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内外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郦师点拨
今天我们接着来讲《古人谈读书》的第二条。第二条其实选录的是朱熹的《训学斋规》中论读书治学方法的一段文字。这一大段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说的是开口诵读了,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也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的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的。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可能记得住,及时记住了,也不可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其中这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到今天我们仍在大量地使用这一句古语,意思是书读得烂,熟书中的道理就自然浮现在眼前了。那么如何做到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书中的道理呢?在朱熹看来,读书的方法其实很有讲究的,绝不能潦潦草草地浮光掠影地去读它多遍,哪怕一两百遍那也没用。要想书中的道理,自然而明,一定要用心用眼用口;心、眼、口、三到并用,才能够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
其实朱熹的治学要诀就是“一记二问三思考”,首先是记,读书不动手,所失九分九。养成边读书边动手摘抄或者做读书札记的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你读书时候有时候灵光一现,所产生的所思所想所得当时有可能很精彩,可是事后99%都会丢失掉的。
二问,中国人治学讲究问学,学问学问始于问学,也就是非问不成学,有问而学才叫学问。曾国藩教育他的儿子曾纪泽的时候就反复说,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这一方面讲到就给朱熹的观点一样,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他同时又强调看书的时候要做札记,把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记下来,而且最后要求个明白,就是要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的质疑,不断的提问,甚至他还把这种提问上升到了一种学术的质疑精神。
最后一个就是思考。一记二问既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种思维习惯,当然是一种隐性的思维习惯。那么为什么记和问在学习过程中那么重要?是因为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对信息的了解和接受往往是被动的,这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是由人的惰性造成的,这也是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却收效不大的症结所在。一言以蔽之,是被动的思维状态,导致了学习的效率叫事倍功半,解决的办法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从动手去记,动脑去想,动嘴去问的那一刻开始,大脑的思维状态就开始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脑细胞的深层活跃度就被激发开来,天长日久,人的潜能也就相应的被开发出来。
思考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反省一下自己学习上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呢?并且可以和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交流,看看大家都有哪些学习好方法呢?
名师就是不一样,讲得真好
写札记,是指所思所疑的只言片语吗?与读后感应该有所区别吧?
哈哈静_yb 回复 @大陈2024: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记,二问,三思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先生说过,读书,要读懂书中人物,再读懂写书的人,精读,质疑,再写读后感。这样才是读书的方法。
老师的讲话真的是很有用,建议大家都来听听😄
有不有人呀问号间号
^(# 눈∀눈)_Ψ 让叔叔疼你( *눈ˍ눈)✄╰ひ╯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记,二问,三思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先生说过,读书,要读懂书中人物,再读懂写书的人,精读,质疑,再写读后感。这样才是读书的方法。
晚安😴💤
郦波老师好,我是小奇哥,我在学习时,也会大声朗读,我发现朗读以后的确会有助于记忆,对于如何理解文字内容,您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