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4】何谓分别?

【1-03-04】何谓分别?

00:00
17:21

内容提要

一、分别: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不是凡夫的判断


1、在佛法里,特别是在三时教法里,给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起名叫分别。很多学佛的人把分别误解为凡夫在凡夫境界里,对心外种种事物做出凡夫的判断,不做判断,就是不分别。把分别等同于判断,这是巨大误解。在佛法里,只要以为心外有物,无论是否做判断,都已经是能所分离了,就已经分别了。


2眼翳执毛模型: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似心外毛的影只要把似外的影当做了心外的毛即使不去判断毛是直的还是弯的,是长的还是短的,只要认为心外有毛,就已经是分别了。


3、分别是凡夫无明、糊涂,误以为心外有物造成的,因此也叫虚妄分别。分别就是虚妄,分别就是错觉,没有不虚妄的分别。


4、凡夫的特点就是认为心外有物,凡夫的认知模式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以为心外有物的能所分离就是分别。凡夫每时每刻都在分别,总结为一句话:只要是凡夫就一定分别,只要在分别就一定是凡夫

二、对转识成智新的解读


凡夫分别,圣者无分别。无分别不是对心外的事物不做判断,而是能所不分离。从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对转识成智新的解读:从凡夫的分别的识转为圣者的无分别的智。上一讲讲到去掉vi,就是去掉vijñāna的词头vi,去掉vi就是离分别。

三、经文解读:


1、第四十一句:复更思维: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


凡夫境界的一切事物的根本特征都像楞伽城一样,如梦如幻,不真实。如梦如幻的假世界,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如此真实?因为它是自心的分别境界,是错觉,是心外没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导致感觉心外的事物很真实。所以凡夫境界所谓的真实存在,其实都是“自心分别境界”。这件事凡夫很糊涂,不能理解。

2、第四十二句: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见佛闻法,皆是分别。如向所见,不能见佛


罗婆那王感叹,既然是自心分别境界,哪里有能见、所见,能说、所说,这个能所分离是错的,是错觉。


以为心外有佛可见,以为心外有法可听,都是分别,因为能所分离。《金刚经》中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经文跟这里的法义是相应的。

就是过去,所见注意这个,所就是对象,跟相对立的,就是心外之见,叫所见。那我过去在心外见佛,这其实是不能够见到真正的佛的。

3、第四十三句:不起分别,是则能见


要离分别,不能起分别,那样才能真正地见到佛。那么不起分别,远离分别,从凡夫的分别转变为圣者的无分别,就是转识成智

四、唯识的两重法义


1安立阿赖耶识和两种模型的目的是什么?


佛陀的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了阿赖耶识,进而安立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安立的目的和用意只有一个,就是让凡夫离分别。种子熏现模型跟眼翳执毛模型想表达的就是只有心识,没有凡夫以为的心识之外的事物。凡夫以为心外有事物,是错觉,是把似外的影误以为是心外的毛了,其实毛根本不存在,充其量存在的只是没有毛而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毛的错觉。这个道理用四个字来表达:唯识无境,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心识之外的事物。


2、唯识的第一重含义


唯识无境浓缩成两个字:唯识——只有心识,梵文是vijñānamātra。唯识这个道理,就是在解构凡夫的分别。


3、唯识的第二重含义


佛陀安立阿赖耶识,以种子熏现和眼翳执毛为比喻,是想告诉我们,凡夫以为的心外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心外事物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错觉。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分别或唯了别,对应梵文是vijñaptimātra。但在汉传佛教历史上,在绝大多数情形下也把这个词翻译成唯识,因此就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唯识的第二重含义。这一重唯识的含义就是要表达凡夫境界就是虚妄分别,凡夫境界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折不扣的错觉。因此必须得转,转识成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弘熹

    分别: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太重要了

    于晓非_ 回复 @弘熹:

  • 幻梦333

    到底应该怎么样才能转识成智啊?就是观一切是错觉吗?太难了吧怎么样才能没有无明啊?这个无明真是太烦人了

    晶晶_g9m 回复 @幻梦333: 真正的转识成智,是在彻底地离分别后,也就是见道登初地后,才开始的。现阶段还是无明凡夫心虚妄分别中,能做的就是通过闻思修的虚妄分别,来达到离分别,才能见道。如何离分别呢?从三时教法的修法上,就是观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如是思维,恒住不舍,如法生活,如法而行。什么是如法?就是恒常安住于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的“义”中,以梦中众生为修行素材,生起菩提心,如法修和行,以最终断离二我执,尤其是深细难断的人我执。加油!

  • 宝意居士

    【思考与讨论】 凡夫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能认识的心,和被认识的物是分离的。 那圣者,是不是只是能认识的心,和被认识的物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呢?

    幻梦333 回复 @宝意居士: 个人认为准确地说是没有被认识的物,唯能无所,只有心,只有圣者能见的心识,没有任何凡夫也没有任何凡夫境界,所以也不会有任何凡夫认为的能和所!

  • 海阔天空_85g

    请问,分别就是错觉,分别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的错觉嘛?我们的错觉就是分别?

    无明凡夫 回复 @海阔天空_85g: 分别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错觉,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言的,唯圣者能见,是佛陀三时教法的内容。分别与错觉 指的是阿赖耶识杂然种子现行时的分别功能,又成为错觉,分别与错觉没有主语,不是指我们每个人凭着感官所感知到的错觉。我们,我们的错觉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是阿赖耶识的虚妄分别所行境界。

  • 海阔天空_85g

    请问,分别指的就是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什么意思?分别不就是指能和所完全分离了嘛?

    晶晶_g9m 回复 @海阔天空_85g: 虚妄分别本身没有能所分离,虚妄分别就是阿赖耶识的功能,只是心,只有心,所以没有能所之说,更别提分离了。是虚妄分别误以为有能所,且误以为能所分离了。实际上根本没有能所分离。

  • 1505423dtmb

    还是不明白什么是能所分离?

    千幻流光_hc 回复 @1505423dtmb: 可以类比哲学上的主客观世界分离。也就是我们凡夫总认为有所认识的物可以独立存在于能认识的心之外,能认识的心与所认识的物是分离的。这种以为心外有物的认知模式,就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例如,“我看到了喜马拉雅山”这个认识活动发生了,凡夫理所当然的认为,喜马拉雅山当然不是因为我看见了才存在的,而是无论看与不看,喜马拉雅山就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主观认识的客观存在。认为喜马拉雅山作为心之外的物可以被能认识的心所认识,这就是能所分离。

  • 幻梦333

    分别就是以为心外有物,分别就是能所分离,这个太震撼了和颠覆了,跟以前了解的完全不一样! 想到一个问题,佛教中的分别都是指这个意思?还是说只有在这部经里,分别是这个意思?

    晶晶_g9m 回复 @幻梦333: 分别就是误以为心外有能取和误以为有所取,误以为能所分离了。所以分别的前面往往加一个定语,叫做虚妄分别。这是佛教对分别的正确理解。

  • 白玛若巴

    于晓非_ 回复 @白玛若巴:

  • 海阔天空_85g

    请问“唯是自心分别境界”这句话指的就是凡夫境界的一切只是 我们自已的心的分别境界吗?

    晶晶_g9m 回复 @海阔天空_85g: 我们自己是不是凡夫境界呢?所以,“唯是自心分别境界”这句话中的“自心”,指的是阿赖耶识,这句话是破增益的法,阿赖耶识虚妄分别,误以为有凡夫境界的能取和所取了,实际只是彻头彻尾的虚妄分别,无能取、无所取。

  • 青岛郭慧

    何为分别? 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圣者是能所不分离 转识成智 从凡夫分别的识转为圣者的无分别的智

    晶晶_g9m 回复 @青岛郭慧: 分别是误以为有能取和所取的认知模式,往往加上定语,叫做虚妄分别,更通俗的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就叫做: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