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带来了什么?

【海运】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带来了什么?

00:00
16:14

你好,我是张国立,欢迎你来听我讲古代人的生活。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有个叫陈振龙的人,他年轻时考中过秀才,之后就屡考不中,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和家乡的许多人一样,走上了经商的路。当时福建沿海的很多人,会去现在属于菲律宾的吕宋岛做生意。那会儿的吕宋岛,已经被西班牙殖民者占据,为了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西班牙人从美洲引进了朱薯,并且大规模推广种植。陈振龙在吕宋岛,看见当地土著在地上挖出朱薯,作为食物。朱薯价格便宜,种植又方便,陈振龙就想把它引入中国。可是想把薯藤带出吕宋岛,非常艰难。西班牙人早就防着中国人偷偷带走朱薯,在海关层层盘查。陈振龙贿赂当地土著,得到几条朱薯藤,他把薯藤绞在汲水的绳子当中,混过关卡后,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回到了福州。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还写了一份禀贴,游说福建巡抚金学曾,希望他能下令在各府州县推广种植。与此同时,为了测试朱薯能否适应新的水土,陈氏父子在自家附近试着种植。四个月后,朱薯引种成功。这一年是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那年冬天,来自吕宋的朱薯,被命名为番薯,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吃的红薯、山芋或者地瓜,总之有很多种叫法。


番薯通过海运引入中国,说明了海运对古人生活的巨大影响力。说起海运,它的历史可不短。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人已经能够用装着风帆的木板船,航行到今日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春秋战国,古人已经积累了很多天文定向、地文定位、海洋气象的知识。到秦汉时代,海船已经很大了,秦朝的徐福率领船队,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东吴的船队曾经巡航到台湾岛,东晋的和尚法显去印度求法,最后也是通过海路回国。唐代,中国海船去阿拉伯乃至非洲沿岸国家,可以全程直航,不需要再经过印度洋沿岸国家,换乘阿拉伯商船中转。我们简单梳理了中国海运的历史,那么,海运到底给中国古人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海运带来了中国货物的大量出口,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增加。这点,从宋代就能看得很清楚。两宋时期,由于北方辽、西夏和金的崛起,河西走廊被阻断,中国和西方的陆路交通线断绝,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走不了,只能依靠海上交通。另外,宋朝,尤其是南宋,失去了北方领土,只有半壁江山,财政收入严重不足,为了弥补,只好大力推动海外贸易,收取商业税,增加政府收入。于是,像瓷器、丝绸等中国特产,大量出口海外。南宋的财政收入,一大半都来自商业税收,要知道,古代大部分王朝,都是依靠农业税的,宋代真是个例外。海运频繁,航海技术就会进一步发展,宋代的航海家已经熟练掌握了季风的规律,还开始大规模使用指南针,海上航行简直如虎添翼。海运也确实方便。古代中国的海船,大的能载重300多吨,中等的载重100多吨,小型船也能载重五六吨。一头成年骆驼,才可以载重150公斤左右。一艘小型帆船运载的货物,需要三四十头骆驼来运输。海上运输的成本,比陆地运输低多了。像瓷器这样易碎的货物,海运也比陆路运输安全。号称开放的唐朝,只是在广州开设了市舶司,来管理对外贸易,两宋时期则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温州、江阴等地,都设立了市舶机构,可见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海运的广泛。


海运带来的第二大作用,是扩大了中国的对外影响力。中国物产和文化的对外传播,当然有很多种,我这儿只举一个不常说的例子:中国货币。我们知道,今天世界上主要的国际货币,是美元,可是在古代东亚、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区,中国货币能起到国际货币的作用,是大家彼此交易的硬通货。秦汉时期, 中国的圆形方孔钱就开始外流了,但数量不多。唐宋时期, 因为海运发达,中国钱币大量外流,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和地区,甚至直接拿中国的圆形方孔钱在国内流通使用。比如在宋代,今天印尼爪哇岛上的东爪哇王国,经常派商船到广州、泉州等港口贸易,还采取各种手段招揽宋朝商人。宋朝商人到了他们国家,好吃好喝好招待,双方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阇婆[dū pó]向宋朝出口象牙、犀角、真珠、胡椒等土特产。宋朝商人则直接向阇婆出口铜钱,由于当时政府管制,商人得偷偷把铜钱带上货船运出去。有点儿今天美国用美元向全世界购买商品的意思。中国货币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东南亚很多国家自己铸造本国货币,还会模仿中国圆形方孔钱的形状。中国货币的名字,一般叫什么什么通宝、什么什么之宝,东南亚各国所铸的货币,大多也叫通宝


海运的第三大作用,是给中国带来很多原先没有的物产。我开头说的番薯算一种,此类物产还有很多,玉米、马铃薯、南瓜、向日葵等等。有些,比如辣椒,对中国饮食影响简直太大了。中国古人也吃辣,但是这种辣是茱萸、姜、芥末、大蒜、花椒等带来的辛辣。辣椒传入中国的早期,像贵州这种缺少食盐的地方,很多百姓以辣椒代替食盐。现在以能吃辣著称的地区,像湖南,是到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才逐渐养成的。云南、四川等地也差不多。清代末年的《成都通览》,记载了当时成都的1528种菜肴,辣椒是其中的重要作料。如果没有海运带来的辣椒,现代中国的菜谱都得重写。


还有烟草,唐代的李白杜甫,只看到他们喝酒写诗,可没见他们抽烟,实际上,虽然现在中国的烟民全世界最多,但是古代中国人抽烟是很晚的事,烟草大概是在明代万历年间,才从菲律宾吕宋岛引进到中国台湾和福建的。再比如我们戴的眼镜,它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的玻璃作坊,早在南宋末年,中国的南方就出现了具有老花镜功能的眼镜。可是直到明代,东南亚的满剌[là]加等国家向中国进贡眼镜,才让各种新的眼镜和制作方法,不断传入中国。可是还没普及,明代人骑马外出,还是戴眼罩或眼纱,以此防尘、防风和遮挡阳光。《金瓶梅》的很多情节中,都写到西门庆出行,不论骑马或者步行,总会戴着眼罩或眼纱。直到后来,中国各大城市的工匠,自己可以制作老花镜、近视镜,眼镜的价格才没那么贵,等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眼镜才总算在中国普及开了。


说回到海运,古代不得不提的航海壮举,必须是郑和下西洋,这是中国古人海运的巅峰之作了。从明成祖永乐三年一直到明宣宗宣德八年,总共七次,前后持续28年。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船队中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在的长度是l51.18米长,61.6米宽。船有四层,九根桅[wéi]杆十二张帆,锚就有几千斤重,出去一次,船队能有27000多人,后来欧洲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率领的远航船队,人数最多也就两百来人。无论从海船大小、人员数量,还是航行时间、航行次数,郑和下西洋都是巨大的。可是,与这样巨大的规模相比,郑和下西洋带给中国古人的,却并没那么多。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寻找他逃亡的侄子建文皇帝,这个用常理就可以判断:不可能。你要想抓人,肯定要秘密行动啊,几万人,几千条船,浩浩荡荡的,唯恐天下不知,怎么能抓住逃亡的人呢?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明朝国威,维护当时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这从第七次下西洋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第六次下西洋已经过去六年多了,很多藩属国不来中国朝贡,明宣宗就派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震慑番邦小国。那为什么带给古人的东西不多呢?因为郑和下西洋完全是官方行为,船上带的货物,主要用来赏赐,返程装载的珠宝、奇珍异兽、香料,都是给皇帝宫里用的。外国的船队来了,也主要是进贡、朝拜。这些都和民间的社会经济活动关系不大,所以,某种程度上,声势浩大的郑和下西洋,它带给古代老百姓的影响,可能还不如陈振龙这些民间做生意的商人。


好了,关于古代海运的事儿,我就和你聊到这里,谢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珠圆玉不润

    载(zài)重,张老师,不是我吹毛求疵,你说得非常好,我每期都给孩子听。但是些许小的读音问题又不得不给孩子提出来注意。多多少少给您的作品减分啊。

    城小金 回复 @珠圆玉不润: 张国立老师是唠嗑形式做的节目,你去抓着调值不放,那我建议你去听播音员的演播的节目,他们吐字如珠如流。

  • 奇绣

    国立老师,听完了,怎么不更新了呢?每天不听就睡不着觉啊

  • 潮儿姐

    好节目!就一个话题的前世今生,说得清楚明白,长短也合适。国立老师娓娓道来,可亲可近,不象有些老师的教学风格,听来舒服。期待国立老师再多讲几季,辛苦您啦!💦

    Nitrolove 回复 @潮儿姐: @喜马社区

  • 糊涂water

    为什么不更新了

  • 王家小二e

    张老师好久没更新啦

  • 行者无疆_321

    国立老师,碑帖 tie 四声 ,谢谢

  • 海棠香囊

    老师辛苦了,等您更新。

  • 程健_jg

    同问,等了好久了。怎么不更新了

  • 果粒橙一枚

    声优国立老师终于记起了古人有意思

  • 暖阳1221

    等您更新等了好久了 张老师闲下来记得按时更新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