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让孩子自己就能看懂的心理学

少儿|让孩子自己就能看懂的心理学

00:00
20:20

孩子自己就能看懂的心理学

内首套儿童自助解决心理问题的实用漫画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书香江苏精品听书。



朗读/陈红梅 




       几乎所有家长都知道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意义,但除了极少数专业人士,大部分家长对心理问题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于是,教家长“怎么教孩子”的书籍应运而生,其品种之丰富、内容之多样,往往让家长眼花缭乱,以致犯上选择困难症。


       然而,就算家长们货比三家,最终购入了经典、口碑好或者有名家领衔的专业家庭教育书籍,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又很可能发现收效甚微。因为,当孩子心中产生一个一个问题的时候,家长们捧着厚厚书籍,却依然难以对号入座、对症下药。


       究其原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不如让孩子自己解读自己的内心,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这就是《小学生心理学漫画》诞生的初衷。

 


       首先,培养六大心理学能力


       曾经有人评论过好的心理学书籍,应该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契合人们关心的问题;通俗易懂、适合自学;语言幽默,用案例让学习有趣又好用。


       于是,一旦确定“让孩子自己就能看懂的心理学”这个方针,很多创作思路几乎同时就应运而生。


       比如内容,一定要贴近生活,必须是孩子时时刻刻会遇到的现实和熟悉的事情;又比如语言风格,一定要接地气,要深入浅出,符合孩子的理解习惯和理解能力;再比如形式,务必要是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不枯燥不沉重,能够吸引孩子的眼光。


       顺着这个思路,图书研发组开始进行框架构思。可以说,从这一刻起,“原创”的种种难关就陆续来到团队面前。


       相比引进优秀的国外图书,一个完全自主研发的图书品种,在最开始几乎就是一片空白。尤其研发组想做的,是第一次让孩子自己就能看懂心理学书,这就更缺乏现有的参考对象了。因此,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大量的调研。他们研读教育部的指导纲要,浏览大量家长论坛,阅读各类心理期刊和论文,再加上作家团的群策群力。最终于一团乱麻中,渐渐捋出几条脉络,为这套心理学丛书明确了六个主题方向,即社交力、自信力、情绪控制力、自助力、积极力、幽默力。与此同时,书名也仿佛心有灵犀般,在研发组的心中油然而生,它们是:


社交力:小孩也要懂的社交技巧

自信力:我不能没有勇气和自信

情绪自控力:没关系,每个人都会心情不好

自助力:学会管理和帮助自己

积极力:我想学到更多,做更多的事情

幽默力:幽默,让我更受欢迎也更快乐

 

       事后的市场反响,证明了这六种心理能力的号召力。所有见过封面上明晃晃六个词组的家长,几乎都被直击心灵,因为这些词语,相当简单地穿达了明确的信息和价值。

 

        下面再来说说,丰富的心理问题实例


       有了树干,就需要枝叶来丰满。这时候,前期调研中网罗的数百个家长关心的“关键词”,就突显出了作用。诸如厌学、急躁、拖拉、没有安全感、孤僻……这一个个词来源于一位位家长真实的困惑,也进一步提醒了研发组:这套书的内容一定要“落地”,一定要紧扣案例,一定要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所以,按照六大心理能力的框架,研发组构思目录的战略非常直截了当——不要任何听不懂的术语,只要高度浓缩出强有力的问题。于是,一翻开书,看到的就是 “主动表达自己想要做的事”“被拒绝了以后怎么办”“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害怕面对和尝试新事物”“发现朋友可能在说自己坏话”“被爸爸妈妈误会时”“很迷恋电脑、手机怎么办”“考试考砸了”“认真学习了感觉成绩没进步”“学会自嘲”“用幽默化解尴尬”等题目。


       每一个题目都是一个真实的场景,一共235个题目、235个心理场景便这般覆盖了孩子的家庭和学校,构建起系统且多元的心理世界。

 

       现在来谈谈步走”的解决问题逻辑


       有了主杆,又有了分枝,接下来就是“叶子”怎么生长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样的逻辑顺序来讲解心理学知识。一棵美观的树,总是层次分明,长势统一;不会支楞八叉,参差不齐。同理,清晰的逻辑顺序决定了知识是否一目了然,易于吸收。尤其,这又是一套写给小学生的心理学书籍,怎么让孩子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掌握心理问题的解法,自然是重中之重。

在参考了大量不同类但尚可算同源的儿童教育书籍,以及听取作家团的建议后,《小学生心理学漫画》对每一个心理问题,确定了“五步走”的编撰逻辑。即“心理场景还原”“心理阻力分析”“正向心理暗示”“技巧练习及总结”和“心理学专家分析”。具体来说,就是针对每一种心理问题,首先还原出这个问题发生的场景;其次,分析孩子在这时出现的消极心理反应;然后给予他正面的心理鼓励;随后,给他提供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最后,再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分享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比如“想加入新团体”这个篇章,其反应的就是一个很常见的孩子社交力的问题:如何交新朋友。所以首先,书中用孩子的口吻,还原了一个常见的交朋友场景:

 

       在学校里,你想加入一个新团体,却不知道怎样表达“要加入”的想法。而且自己作为新人,加入关系本来很紧密的团体,可能会有“插入一脚”的感觉,自己会感到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害怕自己的请求被拒绝。但是不试一下,怎么知道到底行不行呢?想加入一个新团体,最关键还是要把“想加入”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大家知道。

 

       这时,孩子可能会有几种心理阻力,妨碍他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书中也会列举出来:

 

1.人家相互之间那么熟悉了,我再加入,不大好吧。

2.太顾及已有成员的感受,总觉得里面有人不喜欢自己。

3.想加入新团队,总想着要说些什么、怎么说,却无法开口;还总会想着如果被拒绝了怎么办。

 

       第三步,就是针对孩子的这些心理阻力,给出正向的鼓励和心理暗示。

 

1.团队里每个成员想法不一定一样,有些小伙伴不喜欢自己加入,也会有小伙伴愿意新人加入的。

2.被拒绝了也没什么,试试总没有害处吧!

3.说不定自己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了,多好!

 

       第四步,也就是关键的解决办法,即“技巧练习和总结”板块。书中是这样写的:

 

1.学会自我激励

小结:进行自我鼓励的时候到了!表达想法需要足够的勇气。在表达之前,可以预先反复给自己加油鼓劲,还可以在心理上对自己进行自我肯定,增加自己的自信力。

2 .如何合适地表达“让我加入你们”

小结:我们当然可以直接表达想要加入的想法,但如果可以的话,还是不要太直接。先不说“我想加入你们”的话,而是借助正在进行的团体活动,表达“想一起玩”的想法。

3.选择跟团队的队长说


       小结:避开在团体面前发言,选择跟团队的队长或者有决定权的人私下表达。或者动动脑筋,想想团队中哪个人最有可能接纳你,直接跟他说就ok了。这样,除了可以减少自己在集体面前发言的紧张感,还能提高加入的成功率。

 

       而在这一篇的最后,还有一个“与心理学专家聊一聊”的板块。它的作用是从更专业的角度,阐释“加入新团体”的意义或相关心理学理论。另外,如果有家长陪同孩子一起阅读,这个板块也可以启发家长,让家长掌握一些教导孩子社交问题的话语和内容。在本篇中,心理学专家是这样说的:

 

       我问问同学们:未来你想做什么工作?


       可能有的同学说我要做老师、做科学家,或者当主持人、当歌手……尽管你们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在团体中和其他人相处,因为每一位同学都需要团体的帮助,也需要团体的归属感。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我”。它的意思是,独立的“我”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融入团体的“我”。所以,在一个新的团体中,首先要做的是学会相互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新的团体。从心理学的角度,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中,为集体奉献,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

 

       可以看出来,这五个步骤都不难,五个板块组成了一条清晰地、由事实向理论铺展的讲解顺序。它既符合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程度,又具备实际操作性。正是这个板块的内容,使《小学生心理学漫画》可以作为孩子的心理问题解决手册,在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对照查找,动手解决。同时,也达到了帮助孩子理解心理知识,以及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创作意图。


       当然,这些孩子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的方法,都有赖这套书的作者团提供并撰写。他们均是来自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博士,不仅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接触过大量案例,也非常认同加强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当研发组向这几位老师发出邀请时,他们都带着极大的热情,加入了《小学生心理学漫画》的创作工作中。


       他们分别是:


清华大学硕士、中科院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联合国儿基会项目顾问的林林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者、原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情商教育导师、家庭教育导师的国莹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导师的李芳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曾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3部,就心理健康相关专题举办上百场讲座的祁志强博士。

 

       最后说一说漫画形式再现孩子心理问题


       至此,《小学生心理学漫画》的心理学内容是准备完毕了。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运用何种形式把这些内容呈现到孩子面前。这就落实到了“漫画”这二字上了。


       不可否认,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对于画面的兴趣还是远远高于纯文字内容的。因为首先,漫画的内容更直观清晰;其次,漫画的形式更容易让孩子代入;最后,漫画也降低了孩子的阅读难度,增强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这就是大部分少儿读物,都会不同程度带有漫画或插图的原因之所在。所以,在作者团创作图书的文字内容时,《小学生心理学漫画》的画师团队们,也在为这套书紧锣密鼓地创作图画内容。


       在经过最初几十种方案的试画和比较后,画师团队创作了一套非常可爱又富有趣味的儿童形象,并且采用“双色”这一简洁又设计感很强的形式,将一幅幅画面与文字内容相结合。为看似高深的心理学打造颠覆性的表现方式,让孩子摆脱阅读时的枯燥和乏味。

通过几幅图,可以一窥这套书的童趣所在。

 

       心理学,看似高深莫测,但落实到实际,其实就是给出孩子正确看待问题的角度,给出孩子方便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那些苦于看不懂孩子,不知如何开解的家长来说,心理学也就是帮助他们更接近孩子的所思所想,能用更有效的方式来与孩子沟通。就是本着这样的想法,《小学生心理学漫画》将每一个理论都落实到现实问题上,务必求每一句话、每一个点拨都能对孩子和家长有所启发。从构思直到面世,这套书用心给出读者切实可靠的解决思路,用心为读者追求细节的极致设计,于是,只经半年即突破百万册销量,似乎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在此,套用作者老师们说过的一句话:希望《小学生心理学漫画》能帮助千千万万的家长和儿童踏出了解心理学的步伐,从小心理健康,成长越挫越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