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内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郦师点拨
如果仅从字面上看,他写的纯粹是春天的景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是多么美丽的春天啊!朱熹诗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春天的欢喜之情,欢喜之景。可是,朱夫子通过这首诗,更想表达的其实是做学问的道理。
唐诗擅长言情,宋诗擅长说理,这是后代诗学研究中的一个比较公认的唐宋诗歌的风格划分。但是宋诗说理并不枯燥,也不刻板,而是非常生动有趣,都是从眼前的景、身边的事说起的。
虽然诗中写的是“半亩方塘”,写的是“天光云影”,但诗的题目已经非常鲜明了,谈的其实是学习之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说富有诗书气自华的那种状态,是说一个人学识与智慧积累到一定境界的时候,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和境界。
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可能是有实指,但归根结底根据他的创作艺术来看,即使有实指,其实也是一次譬喻,是讲治学之道的。
为什么治学可以达到天光云影供徘徊,富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呢?他自己也在诗中问,“问渠那得清如许?”那就是为什么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呢?“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就是治学之道的根本,也是读书之法的根本。
那么学习之道,读书之法,他们的根本到底是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历史上著名的“朱子读书法”了。后人总结主要有六条读书法,分别叫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第一个“循序渐进”说的是读书的规划与计划。在读书的过程中,分明主次、轻重、缓急,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才能叫做“循序渐进”。其实读书和学习都只是手段,是我们人生成长最重要的方式。我们读书最终的目的是要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也就是有理性精神的人。既然说是理性精神,那么一定是以逻辑性、系统性为基础的。所以说如果阅读本身都不讲逻辑性和系统性,你的思想要能体现出逻辑性和系统性,最终成就理性精神,那就很难了,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循序渐进”是起点。
那么第二个叫做“熟读精思”,这就是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读书理念。要读经典,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好书一定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大浪淘沙始见金”。对于这样的经典,一定要熟读、精思,这就确认了精读的读书原则。
第三个叫“虚心涵泳”,“虚心”指的是你要虚怀若谷,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还有就是要反复地咀嚼,细心的玩味,不要读快书。朱熹曾经说过,“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郦老师也给学生总结过学习的三个境界,叫“三魔境界”。首先是琢磨,要在脑子里反复的想;第二层境界叫做揣摩,不只是要在脑子里想,还要用心去揣摩,反复地揣摩;第三层叫着魔,要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进去,反复体味。这“三魔境界”,从琢磨到揣摩,到着魔,那就叫虚心涵泳。
第四个叫“切己体察”,也就是阅读要回到自己身上来,要身体力行,要知行合一,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朱熹也说了,哪怕你“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无益于学”。
第五个“着紧用力”是说学习不能够懈怠,一则人生苦短,知识却如汪洋大海般无穷无尽,而人类文明积累的智慧程度也同样是无穷无尽的,要取其精华,一定要抓紧时间拼命的汲取,二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人的精神状态,着紧用力,要精神抖擞,松松垮垮地去学那种状态是学不到真正的学问或者知识的精髓的。
第六个叫“居敬持志”,“居敬”就是精神专一、惟精惟一了,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持志”就是要有远大志向、高尚目标,要以人类文明的终极追求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这样才会为自己的治学之路乃至人生追求奠定最扎实,也是最坚固的基础。所以朱子读书法本质上所说的其实就是向学之心,求学之志以及治学之法。
思考探究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讲治学求学的故事呢?这些故事又分别讲了什么道理呢?
个
天降老王 回复 @天降老王: 哈哈哈哈
喝奶👂
这十年,岁月如梭。只为等到这一天。
理性精神是什么。
🇨🇳🇨🇳🇨🇳🇨🇳🇨🇳🇨🇳🇨🇳🇨🇳🇨🇳🇨🇳🇨🇳🇨🇳🇨🇳🇨🇳🇨🇳🇨🇳🇨🇳🇨🇳🇨🇳🇨🇳🇨🇳🇨🇳🇨🇳🇨🇳🇨🇳🇨🇳🇨🇳🇨🇳🇨🇳🇨🇳🇨🇳🇨🇳🇨🇳🇨🇳🇨🇳🇨🇳🇨🇳🇨🇳🇨🇳🇨🇳🇨🇳🇨🇳🇨🇳🇨🇳🇨🇳🇨🇳🇨🇳🇨🇳🇨🇳🇨🇳🇨🇳🇨🇳🇨🇳🇨🇳🇨🇳🇨🇳🇨🇳🇨🇳🇨🇳🇨🇳🇨🇳🇨🇳🇨🇳🇨🇳
郦老师好,我有一个问题要问您,请问古代以贝壳做钱币,沙滩上有很多贝壳,那古代不都是富翁吗?
电摇至尊 回复 @双菲儿: 古人基本上都安居中原,所以贝壳比较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