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比较偏激。他声称,独立于思想之外的真正实体是存在的——类似正义、善良、美丽、三角形、蓝色、单身汉等一般概念所表达的事物形式。苏格拉底的谈话确实针对的是真理:定义是存在的,知识是存在的,可以学习词汇,标准有助于支撑判断,这都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永恒、稳定、完美、亘古不变以及可以理解的事物(即理念)。我们之所以期待能理解正义,是因为正义确实存在。虽然在这充满烦恼的人世间找不到正义,却存在与正义相关的行为、人、事件以及法律,这些事物在某种程度上与正义的形式类似,或者说它们具有正义的特征—确实,正是这一点使得所有这类事物实现了公正。永远都找不到完美的正义,只能看到一些朦胧的复制品。不过,通过了解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或许可以从理性上把握正义,它如今有了所指的对象。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无所不知,但是亘古不变的理念使得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善良、美丽等事物。针对评价的完美标准也存在着,例如,理解美丽事物的人能够更好地评价世人对美丽的模糊思考。
理念论一提出便受到了大量的争议。不过,它只出现在中期对话录中。柏拉图在后期对话录中还批判了这一理论。反对理念论的著名观点便是“第三人论证”,它的主要观点如下:世间的美好事物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们具有美好的理念,或者说与这种理念相似。柏拉图指出,美好的理念本身就很美好,难道不需要美好本身类似于第三种理念吗?苏格拉底和米洛都是男人,因为他们与男人这一理念相似。但是,男人这一理念必须也是男人(或者具备男人的特征),就好比美好本身也很美好一样。男人这一理念要想成为男人难道不需要与第三个男人相似吗?由其引发的倒退非常严重,而且似乎永无止境。
不管理念论是否战胜了“第三人论证”的反对观点,它都出现在了柏拉图的很多则对话中。有人称理念论是柏拉图几乎所有作品的基础理论,虽然这样说很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他的哲学兴趣非常广泛,着实令人惊讶。他提出了形而上学的观点,设想灵魂的不朽性(因而能涉足理念领域),认为学习是个回忆的过程,还提出了复杂的认识论、数学理论、客观伦理学,非常详细、微妙(甚至有些惹人烦)的政治哲学、社会观、心智理论 和方法论。无论哪个哲学小分支,柏拉图至少针对其某个部分提出过观点。
柏拉图的重要性
怀特海有过一句著名评论,称西方哲学传统最可信赖的一般特性就是,“它是由一系列对柏拉图的注脚所构成的”。自提出时起,这一说法就被认为是夸张的,但并不离谱。一些人认为柏拉图有些优柔寡断,比起他对话录中过多的讽喻,他们更喜欢亚里士多德展开的细致而实际的分析。还有些人稍有怨言,称相比隐喻而言,他们更喜欢论证之美。不管人们怎么评价柏拉图作品的价值,显然他的作品传播面非常广。和柏拉图在2000年前创作对话录时的预期一样,如今,人们在读对话录时仍然会不谋而合地微笑、扮鬼脸,表达同意或反对的意见。很难想象如今有谁的作品能在公元4000年,也就是2000年后仍然备受欢迎。有时候人们会说,如果说柏拉图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有类似大学的机构的话,那么无疑柏拉图的著作会成为大学生的必读书。
主要著作
虽然我们能找到柏拉图所有的对话录,但是每篇是什么时候写的,却不得而知。以下是柏拉图一些最重要著作的内容简介。
《理想国》无疑当属柏拉图的杰作。它首先探讨了正义的本质,紧接着对政治学、认识论以及其他很多主题进行了扩展。
《会饮篇》不属于对话录的代表作,其主要内容是微醺的宴会上的一系列讲话,而不是像柏拉图大多数对话录中所描述的苏格拉底辩论内容。不过,这篇对话是有史以来最美妙的作品之一。它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美诺篇》主要讨论美德、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巴门尼德篇》是对柏拉图形式论的有趣评论,包含了著名的“第三人论证”。假如想看看苏格拉底是怎样输掉辩论的,这一篇很值得一读。
《泰阿泰德篇》的主题是知识与智慧。它在结尾处就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提出了指导思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