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巨大影响(2)

苏格拉底的巨大影响(2)

00:00
07:31
苏格拉底悖论

虽然苏格拉底没能得出任何确切的定义,但是,早期对话录中有一些主题(如果说肯定不是学说的话)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关于所谓的“苏格拉底悖论”有很多简洁的陈述:没有人愿意作恶,也没有人故意作恶;德性即知识;道德不可能出现缺憾。所有这些说法都基于以下思路:好的东西对我们有益,坏的东西以及错误的东西对我们有害。作恶会伤害到我们自身,破坏最有价值的东西——灵魂。没有人渴望得到有害的东西,除非尚未认识到它的害处,或者误以为它有益。因此,所有的恶行都是无知造成的。真正懂美德的人不会做出不道德行为;真正明白对错的人必定会选择正确的行为。事实上,任何恶都是出于无知。
苏格拉底70岁高龄时,被指控对雅典的神不虔诚,腐化雅典青年。那么,“任何恶都出于无知”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会不会是种慰藉呢?面对指控,要想不去质疑很难。但是,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质疑。苏格拉底公开承认自己拥有某种神秘的神圣符号(或许类似内心的声音),这种符号警告他不能采取某些行为。他很可能把特尔斐神谕的各项声明当作了神圣使命。所有这些可能性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苏格拉底会做出不虔诚行为。
那么,有什么证据表明他腐化年轻人了呢?不难想象,有关这方面的猜测多得很。他周围确实有一群年轻人,其中有很多都是雅典名人的儿子,也有很多是忠诚的反民主党人士。当民主情绪高涨时,这些年轻人不受欢迎的观点很可能就被归咎于受了苏格拉底影响。我们可以进一步考量指控苏格拉底者的动机。苏格拉底光天化日之下当众对雅典名人提出一些令他们尴尬的问题,问他们德性的本质,导致他们陷入困惑。而且,苏格拉底在质问他们时处处采用了众所周知的苏格拉底式反诘手法,所有这些做法很难让有影响力的人成为他的朋友。很可能指控者提出指控的意图只是希望他能闭嘴。从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描述中可以看出,如果苏格拉底答应不再继续那些哲学探讨,就可以不受任何惩罚。但是,这却是他唯一做不到的事情。法庭给了他为自己请命的机会,不再处以他死刑,而是由他自己选择惩罚方式。然而,苏格拉底却为法官提供了一次伦理学的启蒙。他认为,要想回报他的善举(即质问是为了提升市民,进而提高雅典的道德水平),就应该且只能是要求整个城市的人听他在垂暮之年公开说教。他这样做似乎让法官别无选择,只能判处他死刑。他拒绝了流放机会,喝下毒药并就此丧命。
如果我们不能确切地从对话录中了解苏格拉底的学说或者他的人生,至少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柏拉图对他多么敬爱。不论他这个人究竟怎么样,柏拉图为他作的肖像画充满了爱意。苏格拉底或许相貌平平,但是他的性格却独具魅力:幽默风趣,喜欢交际,辩论水平极高;对知识充满兴趣,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去追寻它;对热衷于获取知识的人非常有耐心,从不愚弄他人;性格古怪;诚实、正直,并因此丧命。
读对话录时,人们很容易被吸引到辩论当中,微笑着,静静地为苏格拉底叫好,目睹他是如何让一些肥胖的雅典阔佬屈尊降卑的;很容易重读他所给答复中难理解的部分,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意思;也很容易放下书,盯着公共汽车窗外,心想假如回答他的问题时答案稍有变化他又会说些什么。不难理解他肯定是个好伙伴。假如你当时在那里——头顶着雅典的太阳,聆听他与别人的争论——心灵应该也会被“腐化”。无疑这与柏拉图写作的艺术性有很大关系,但是不得不说,它与苏格拉底本人的个性也有一定关联。苏格拉底重申了自己对世俗之外那真实存在且永恒不变的真理的信仰,以此来安慰他悲痛的朋友们。

主要著作

苏格拉底没有写过哲学方面的著作。不过,我们可以参考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其中一些片段表达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下列三则对话录综合表达了苏格拉底的一部分哲学思想,以及他对死亡的态度。只不过,它们的创作日期我们不得而知。
《申辩篇》包含了苏格拉底对腐化雅典青年,以及对雅典神的不虔诚等指控所做的申辩。他在其中还谈到了自己的信仰、信念和当时的生活。
《克里托篇》详述了苏格拉底和朋友克里托之间的交谈,对话中传达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
《斐多篇》是对苏格拉底临终前感人情景的记录,其中包含了他对不朽、灵魂和死亡的论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比奇的海

    够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