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12课:你愿意成为爱得更多的那人吗?奥登的良知

第二单元第12课:你愿意成为爱得更多的那人吗?奥登的良知

00:00
14:46

第二单元第12课:你愿意成为爱得更多的那人吗?奥登的良知

诗坛“巨无霸”奥登

上一讲我介绍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提到了西班牙内战。西班牙内战爆发在1936年,它实际上是一次小型的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预演。

在内战期间,全世界的志愿者源源不断地从各个国家赶到西班牙,他们组成了一支“国际纵队”,支持共和政府,抵抗法西斯军队的进攻。

“国际纵队”有一个特点,就是里面有很多进步知识分子。其中有一个英国的青年诗人特别积极,他打了一个报告,申请做救护车司机,没有得到批准,就跑到巴塞罗那去,做电台节目、在报纸上发文章,给战友们鼓劲。他在西班牙一共待了六个星期,回去以后就写了一首诗歌杰作,叫做《西班牙1937》。

这个人,就是20世纪世界诗坛的“巨无霸”——英国大诗人奥登。

我们都吃过巨无霸,它比别的汉堡包都大,主要是层多量大。那么诗坛的巨无霸,也就是诗歌大师,和一般的诗人比起来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在奥登看来,要想成为一个大诗人,必须满足下面五个条件中的三个或者四个。

第一个是,必须写得多;

第二个是,题材和处理手法必须丰富;

第三个是,必须要有独一无二的创造性

第四个是,在技巧上必须是一个行家;

第五个是,作品的成熟过程,要一直持续到老,就是不断地成熟。

那么,奥登开列的成为大诗人的五个条件,他自己占了几条呢?依我看,他是五条都占全了。他就是那个理想中的全能选手,就是那款诗歌的巨无霸。

奥登的诗,是一种智性的诗

首先说,奥登的诗写得多吗?相当多。他15岁的时候立志做一个诗人,一直到他69岁去世,诗歌写作从来没有间断过。他出版了20多本诗集,公开发表的诗作就有将近500首。

奥登这个人,从表面上看生活习惯特别差,家里头乱七八糟的,书都堆在地上,连个书架都没有。他平时喜欢啃手指甲,身上的衣服经常是一个月一换。有个叫汉娜·阿伦特的女哲学家看不过眼,就把自己去世的丈夫的衣服拿给他穿。

但是你可不要被这个假象迷惑了,实际上他的作息是非常规律的,每天都按时忘我地投身写作。他对生活细节不是很看重,追求的是诗歌艺术的内在秩序。

奥登不光诗写得多,他对自己的诗也是相当自信。他还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和朋友讲,说现在文坛提供了一个空荡荡的舞台,而他自己很快就会占据舞台的中心。他的抱负是做一个“大西洋的小歌德”。

他完全做到了这一点。一个例证就是,他那一辈英国的青年作家就是以他命名的,叫做“奥登一代”。他还接过了前辈诗人比如叶芝和艾略特的接力棒,成为了现代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甚至在诗歌的技艺上比前辈诗人更加纯熟和精湛,就是说,他在处理诗歌的韵律、节奏,使用隐喻、反讽等等技巧的时候,更加自如,写出了一种智性十足的诗歌。

什么叫智性呢?通俗点说就是,奥登不会一头扎在他写的东西里,他会时时刻刻跳出来,去冷眼审视它。比如这两句诗:

用你扭曲的心灵

爱你扭曲的邻居。

这里边有一种喜剧性的效果,有点讽刺意味,却揭示了深刻的真理。在我们的现代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这么扭曲,这一点,奥登一下子就给点破了,而且味道很复杂,把告诫、同情、讽刺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奥登的智性诗歌,技巧非常高超。

还有这两句:

放射状的共和政体,固守在原地,

轴对称的君主制,不加掩饰地行动。

他这是拿奥地利和英国两个国家的地图形状做文章,奥地利是放射状的,而英国是轴对称,他以此来影射它们的社会发展进程。诗里表现出一种机智,当然,也免不了对这两个国家的政治风格进行讽刺。

奥登的诗,关注广阔的现实和人生

奥登的诗,题材也相当广泛。我们说他的诗是智性诗歌,指的不光是他技巧高超,还有他在题材上的包罗万象。比如文化、历史、神话、传说、艺术,等等,没有什么东西,他不能在诗里探讨。他有一首诗叫《美术馆》,是在美术馆看了几幅名画以后写出来的。有一首诗叫《阿喀琉斯之盾》,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写火神赫菲斯托斯如何给阿喀琉斯打造盾牌。还有一首诗叫《石灰岩颂》,写的是石灰岩地貌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这三首是都是他的代表性杰作。

当然了,他的诗也关注现实,写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

我最开始提到的《西班牙1937,就是一首关注现实的政治诗。在这首诗里,他提到了三个概念,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并且在这三个概念里自如地来回穿梭。他担心战争将会对“昨天”,也就是历史所积累的人类文明成果形成威胁,所以出于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号召“今天”的人们要团结起来,行动起来。所以他不断地重复和强调一句话,就是:

但今天是斗争。

他在诗的结尾又写:

时不待人,

历史对于失败者

可能叹口气,但不会支持或宽恕。

他这是在激励当时的人,意思是,如果我们不赶快行动,任由那些法西斯分子猖獗,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奥登的诗,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奥登刚才这首诗里提到一个词,就是“斗争”,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点陌生。现在是和平年代了,我们讲竞争,不讲斗争。不过,我们在历史课上都学到过抗日战争这一段,面对民族危亡我们要作拼死的抗争,去争取和平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斗争,特别宝贵。

就在奥登写下《西班牙1937》之后不久,抗日战争在中国全面爆发了。奥登马上又赶赴中国前线,把中国人民的这种顽强不屈向全世界报道。这一次,他写了整整一组十四行诗,就叫《在战争时期》。

他这是第一次到中国来,对中国的观感是这样的:

这个如花朵般隐忍的民族。

我觉得,他的概括既准确又有诗意,也很让我们中国人感动。

这组诗里我最喜欢的是第十八首,《他被使用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地方》,写的是一个战死沙场的普通中国士兵。不过,他并没有去渲染这个士兵有多英勇,而是用了非常克制、低沉的调子来写他。诗的开头是这样的:

他被使用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地方,

又被他的将军和他的虱子所遗弃。

我觉得,这两句诗完美地体现了奥登所说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性”。这个创造性就是,把“将军”和“虱子”这两样毫不相干的事物写在了一起,造成的震撼效果,就好像听海顿那首名叫《惊愕》的交响曲。

他的意思是,一个普通士兵,在与敌人奋战时条件那么艰苦,身上都生了虱子,即便战死了也无声无息,没有人关注他;可是胜利的荣誉,却属于他的将军,属于躲在后方指挥所里的将军。所以说,这两句诗里充满了同情、痛惜,还有一种尖刻的讽刺。

这首诗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他在中国变为尘土,以便在他日

我们的女儿得以热爱这人间,

不再为狗所凌辱;也为了使有山、

有水、有房屋的地方,也能有人烟。

这几句诗写得特别感人,也特别有诗意。奥登把无名士兵们的死,跟和平美好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等于是肯定了他们的牺牲的价值,给了他们最高规格的赞美。

奥登的诗,展现了大爱和良知

从这几句诗,我们应该能够感觉到,奥登是一个特别有爱的人,这种爱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大爱,还能够随着时间不断地丰富和成熟。

奥登自己是这么说的:我所有的诗,都是为爱所写。对于奥登来说,爱不光是个体的真切感受,它同时还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和思索的问题。所以他在一首诗里发出这样一种呼吁,一声呐喊:

哦,告诉我爱的真谛。

他认为爱的圆满是人类幸福的根本所在,所以他一方面关注爱是怎样呈现的,一方面也关注,是哪些东西妨碍了爱的圆满和实现。这个妨碍的东西是来自外部的社会?还是来自我们人内心的焦虑?还是来自我们精神上的困境?所以他在诗里说:

这漫长旅程只为求得内在的平静,

伴随着爱的忠诚坚贞和爱的缺点毛病。

这就是说,他承认爱是复杂的,认为它的美好和不圆满是共生的阴阳两面。

他还有一首诗叫《193991日》,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那一天。奥登在这种题材的诗里,还会念兹在兹地提到爱。他说:

我们必须相爱直至死亡

这说明,爱对于奥登来说,就是一种态度、一种信念。我并不是随便这样说的,他在老年的时候又写了一首诗,还是以爱为主题,不过爱的信念更深化了。这首诗叫《爱得更多的那人》,诗里写道:

倘若爱不可能有对等,

愿我是爱得更多的那人。

在这时,爱的信念和激情还在,但是又多了一点东西。那就是担当,是更宽阔的胸怀。

所以说,奥登是一个特别好的典范,他用他的诗歌生涯告诉我们,重要的不仅仅是诗艺的持续成熟,更是人的心灵的不断完善。就是因为这个,他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

结语

好了,这一讲我向你介绍了诗人奥登的故事,主要讲了几个要点:

第一,奥登的诗歌是一种智性诗歌,展现出精湛的诗歌技艺;

第二,奥登的诗歌题材广泛,展现出对现实和人生的关切;

第三,奥登的诗歌以爱为核心主题,展现出一种良知和大爱。

然后,请你听一听奥登的诗《他被使用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地方》,并且思考一下,奥登为什么说这个中国士兵“不知善,不择善,却教育了我们”?一个无知无识的普通一兵的牺牲,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价值?欢迎你和我一起讨论。

我要给大家推荐两本奥登诗歌的中译本:《奥登诗选:19271947》和《奥登诗选:19281973》,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通过这两本书,可以看到奥登诗歌创作的全貌。

这次的课就到这里,下一讲我会向你介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一个善于把丑写到诗里、让丑变成美的大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hloek

    这么经典的诗歌课居然听的人那么少

  • Mornay

    只找到1948-1973有的卖的😓没有1928-1973呀

    雷格说诗歌 回复 @Mornay: 应该是文稿错了,就是1948

  • 听友126012117

    为啥要配这么吵的音乐

    雷格说诗歌 回复 @听友126012117: 音量没有调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