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28 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第5段)

《金刚经》028 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第5段)

00:00
22:23


关键词: 

1、修六度的要害:无所住

2、佛陀说法充满了悲心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3、“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如来(तथागत):对佛的另外一种称呼,福德智慧圆满的佛

身相:lakṣaṇasaṁpadā(शरीर चरण ‐ पारंपिरक उपयोगकतार्ओं)完美的身体的形象,具足胜相(义净法师译)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八十随好) 身体形象是往昔相似相续的多生累积福德的显现 成佛是福德与智慧的双圆满

4、“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既非身相。” 

说身相,既非身相

二谛

须菩提,解空第一


5、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相:应化到人间的佛陀色身的圆满身体形象 见诸相非相:二谛,中道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金刚经》的第四段。

第四段讲什么?讲修行。一个发了“大乘心”的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怎么修行?修什么?佛陀在这段当中回答:修“六度”。以“六度”排在第一位的“布施度”为例,讲怎么修“六度”。

这里边的要害就是“无所住”,布施要“无所住”地行于布施。大家要知道,只有“无所住”的布施才是“布施波罗蜜”。如果是“有所住”的布施,那是世间法的布施,只是世间善法,只能在生死轮回当中得个善报,不能成为我们走向解脱的因。所以,无住布施、不住于相的布施,才是成佛之因,才是“布施波罗蜜”。

我们前面讲过,这个“六度”,排在第六位的“般若”是“六度”的统摄,是纲领。那“无住相”的布施其实这就是在“般若”统摄下的布施。那什么样的众生才可能真正做到“无住布施”呢?

发了“菩提心”的众生。只有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众生,其实才有可能做到无相布施、无住布施。所以大家看,佛陀在《金刚经》当中,首先在第三段,先讲了发菩提心。第四段讲怎么修行?怎样地修“六度”?注意,这就是次第。这是我对上一讲的总结。

我附带说一句,有人说《佛经》很枯燥,佛经很冷,其实不是的,佛陀说法是充满了悲心的,佛陀老人家给众生说法是苦口婆心的。其实这一段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你看在短短的这几行经文当中,佛陀就喊了六声“须菩提啊”,你能体会到他老人家的那份苦口婆心。我们把这一段再重新地朗读一下,你看看有没有这种感觉。

“复次,须菩提啊!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啊!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啊!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须菩提啊!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啊!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啊!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我们这样来朗读《金刚经》,你就能够体会到,佛陀老人家说法是充满了对众生的悲心的。所以,佛经是很有感情的,不是我们讲的说佛经很枯燥、很冷漠,不是的。好的,这是我对这个前面一段课的回顾。

下边我们开始学习《金刚经》的第五段,这第五段经文是以佛陀反问须菩提问题开始的。大家看经文。老师说:“须菩提啊!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老师说:“须菩提啊!你对下边这事儿怎么看?可不可以以见到如来身体的形象就算看见如来了?”大家注意,“如来”,我们前边学习过,就是对佛的另外一种称呼,也就是经过发菩提心、经过多生累劫的修行、修六度,最后,福德智慧圆满了,成佛了,那么,成佛,佛我们也称作“如来”。

那么,身相,鸠摩罗什译得很简单,其实从梵文的原文来讲呢,它是laksana‐sampadap,就是完美的身体的形象,这个义净法师就译作“具足圣相”。什么意思?

一个人在世间成佛了,或者说佛陀印化在人间,他所示现的这个色身的身体形象,当然,不是常一不变,但有没有一个相似相续下的、相对稳定的色身的身体形象呢?这个问题《金刚经》里没讲,但是,佛陀在其它经里边反复地讲了。

就是印化到人间的“佛”,这个“如来”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色身的形象,这个形象就叫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什么意思啊?我们中国有相学,大家在民间都遇到过,有人会看面相,看手相,而印度也有相学,而且印度的相学相当发达,印度人看相不仅仅是看面相、看手相,他从头到脚地看,无处不看,所以,印度的相学很发达。

在印度的相学里边,他们认为,我们人间有三十二个一等好的相,具体哪三十二个,我在这里不具体的举了,大家可以查一下资料。有三十二个一等好的相,也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这三十二个相你不需要全有,你只要有其中的三个、五个、八个,你已然是世间绝顶尊贵的人了。那么,如来在其它经里边讲课,说印化到人间的佛,那个相对稳定的色身的形象什么样?

他老人家这三十二个相全都具有。那么,印度的相学师说除了这三十二个一等好的相之外,还有八十个二一等好的相,印度人叫“八十种好”,或者叫“八十随好”,具体哪八十个,大家自己可以查一些资料。这八十个二一等好相,虽然是二一等好,也相当的好。

一个人不需要八十个全有,你有其中的十个、十二个、十五个,你已然是世间相当尊贵的人了。而释迦牟尼在其它的经里讲,应化到世间佛,不仅那三十二个相全有,这八十相也全有。所以,我们经常赞叹佛是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那为什么印化到人间的佛会是这样呢?印度人认为啊,我们的身相、身体的形象,这个色身的形象,是我们往昔多生累劫、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生生死死的这个相似相续的过程当中所修行的福德的显现。也就是一个人修行的福德越好,他所显现的这一生的身体的形象越好。

所以,印度人对一个人相貌长得好,他们是非常不吝啬赞美之词的,因为印度人当赞美,“哇,你长得真好、长得真漂亮”,其实,他就是在赞美你很有福德,所以,印度人认为,我们身体的形象是福德的显现。

可是大家知道,成佛就是两样东西的圆满具足,哪两样东西?就是“福德”与“智慧”的圆满。那么佛陀是一个福德圆满者,因此,他这一生所感得的身体的、色身的身体的形象就一定是圆满的,因此它具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而我们一般的普通人,我们的福德不圆满,因此,我们感得的色身的身体形象,肯定也就是有缺陷的,而佛陀是圆满的,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好的,回到经文,释迦牟尼老师反问须菩提,说:“须菩提啊!可不可以以见到如来的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圆满的具足的身体的形象,你就算看到如来了?”这个问题问得很严重。那我们首先看须菩提怎么回答的。

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噢!老师!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以见到如来的这个色身的身体的形象就算看见如来了。”继续看经文。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啊。”须菩提说:“我为什么这么回答呢?因为如来说他的色身的身体的形象,那就不是色身身体的形象,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啊!”。

“说身相,非身相”,各位,怎么理解?不要忘了我们前面讨论的“二谛”,所以,“二谛”这个模式整个贯穿于《般若经》的始终,如来说“身相”,说没说?当然说了,如来在很多经里边都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如来说“身相”是从什么意义上说?以我们今天讨论到的教理的层次,就是在“世俗谛”的缘生的意义上说的。

从缘生的意义上讲,从过去的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续的这个修行的历程上讲,注意,是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是佛陀往昔的相似相续的修行的历程上讲的,佛陀经历了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续的修行,这一生成佛了、福德圆满了,所以,从“世俗谛”上讲,这一生所感得的身体的形象是圆满的,所以,如来说“身相”,说了,确实说了。

但是,大家注意“二谛”,在“胜义谛”上一切都是“空”,在我们今天这个讨论层次上就是“性空”。那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空不空?当然是空。须菩提非常领会佛陀的意思,所以须菩提说“说身相,非身相”。虽然佛陀老人家在“世俗谛”上说了身相,但是“胜义谛”上、在“空”上,如来老人家说了我们还得当没说。

如来说“身相”,那就不是“身相”,因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依然是空啊。所以,大家能理解吧,须菩提是如来的“解空第一”的弟子,也就是在佛陀诸弟子当中,对佛陀所说的“空”的道理理解最好的弟子,所以,须菩提才能做了这么精彩的回答。好,须菩提回答完了,看老师怎么评价的。看下一句经文。

“佛告须菩提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一段经文鸠摩罗什大师译得非常好。佛陀跟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注意,这里边所说的“相”,我们对照梵文的文献这个原本来看,这个“相”,其实指的还是那个佛陀印化到人间的色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其实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就是,佛陀跟须菩提讲:“唉,说得对啊!这个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色身的身体的形象,它是虚妄不实的啊,是空啊!”当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八个字经常被人引用。我们很多人讲课、写佛教文章经常引着这八个字,当然大家在引用这八个字的时候,其实把“凡所有相”的“相”的理解的这个概念给扩大了。

从《金刚经》的具体经文上讲,这个“相”指的就是如来的色身的身体形象,可是当我们平时引用这八个字的时候,把这个“相”就扩展到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凡夫所能理解、所认定的“相”,概念大大的扩大了。可以不可以呢?可以的。看下一句。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大家好好体会这句话,鸠摩罗什译得非常好。“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什么才是见如来?要“见诸相”,还得“非相”,才是“见如来”。“若见诸相”,见没见?见了。

但是,从什么意义上讲见了?从“世俗谛”缘生的意义上见了,但是,见了相还得非相。在“胜义谛”上还要观这相原本是空,所以,见了还得当没见,这才是见如来。所以,大家理解吗?说你压根就没见,那不是见如来;你见了,当真见,那也还是没有见如来。什么才是“见如来”?“见相非相”,就是见了还得当没见。那才是“见如来”,注意这就是“二谛”,这就是“中道”。

这段经文,在具体的修行上、生活上有什么指导意义吗?我举个具体的例子。你看,走进寺院里边的人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那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婆,进了寺院以后,面对着佛像,不管是木雕的、泥塑的、铜铸的、纸糊的,“哇,这是佛啊!”,带着强烈的贪着的心,哦,带着那种祈福的心拜啊、拜啊、拜啊!这是一类;还有第二类,就是一些在家里自学过《金刚经》的知识分子,你看他们走进寺院,拜佛吗?往往不拜,很高傲的。

那么,看着那些老太婆拜佛,旁边还一撇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哼哼!没读过《金刚经》,他不拜。

各位,这是两个极端,不是中道,不如法。这两类人什么时候学佛算进步了呢?当这个老太婆学习了《金刚经》,知道“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见相非相啊,佛陀讲的根本的教义是空啊,所以,下一次她再走进寺院的时候,面对着佛像,当然佛还是要拜的,但是,她终于知道了,能拜的是空,被拜的是空,拜的这事依然还是空啊,在空上拜,拜了还得当没拜,哦,以这样的精神状态拜佛,这个老太婆学佛进步了,因为这是中道。

而那个知识分子当有某个机缘,真正理解了波罗法门的深义,他知道在“胜义谛”上是空,但是作为我们凡夫,此时此刻“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丢啊,拜一次佛有一次功德啊。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讲普贤菩萨修行的十大根本法门,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啊!所以,这个知识分子走进寺院的时候,如果他真的肯跪下来给佛陀顶个礼了,当然,他毕竟是知识分子,读过《金刚经》,知道在“胜义谛”上是空,拜了还得当没拜,但今天毕竟肯跪下来给佛陀顶个礼了,他学佛进步了,因为这是中道。只有“见相非相”,才是真正的“见如来”!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桑吉曲珍68

    请教于老师,您说的佛陀的一世教法二世教法三世教法,是不是就是一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

    于晓非_ 回复 @桑吉曲珍68: 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 于晓非_

    想要深入学习《金刚经导读》,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扫码入群学习。

    境随心转随其心静 回复 @于晓非_: 请问现在还能进群吗?二维码已过期。

  • Mr幻镜空

    记得好像佛与如来的区别是在于三身体用与实相的区别之类的意思

    于晓非_ 回复 @Mr幻镜空: “体用”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与佛法无关。

  • 于晓非_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于晓非_ 回复 @阿拉希小卡:

  • 听友339921315

    感恩于老师!我想问一下,我于三年前买过课,现在还能听吗?这课期限为多长?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339921315: 还能听,期限永久。

  • 听友346346419

    老师辛苦了!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346346419:

  • 于晓非_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 于晓非_

    京东淘宝当当

  • 于晓非_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 墨砚书香

    哇,于老师的课讲得太好了。听的我感觉到身心非常的自在,舒服得很。晚饭都不想吃。继续听是不是有点太贪了?

    于晓非_ 回复 @墨砚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