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孔子为何不拒见污名昭著的南子?

59. 孔子为何不拒见污名昭著的南子?

00:00
17:30

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然而南子既拿着爱慕道德的心来请见,那夫子所见的便是爱慕道德的南子而非淫污的南子,所以这有何妨?夫子身处乱世,却不失内在的气节、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为行道开创出一丝的曙光。无怪乎被称为“时圣”!

6.24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26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宰我问夫子说,仁者,说一个有仁德的人,有仁厚胸怀的人。虽告之曰,虽然有一个人告诉他说。井有仁焉,井里有个人,跌下去了,淹在里面,假若你跳下去救他就可以成仁了,然后他马上就跳到井里去救人吗?会这样吗?这是因为前面谈到很多仁,而孔子不轻许仁,来看看他怎么回答。


子曰:何为其然也?孔子说,为什么一定像这样呢?一定只有这个办法吗?没有别的办法吗?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这个“逝”,顺势而为,叫做逝。好像水,我们去疏导它,让它顺那个势,然后流到大海,不造成危害,那叫逝。孔子说,君子可以想个有帮助的办法、有益的办法去救他。救人总有一定的办法,对不对?不是你跳下去就有办法救,跳下去不一定有用。不可以徒然跳到井里去送死,不可陷也,那个“陷”就是进去出不来。同样一条命,里面一条命,外面也是一条命,用外面的这一条命进去换得了里面那一条命,还有一点点意义可谈。假如一进去,里面的人也出不来,外面的人也徒然进去一条命,那这样有什么帮助呢?这就毫无帮助。


可欺也,不可罔也。“罔”,歪理,蒙骗人的歪理,叫做罔。可以拿着合着义理的事去骗一个君子,因为你所骗的理由内容是合义理的,那勉强还骗得动。不可罔也,不可用不合情理、毫无帮助的事情,谁也得不到好处的事情去骗一个君子,然后去做一些可以达成你目的的事,这是骗不动的。不合情理的事去骗他是骗不动的。这个“罔”字,就好像笨到白白去送死一般,可以说就像孟子所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就是现在孔夫子所说的这一段,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君子可欺以其方,这个“方”是什么方?就是义,对别人对自己有帮助的叫做义。可欺以其方,以义来责一个君子,你应该怎样,应该怎样,君子可以照着他的话做,因为这样做,起码就算你骗我,我做的事还是对众生有帮助,对不对?这是骗得动的,纵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的。如果我们做的事情帮助的人很多,他们的获益很大,那牺牲小我也是无所谓的。然若非其道,则亦然罔之矣,如果我们所编的理由根本不符合义理,不符合情义,要骗一个君子也是很难的。


盖可欺者,仁也。不可罔者,智也。一个古圣先贤修行,既仁且智,不是只有仁,只有仁而无智,呆呆的,很好骗。有仁,仁能够成就,必也有智,仁比智还难,我们前面很多章都讲过。成就了仁德,智必也达到了,所以你想欺他的仁厚,可是他还有一个智在啊,那个不可欺。用不合道理的事想要骗一个君子白白送死,智者依常理就能够判断出它的真伪,这很容易的事情。


例如《淮南子》里面有这样一段:蒙尘而眯,你为什么眯着眼啊?因为外面的灰尘很大。固其理也,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为其不出户而堁之,非其道也。如果有一个人也一样眯着眼,你问他“为什么眯着眼?”他说因为尘土飞扬啊,然后你看了一下也没有在外面,窗户也关着的,在屋子里好好的。“你干嘛眯着眼?”“因为尘土飞扬”,这个就是非其理啊。过去有一个女歌星的叫眯眯眼,她眯着眼睛很漂亮,很多人喜欢眨着眼眯眯眼,你问她为什么眯眯眼?因为尘土飞扬,在屋子里,那个骗不了人的,这是非其道。


宰我怕后世的人不明“仁”这个字它的真意,不是只会爱人,不是只有这样。以为仁者的爱人如己,必要造作到伤害自己的身心性命去救人才算符合仁人的美名。或是以为仁道要那么大的牺牲,要牺牲性命,因为每一章学生问孔子,哪个人有仁吗?他说不知也。哪个人有仁吗?不知也。到底要怎样才有仁?说去利及天下,他问他说有仁吗?他说还不知也。那到底要怎么样才有仁?是不是一定要牺牲性命?如果每个人以为仁都要这么大的牺牲,那致使人们都不敢去行仁呐,所以宰我特向夫子问明,以来破后世的法执。当然宰我了解这一题是不难啊,因为宰我是十哲之一嘛,对不对?但后世的人对这个势必有很多的误解,因此特在这里问起这个事情。仁人虽然视万物一体、博爱大众,但也有智慧来斟酌轻重及去寻找更恰当的办法。要救一个人没有更恰当的办法吗?他不会笨到一定要伤害自己的生命才能去救别人的生命,用割来的肉去补仓,做一个两无利益的事情。


如此来说,现在很多的大德,遇到有蚊子叮咬的时候,会示范那种端坐不动,任其叮咬以为慈悲的示现。如果古代的圣贤在世,恐也不是赞许的事情。不过这种事情因为很少,所以一有人这样做我们会惊叹他的德行的高超,但智者哦,恐也并非这样子看事情。如果这样我们称为仁、称为慈悲,那我相信高雄的登革热是不得了。所以不是可以以一个非其道的事情来欺瞒一个人的仁,骗了一个人的仁,这也是做不到的事情。


孔子跟宰我这段对答只是一个简单的示范,我们还可以推类到很多地方。比如说,你只要好好地念经,你就会成佛,有没有?你就一辈子苦苦地念,你就会成佛,再多的苦都要念,一天都不要怠惰,你就成佛了。不来讲别的,这个难罔以非其道,这个里面因为还有很多转折的地方。


看下一段,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博读各派的学问,博学于文。再用礼来约束他,约之以礼。这样呢,可以不违背这个道太远,亦可以弗畔矣夫!“畔”就是背叛的叛,是一样的,可以不违背这个道太远。博学者需将一门学通,然后再学一门,越学越博才能够知古今之事变,人事之迁流,乃能应用无穷。为什么劝一个人读历史啊?鉴古知今嘛,时代虽不同,那个人心的贪是一样嘛,人心的狡诈是一样嘛。我们看古代的一些事情的变化,东周你给他四百年看下来,那些为非作歹的几乎都没好下场。然后你可能会回一句说,“那个做好的可能也很多没好下场,你看关公后来还被砍头,有没有?你看伍子胥那么忠后来还被砍头,两眼还挖了。”到底是做好有帮助还是做坏有帮助呢?那个是这样,人生呐我们常常只看到短短的你活着的这一段,你还看不到后面还有一段,这样论会有一点不准。但是为非作歹的、心机狡诈的、在官场上争权夺势的,几乎你很少很少看到,到人生终了还有善终的,这很少。所以博学有博学的好处。


要是所学拘于一门,如何能观其汇通?但所不能忘掉的是所学不外是道德仁义而已,为什么要博学呀?当然混口饭吃是其中一个目的,不过混口饭吃不必太博,其实要混口饭吃其实很简单嘛。既然要这么博,就是因为想要贯通这些学问,那想要贯通就得博学,不能拘于一门。所以你如果说读经典,那你要读哪一家?当然是这样,你找各家的信徒,你来问他读哪一家?他们说哪一家?就唯独我这一家,天下第一家,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那一家。很可惜的是,这个如来佛也讲这一句话,老子也有讲过这一句话,读哪一家?每一家都以自己为最真。实际上这些圣贤如果有一天在天上汇聚,恐怕会互相称对方为第一。但是我们这些后世的人,高傲的不得了,我们总以自己一家为第一对不对?你有没有站在这一家说说别人的第一,各位你敢不敢?这个气度有没有?没有,我很少看到,站在这一家说别家第一,敢不敢?最近很不错,有两个大师在电视上,一个天主教还是基督教?一个佛教,两个大师,在那边谈,谈两个宗教有什么共通处啊,怎么样彼此尊重的问题啊,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宗教家就是应该要有这样的气度。


那宗教所谈,不外性理,不外乎仁义道德之事。而仁义道德呢非礼不成,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射御书数是以礼为首。故虽博学,而首需学礼,以通世故人情。然后一切学问行之能和中道,不至因博学而骄矜、自私,所以说,亦可以弗畔矣。


约之以礼,这个“礼”,礼节的“礼”,通道理的“理”。约之以礼,有这个礼,人情世故上就能够用得通,所以呢不至违背大道圣言,亦可以弗畔矣。又“约”字,也有简约的意思。这个“礼”呢,礼节的礼,也有道理的“理”的意思。学了再多的道理,要是没有找出一个共同的主轴来,那么学得越多就越慌,你根本不知道谁是对,对不对?整日随着讲学的声音在流转,内在却没有一点把握,这个呢,也是丝毫没有意义的。多学虽美,但也必能从中寻出个至简至要,永远不变的心性的主轴来,才有一个归根处,这个便是约之以礼它的重要。约之以礼,博学这么多,要找到最简单的地方,就是约。那简单的地方在哪里?在礼,这个礼不只是礼节的礼,它还通道理的理。


夫子此章是为了那些整日惶惶于博学而骄矜自私的人来说法,也是为了那些只顾博学却不懂得将学问归结到永远不变的心性上、这个主轴上的人来说法。徒然是博学,你可能也会看到过很多这种朋友,下了班就混到书店里面,生怕有哪一本书没看到,什么杂志都看呐。你问他为什么这样看?因为跟人家谈话谈不上来,你就是要这样子跟人家谈话才有很多题材,可是这个题材你有没有发现你的精力用在一个浮萍上?没有根呢。这个话题是下个月你就用不上,下个月你要再谈这些你就逊毙了,对不对?到底什么东西是你学了之后,你千秋万载都用得到的,那个是永远不会变的东西,那才是省力气的地方。


看下一段,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我们先介绍一下“南子”,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素有淫乱之事,声名昭彰的。夫子因南子请见,南子就是听说有一个大圣人来到我们卫国,那个大圣人一定长得很帅,南子就这样想,所以呢,找尽各种理由、各种办法要见见夫子。夫子呢因南子召见就见了南子,子路非常地不高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矢之曰的“矢”就是发誓的誓。夫子对子路发誓说,我要是见南子有一点不合道理的事,天厌恶我啊!天厌恶我啊!南子虽素行淫污,但却也有明人之智,其请见孔子,非无用才之心。她想要请见孔子说,有个大圣人来这,到底何方人也,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才干,看看他。所以她求见夫子也有一点点的慕道之心,她既拿着爱慕道德的心来请见,如此,夫子所见的是爱慕道德的南子,而并非接见一个淫污的南子,所以这有何妨?此刻夫子踏的是别人的土地,顶的是别人的天,若坚拒不见,必触南子之怒。这是当时各位也要了解,换个时空想想,那个时候是战国时代,杀人不眨眼的时代,你不要小看一个小寡君,一个小君他也掌有杀人的权,很容易的。


子路气节高贵,疑夫子此见将黜身行道,就是不顾道德、不顾原则,反正若南子叫他去当官就当了,所以心生不悦。正犹公山弗扰、佛肸召孔子一样,这两个人都是叛臣,也曾经召过孔子,子欲往,子路也都不高兴,可是孔子也是都去,为什么?因为要行道你是要帮助一个人,那一个人不一定现在就是明君,但他如果愿意用贤人,他也有可能成明君的,对不对?身处乱世,又要不失内在的气节,又要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又要把握这个时机,为行道开创出一丝的曙光,无怪乎夫子被称为“时圣”。不是鼓励你什么人接见你你都得去见,那个是有前提的。前提是自己的内在要有把尺,够坚固。就像那个最坚硬的石头,永远磨也磨不坏的,有这种坚定的气节谁找你都可以去,因为这种气节的人就是要救天下的。救天下的人还怕那个鄙污淫秽的人把你污染的话,各位,那你还救得了天下吗?就救不了天下啦。就像当医生又怕细菌的话,你还当得了医生吗?你自己有一个办法,有一个防护罩,那个细菌侵袭不了我,我就到哪里都可以当医生了,各位对不对?医生就是要去治病的,以夫子这样程度的人就是要去治病人的,那些病人就是最淫污的人,所以谁找他,他都可以去。但是他会不会劝他的弟子说,谁找他都去呢?是不会的,夫子的条件就是说自己亲身做了很多不对的事情,那种人不要跟他交朋友,当时夫子教徒弟是这样。可是自己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时因地而制宜。


我的先师呢,另外有一段他的看法。《论语》有一段,孔子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这个南子很漂亮,而且好淫,子路不悦地说,我们夫子怎能见这样的女人呢?但是佛跟圣人有他的看法,并不是为了她的美貌,而是为了要度化她。这种女人要是不度她上岸,凭她的美貌妖艳都不知道要迷惑多少人。她找我,好吧,就去吧。所以就可以了解,这是我师父的看法,我的师父没有把三家经典都讲完,但他偶尔讲别的课会讲到这么几句。


战国时代还有一个江洋大盗,叫做盗跖,盗跖的军队十万上下,各位十万上下在现在的几个国家有啊?可能也不多。你就知道说,江洋大盗做到哦,他们的部队到哪里,哪里就烧杀掳掠,这样子。有一天孔子为了度化他也去见他,然后差一点走不出来,吓得满身汗,一次度不成,他想下次不能再去,进去是出不来的哦,要审时度势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陈洪777

    对《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有了新理解 学了再多的道理,要是没有找出一个共同的主轴来,学得越多就越慌,根本不知道谁是对的呀?多学虽美从中寻出个至简至要,永远不变的心性的主轴来,才有一个归根处,这个便是约之以礼它的重要性 谢谢主播

  • Ai爱华

    约之以礼(理),要通晓一个至简至要,永远不变的主轴,学问要归之以根。

  • 郝梅

    古人云: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 把最高深的道理, 落实在生活中, 让我们可以进退自如; 在待人接物的应对中, 去体证孔子的妙理所在。 诚邀您加入 《张庆祥讲论语》 学习群 ✨ 入群方式: 微信扫码回复“论语”, 就会收到入群邀请哦

  • 周易探义

    太好了

  • 梦唤真诚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7.6》

  • 梦唤真诚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雍也6.26~28》

  • halen_vz

    👍👍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