道何谓中庸,那么如何能以此判断,说古人很少能做到的呢?


结论是:中庸应该是古人早已知道的德行,早已知道却未必做得到。孔子信而好古,博古通今,他在本章所说的,是想重新倡导这种至高的德行。


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而仁是个人的人生正途。在孔子看来,能做到仁的,同样极少,因此,中庸应该有深刻的关联,或者可以简单说:中,是指由内而发的真诚;庸,是指用于人际相处,使之和谐。孔子认为,中庸是百姓长期以来,很少能做到的,所以他要换个方式来说,用来说明中庸是怎么回事。


最后,看〈雍也篇〉第30章,原文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

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孔子说︰这样何止称得上行仁,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啊!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


现在是子贡上场,他听到老师推崇仁,又不太明白那是什么样的情况,于是自己想像一种最完美、最全面的善行来请教老师。他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在是太理想,太伟大了。他问老师:这样可以称得上仁吗?


孔子的回答非常完整,先就他的提问来说,再就成来做说明。

首先,我们再强调一次:仁,是个人的人生正途。因此,试问有哪一个人的人生正途,是面对所有的百姓博施济众的?答案是:只有天子一人。


一般人的人生正途,离这个目标太远,变得不切实际了。而最好的天子,像尧与舜也会觉得博施济众很难做到!换言之,尧、舜的仁是博施济众,正如在〈宪问篇14.42〉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也是尧、舜觉得很难做到的!这是出于同样的考虑。换言之,天子的仁是博施济众,真能做到这一点,则天下大同,则是圣人的功业,这是由仁而圣的成果。


其次,一般人的目标是行仁,那么,如何算是行仁呢?

孔子说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2个字。相对,可知这里的是与我有关系的某些人。当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想要进展通达时,自然会使身边的、周围的、有相互关系的那些人也安稳立足,也进展通达。


这是人我平等互动的第二步,第一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步,就是这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西方习惯以第一步为银律,并以第二步为金律,两者皆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孔子事实上两者都谈到了。


最后,行仁的方法是什么?

孔子说能近取譬,字面上是说︰就近找到可用的譬喻。其实正是恕道,将心比心,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就近设想如果我是对方,将会怎么做?这也是我们一再说明的:在判断人与人的关系时,要兼顾内心感受,对方期许与社会规范!


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尽好本分无杂念。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之大盗

    孔子是明白他人的道,又和他人的性,真正做到了立人达人👍真是行仁立德的大圣人啊。谢谢老师

  • 治人事天

    傅老师今年全新讲的论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对每一章原文的解读过程中会时不时地大量引用《小戴礼记》当中的篇章和原文.《小戴礼记》49篇其实是对儒家思想可以完整全面深刻了解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先秦典籍。最典型的,比如1.9慎终追远的一章引用了礼记祭礼和丧礼的有关内容,2.3有耻且格的格字的理解,参考了《缁衣》的内容,还有八佾篇大量关于礼乐的篇章也用到了礼记的相关内容。所以,对于非常好学、非常努力、非常想深入学习儒家哲学思想的我们来说,特别特别期待傅老师在喜马拉雅完整的讲完四书三玄后能单独开一堂课讲一讲礼记,让我们对儒家哲学有更圆融的理解

  • 张文泉zwq

    中庸与仁互参又多了一些理解,期待对中庸的学习

  • 呆呆up

    “以道家自处”

  • 知和合

    老师好

  • Leonard0

    换位思考,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