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如果给你1000万,你愿意接受任何羞辱吗?

【方正】如果给你1000万,你愿意接受任何羞辱吗?

00:00
10:19

听世说新语,品人生智慧,欢迎收听由开浩御书房制作的《世说新语》新解,我是开浩。

 

咱们这节接着讲桓温。

 

上节说了桓温是个有魅力的真小人,相比于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来说,真小人少了一层欺骗,多了一层直爽,我们知道桓温就是为了家族利益而放弃个人名誉,宁愿遗臭万年也要完成自己的宿命(造反),那么再看这个人就明了了许多,他的很多行为就可以理解了。

 

生活里也是如此,你的圈子里如果有真小人,你可以将他挂在嘴边的志向,当成真实的想法,为达到这个目的,通常他们并不在意得罪一些人,因为他们对于道德的界定通常不如伪君子看的那么重,伪君子会常常刻意的渲染道德的作用,甚至强化道德的作用。通俗来说就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这么讲多少有点抽象,让我们进入世说新语,见识一下桓温不择手段的直爽。

桓大司马诣刘尹,卧不起。桓弯弹弹刘枕,丸迸碎床褥间。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桓甚有恨容。

说有一次,桓温拜访刘惔(就我们之前说的相爱相杀的主),结果刘惔耍大牌,不愿意见他,假装正在睡觉,于是桓温弯弹弹刘枕,就是用弹弓弹这刘惔的枕头,顽皮的很,弹丸就崩到了他的床褥间。

 

谁睡觉被人这么打扰都是很不爽的,于是刘惔很生气,坐起来就骂: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

 

啥意思呢?想理解这句话,多少要涉及一点桓温的背景,之前我们不是说过嘛,桓温是屡战屡胜的主,一生几乎无败绩,但是有一场战斗着实打的丢人,连败三场,具体这场战斗的细节不多说,但有个细节要注意,这三场战斗是当时世人普遍都不看好的,开战前就认为他会输的,而桓温却死气白咧的非要打,结果三场一场比一场输得惨,桓温因此被钉上了耻辱柱。

 

最终,因为这三场战斗的失败,桓温造反大业着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在有生之年没有实现自己的野心,因此对这事儿桓温耿耿于怀。

 

而桓温的好基友刘惔当然也知道这个败绩,于是说,您为了叫醒我,就用这样小孩子用的办法?难道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如此死气白咧嘛?言外之意就是,您难道忘了上次死气白咧的结果并不好吗?

 

这要是埋汰一个正人君子,这位正人君子肯定是面有愧色,反省自己,但桓温并没有面露愧色,还摆出一副很是不爽的表情,被人揭短了,他决定恼羞成怒,于是“甚有恨容”,就是满脸恼羞成怒的样子。

 

这要提一嘴,我们传统的教育讲究喜怒不形于色,凡是认为这人是君子,应该面无表情波澜不惊,把情绪挂在脸上,肯定不能算君子类型,桓温这样一句话就能惹恼的直率,肯定不能算君子。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桓温为了叫醒别人,可以直接用下三滥的手段,别人揭短,他马上翻脸,可见其性格并不掩藏,虽然手段卑劣一些,但不免能看出这人性格的直爽。

王、刘与桓公共至覆舟山看。酒酣后,刘牵脚加桓公颈。桓公甚不堪,举手拨去。既还,王长史语刘曰:“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 

从这件事儿后,这二人就结了梁子,后来,刘惔和桓温一同去覆舟山玩耍,酒过三巡后,刘惔就借着酒劲伺机捉弄一下桓温,把脚搭在桓温的肩膀上(原文:刘牵脚加桓公颈),被人这样对待,桓温当然一脸嫌弃,于是举手拨去(就直接用手把对方脚扒拉下去),耿直的桓温,直接用动作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桓温这个动作其实放在现代很好理解,本来对方不尊重自己在先嘛,搞什么嘛,但是我们的教养却说:你不爽也要委婉的告知对方,最好用典故啊成语啊之类的咬文嚼字的话,旁敲侧击的告诉对方自己的不满,这才能显示出你的君子之道呀,所以当时同行的人对刘惔 说: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就是他怎么可以给人家甩脸子呢?

 

但桓温可不管什么教养问题,你让我不爽,我自然给你不爽,睚眦必报的性格不似当时的主流,我行我素实在让人佩服。

 

桓温的这个态度有点像法学界的网红——罗翔老师讲的那个粪坑案,受害妇女把意图强奸她的人推入粪坑,对方想往上爬,到底踹他几脚合适?是踹一脚就逃跑,还是直接踹到对方爬不上来?这时候的分寸一点意义都没有。换成是你,你踹不踹?对方都意图加害于你了,你还在想会不会防卫过当,显然是愚蠢的,不但要踹,还要拿石头砸,但是要小心别把粪溅在自己身上,这才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想法。

 

对方已经做出羞辱你的动作了,而你却还彬彬有礼的跟对方说什么叫礼数,这不叫涵养,这叫迟钝,甚至说这叫不自爱,当刘惔的脚搭在桓温肩膀的一瞬间,桓温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选择,到底是要做你们眼中的君子,还是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桓温当然选择了后者,一个所有普通人,都会选择的选项,这就是直爽的定义,在情理之中、礼教之外的选择。

 

这两个故事被放在了方正篇里,看似在说桓温喜怒形于色是不对的,是当时主流的反面教材,但是扪心自问,如果给你个名士的头衔,让你选择憋屈,你愿意嘛?很显然,桓温可不愿意做这样的选择。

桓公读高士传,至於陵仲子便掷去,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 

直爽和粗鲁从来不是一回事,直爽是情理之中的特立独行,能为了自己的信念不顾及世俗的指指点点,粗鲁则是不合时宜的莽撞,至于能不能维护自己的信念,则另当别论。

 

直爽的桓温,当然也被选入了豪爽篇里,豪爽记录了桓温看书的一个片段。

 

说每次桓温读到“於陵仲子”的时候,他都生气的摔书不看了,还要说一句:谁能作此溪刻自处!(谁能这么对待自己呢?)

 

於陵仲子是什么故事呢?为什么桓温会生气呢?他又提到的怎么可以如此对待自己,是怎么回事呢?想读懂这个故事,要简单的看一下背景知识。

 

先来说於陵仲子的故事,说有个人,叫仲子,他哥当官,但是这个官又不是个好官,于是他就偷偷跑出来,不吃他哥来路不正的粮食,因为他隐居在於陵,于是被当时的人叫做於陵仲子,后来有人听说了这个人的气节,于是跑来请他去做官,仲子听说了,带着自己的妻小跑到山里开荒种田,也不去当官,宁愿放弃荣华富贵,也要守住君子的气节。

 

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一本叫做《高士传》的书里,里面无不是这样宁愿放弃一切,也要归隐山林的隐士故事,于是,这本书被当时的隐士们,当成道德模板去学习。

 

相信你也感觉到了吧,以桓温的直爽,怎么能看得进去这样的故事,你觉得官场不好,你去改变他啊,你觉得你哥哥拿的俸禄不干净,你去抄查他啊,宁愿守着清贫,还拖累妻小,却不愿意奋力改变,还美其名曰“君子之道”,这样桓温很不爽,于是弃书不读,被人当成豪爽的典范。

 

这样的现象现实里也经常见,世界上总有两类人,一类人为了做一点什么,不惜弄脏自己的双手,甚至惹得一身不是,但是要努力做事情,这样在 泥泞中滚来滚去的人,通常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所不齿的,你可以说他们是有用的小人物,而通常那些评价别人是非的人,看似在论述对错,实际上对整个群体来说,除了让人产生剧烈的情绪反应外,是完全没有用的,你可以说他们是无用的大君子。现在你来想想,如果你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儿,你愿意拉下脸来做个有用的小人物,哪怕做一点事情来改变现状呢?还是插个腰,跟别人论对错,评头论足的当一个无用的大君子呢?

 

好了,今儿先聊这么多,咱们下期接着说桓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渝妹子呀

    开浩大哥,我又来听第2遍了。

  • 立中宵_lv

    很喜欢听开浩的节目

  • 桂原

    原以为是随便听听,结果上瘾了

  • 但丁是吴妈大爷

    过分谦让就是懦弱

  • 立中宵_lv

    桓温跟曹操有点像呢,为了做事情不惜弄脏自己的手

  • 高月笙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