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张国立,欢迎你来听我讲古代人的生活。
公元前521年,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不幸去世,年仅四十岁,孔子悲痛欲绝。葬礼现场,颜回的父亲向孔子提出一个请求,希望能用孔子的马车改制成棺材,来安葬颜回。孔子听了,马上拒绝,他说:不坐马车,我还怎么和那些大夫们交往呢?孔子并非无情,在先秦时代,诸侯公卿乘坐马车,是身份的体现,也是礼仪的规定,孔子这么一个讲究礼节的人,是不能放弃自己马车的。你看,这件事除了表明马车是有身份的贵族才能乘坐的,也说明马车很贵,如果马车便宜的话,孔子再制作一辆不就可以了嘛。
车马对古人的生活十分重要,在现代也有一些遗留,比如我们说发动机有多少马力,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少匹,公路也叫作马路。在古代,车马一起总是放在一起说的,《论语·公冶长》中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意思是,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这种车马共举的例子很多。当然也有牛拉的车,但这种一般用作货车,人乘坐的,主要是马车。
车马,不需要废话,它首先是一种出行工具。有一匹马、两匹马,乃至四匹马拉的车,车体最重要的是三个部位:车辕、车厢和车轮。车厢也叫车舆。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负心郎李益娶了富家女之后,抛弃了与他相恋多年的妓女霍小玉。霍小玉思念成疾,引发众人同情,而李益的负心行为却犯了众怒。一次宴会上,他被一个豪客劫持。李益反抗,想要逃跑,却被人逼进了车里,车从外面锁了起来,李益被关在里面,一直送到霍小玉屋内,霍小玉此时正在弥留之际,俩人因此见了最后一面。这说明车子肯定是有车厢的,否则没法儿把他关在其中。当然,小说写的是唐代的车子。先秦时期,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叫做“立乘”。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舆前面的横木可以扶手,叫做轼。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弟弟叫苏辙,名字都跟马车有关,他的名字来自可以车舆的扶手,他弟弟名字则来自马车留下的车辙。古人在行车途中,会用扶轼俯首的姿势来表示尊敬,这种致敬的动作也叫轼(式),精通礼仪的孔子,就经常用这个动作来表现对他人的尊重。一般车舆上有活动装置的车盖,像一把大伞,主要用来遮雨。这从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上就能看出来。养马车比现在养汽车可贵多了,马车制作复杂,价格昂贵,马的饲养也很费劲,还得有专门养马的马夫,专门赶马车的车夫。因此古代生活中,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根据身份等级的不同,马车也有区别,最华丽的,当然要属皇帝的车马仪仗。按照《新唐书·车服志》的记载:天子有五种马车,叫五路。这五种不同的车,分别用于祭祀、迎宾、朝封、战争、打猎,用途不同,装饰也不同。
你可能要问了,除了身份高贵的人,是不是有钱也可以随便坐马车呀?那可未必。我国古代大部分时期重农抑商,有钱的商人要受很多限制,未必有权利坐马车。比如汉朝的法律就规定:商人毋得乘骑马。明令禁止商人乘车骑马。因为汉朝人觉得商人既不耕地,也不纺织,唯利是图,不能算良民,非常鄙视他们。西汉有个词叫“七科谪”,是指会遭到贬谪的七种人,分别是: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当时的人认为,这七种人重利轻生,战斗力很强,因此可以随时征发他们去前线打仗。好家伙,七种人里边儿,跟商人有关的就占了四种。
说回到马车,作为一种专业且昂贵的交通工具,它的驾驶非常重要,马车驾驶员一般称作御人或者御者,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能。秦朝甚至有专门的交通法规《除吏律》,也就是考核官员的法律,其中规定:御人的技术如果四次还不过关,就撤销他的驾驶资格,还要罚做四年徭役,另需额外交罚金。这比今天考不过驾照可严重多了。正因为驾驶这项技术如此重要,所以孔子教导学生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专门有驾车,也就是御这一项。当然,孔子教学生御,不只是为了驾驶,还是为了打仗。因为,车马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作战工具。
《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商汤是以车战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可见车马作为武器的久远。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古代战斗的主要形式,就是车战。双方各自率领巨大的车队,以马车作为主要作战工具,来攻击对方。具体来说,一辆战车用4匹马拉,两旁的马叫骖马,中间的马叫服马。战车上有3名武士,左边的拿着弓箭,右边的拿着矛,中间的驾驶马车。主帅坐的马车,稍有不同,主帅在中间掌控旗和鼓,指挥战斗,御者在左边赶车,另外一个人在右边保护主帅,叫做车右。5辆战车为1排,左右间隔30步,向前冲锋,战车后面跟着72名步兵。有点儿类似现代战争中的步坦协同,马车就是坦克,在前面冲锋,步兵跟在后边扫荡。西周时期,战车已经是军队的核心装备了,战车的数量,成了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常说“千乘之国”“万乘之国”,那指的都是军事实力超强的大国。
用战车打仗,一定要在开战前,把马尾巴打个结挽起来,否则,在战斗中马尾巴会被东西挂住,使战车无法前行。如果你去秦始皇兵马俑参观,会发现马俑的尾巴都是挽结起来的。《左传·成公二年》记述了春秋时期一场鞌之战,其中就有结马尾的情节。成公二年六月,齐晋两军在鞌地开战。齐候十分轻敌,一大早便说:等我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于是“不介马而驰之”。意思是没把马尾巴挽起来就驾车追击晋军。结果,由于晋军将士团结一致,奋力迎战,最终让齐军溃败。晋军乘胜追击,齐军只好绕着华不(fū夫)注山逃窜。在逃跑途中,由于齐侯乘坐的马车没有给马尾巴打结,结果马尾巴挂在了树上,马车跑不动了。晋国的将领追了上来。幸亏齐侯的御者聪明,自己冒充齐侯坐在齐侯的位置上,才让齐侯没有被俘。
用马车打仗还特别讲究礼仪,春秋时期,有一场宋国和楚国的泌之战,当时宋国军队先在泌水岸边摆好了阵势,楚国军队却还在渡河。宋国的司马对宋襄公说:楚军多而宋军少,我们应该趁楚军还没有全部上岸,攻打他们,就可以取胜。宋襄公拒绝了司马的请求。楚军全部上了岸,但还没有列好阵势。司马又一次请求,趁楚国人没有做好准备,赶紧出击。宋襄公又一次否决了他的建议。最后,等楚国人摆好阵势,双方打起来,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宋襄公事后给出的理由是君子“不鼓不成列”。“不鼓不成列”就是不攻打车马还没有摆成一列阵势的敌军,也就是一定要等敌人列好阵之后,才鸣鼓进军。宋襄公的举动现在看起来很傻,不过在春秋时期,各国的战争主要是贵族之间在战斗,还没有像后来的战争那样残酷,因此战场礼仪很多。
到了战国时期,事情开始起变化,当时赵国有个国王赵武灵王。他为了打败边境上的北方胡人,学习胡人的作战方式,即“胡服骑射”。“胡服”就是让老百姓改穿胡人的服装,大概就是足登皮靴、上褶下裤、短衣窄袖、腰扎饰带,改变了传统的华夏衣冠制度。改造衣服是为了方便骑射。“骑射”是指骑在马背上射箭,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站在马车上战斗。其他各国纷纷仿效,从此,车战作为一种作战方式逐渐减少,最后慢慢消失,步兵和骑兵最终成了战争的主角。车马作为出行工具、战斗工具的双重身份,终于只剩下一个。
好了,关于古代车马的事儿,我就和你聊到这里,谢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会。
国立老师什么时候更新呢?
更新慢,望眼欲穿!
终于又等到国立老师更新
求更国立老师讲的太棒了
国立老师,求更。已经听完71讲了,还有29讲就圆满了
听友304843173 回复 @郭天意Thomas: Even
纪晓岚呀,啥时候再出来说道几句呀
专辑何时更新,我已经听了两遍了
支持张国立老师的新剧小舍得
感谢张国立老师的播讲,我们大家都喜欢听。 讲的很细致又举一反三,让人越听越爱听。 给您点个大大的👍。
木木的鱼儿啊 回复 @1557777bjbb: 每天增加一点知识
快点更新呀国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