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童年的缘起(上)

第三讲 童年的缘起(上)

00:00
09:54

第三讲  童年的缘起(上)


▍音频讲稿


大家好,上一节我们讲了三个现实当中会发生的小故事,了解在不同形态中有认同成瘾问题的朋友会怎样展现出来。这一节我们就会分析认同成瘾在童年的起源,包括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去解释到底怎样形成认同成瘾的问题。


其实很多人自小就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关注,不过在他们成长的路途中,充满了很多制约和条件让他们不自觉地默默顺从以及用合适的行为去讨好其他人。中国人的文化都是好希望小朋友听长辈的话,越是听话就越是乖。


就像我小的时候,我妈妈成天都说如果我乖乖的,考试在全级十名以内,放暑假就会同我去海洋公园玩。小时候这句话就是我努力读书的动力。这一种奖罚制度在教育方面是非常普遍的,而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我们会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去学习社会接受和其他人喜欢的行为。


由小到大在学习社会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同时见识到很多条件,例如乖巧才会被人夸赞、得人欢喜、做完功课才可以看电视、考试成绩好才会有礼物。种种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我们做得对就有奖,而做错了就没有奖励或者会受到惩罚。


「操作制约」的概念


心理学中有一个行为主义学派,其中操作制约,英文是Operant Conditioning 。这个概念是指个人的行为因应外间的刺激,一般来讲是惩罚或者奖赏,而引起的行为改变。上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F Skinner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去证明强化和惩罚会改变动物和人的行为。操作制约解释了人对于成功之后得到奖赏会有好大的满足感,而之后相关的行为会因而增加。相反来讲,一旦经历失败,就会产生厌恶同失落感,相关行为亦都会减少。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中,都充满着这些制约和条件。在现实社会中,老板为了鼓励下属努力创造更高的业绩,就额外以金钱奖赏一些业绩表现最出色的员工;又例如家长为了减轻小朋友说谎的情况,在发现他们讲大话的时候,就惩罚他们不准玩游戏机。而在认同成瘾问题的个案当中,当事人的付出甚至牺牲往往都会得到正面的强化,例如获得别人的关怀、爱、关注、赞美等等,或者减少一些负面的惩罚,例如嘲笑、劳动同责骂。当有正面回报的时候人们就会继续这一种讨好的行为。


所以简单来讲,操作制约除了让我们从中学习到管理自己之外,还有就是顺从以及以合适的行为去讨好一些我们重视的人。


大家都知道香港社会奉行精英主义,父母教育小朋友,很多都想让他们尽快学习社会规范,赢在起跑线。但与此同时,所面对的矛盾,就是令小朋友感到纯正的爱充斥着很多不同的条件。


原生家庭的教育、内心深处同父母爱与恨的角力、父母身上感知的自我形象,都建构了我们自我的概念。小朋友对父母的爱原本是无条件的,出生之后我们倚赖照顾者,他们照顾我们一齐起居饮食,教导我们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当我们做对了的时候,就会得到赞美,做错了的时候就会受到惩罚。


为了取悦唯一能够满足我们生存基础需求的父母,婴儿时期的我们会尽力去讨他们的赞美。婴儿时期的微笑;幼儿时期努力学习说话、走路、食饭、不在四周乱跑;后来学习在学校遵守规矩、回到家专心做功课,以上这些都是学习和我们成长的部分,渐渐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换取赞美甚至奖赏的,同时都有机会得到责骂或者惩罚。


依附理论


另外一个可以解释我们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认同成瘾问题的理论就是依附理论,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对于幼儿以及他们长大后的安全感健全起着奠基式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依附理论,英文是Attachment Theory。


这个理论指出依附关系存在于婴儿同照顾者之间,在婴儿时期我们期待理想的父母对自己的要求是有响应、敏感和支持的,如果照顾者满足这些心灵上的需求,我们就可以建立健康和安全感,认为自己是被爱的,而其他人亦都是可信任的,我们就会放心探索外间的环境。相反当我们的生理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对外界就会充满不安全感,认为依附对象是不可靠的,担心自己不被爱和关怀,不可以这么容易相信其他人。


这个理论影响了很多后世的学者,1986年,Cindy Hazan同Philip Shave两位心理学学者将依附理论应用于成人关系上。这两位学者发现浪漫关系可以作为一个安全的基础,帮助我们去面对生活带来的惊喜、机遇和挑战。


安全依附型的成人同其他人亲近的时候很自在,可以放心倚赖其他人或者让其他人依赖,同时亦都可以好自然地表达自己。焦虑回避型的成人同伴侣太亲近时往往会感觉到不安,不容易相信其他人或者依赖其他人。举例来讲就是当你的伴侣表达强烈的爱意的时候,反而你就会觉得好紧张、好担心。第三种焦虑对抗型的成人就好渴望亲密,但是又好担心伴侣不爱自己,所以很多时候会口不对心,如果发生矛盾的时候会发好大的脾气,不过同时亦都好渴望对方可以主动来哄自己。


其实,我们同父母的「心理脐带」一直都在。从父母身上我们慢慢学习到自我概念,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如果父母积极响应和支持,我们就会感觉到被爱;但是当父母让我们患得患失,满足不到我们安全感需要的时候,我们便会做一些引起关注和表扬的行为。认同成瘾问题的起源,很多时候一早就已经在心中,为了换取一些重视,很多人会毫无保留将自己可奉献的都全部奉献。


其实,心理学当中的操作制约和依附理论这两个理论就是在讲,当我们小的时候接收到的爱不是无条件的,我们就会有很多不安全感储存下来,当我们长大之后同其他人相处,这些不安全感就会不知不觉影响我们同他人的关系。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不足,甚至会觉得自己要做很多、付出很多,其他人才会喜欢和重视我们。


这一讲我们讲了童年时期,照顾者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自我认知和安全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以上这些心理学的解释同原因都有可能分析到你性格的形成。下一节我们会继续分析,讲一讲童年时期理想的自我与现实当中的自我究竟如何形成?这个概念与认同成瘾又有怎样的关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