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心学课】关于种子,儒家怎么说?

1.6【心学课】关于种子,儒家怎么说?

00:00
17:02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第一单元的第六堂心学课,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种子,儒家怎么说?”王阳明被认为是儒学大家,他的心学当然和儒家思想关系紧密。所以,在讲了王阳明心学的四个种子法则之后,有必要了解一下儒家思想里关于种子法则的说法,有助于我们对于种子法则的理解。


什么是儒家?胡适先生认为儒者是殷代灭亡后,一些人幸存下来的人继续在周朝,成为丧礼的执行者。所以,说文解字了里,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因为这些人已经亡国,属于弱者。徐中舒先生根据甲骨文的儒字,认为儒是沐浴的意思,祭祀之前司礼者必须斋戒沐浴,所以,儒就是司礼的人。大约可以肯定,早期的儒,和祭祀有关,相当于巫师这么一种角色。


现在我们讲的儒家,创始人是孔子,是由孔子开创的一种思想体系,也有人西方人把儒家看作是中国人的宗教,叫儒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他生活的年代是东周,也就是春秋时代。但是周王朝很衰败,只是维持名义上的统治。社会混乱,风气败坏。贵族出身的孔子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想要恢复周朝的文化,以及政治秩序。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先以教师的形象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他应该是第一个收费的老师,奠定了教师这种职业,某种意义上,是“知识付费”的先驱。孔子一生,都是靠讲学维持自己的生活。孔子之前,社会上的职业是农、工、商、仕,孔子之后,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叫做“士”的阶层,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有一定的独立性,要么讲学,要么做官。可以说,孔子是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


钱穆先生对孔子有这样一段评价:“孔子的教训,在中国人听来,似乎是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了。但就世界人类文化历史来看,孔子所开启人心的,确实在是一个新趋向。他开启心走向心,教人心安放在人心里。他教各个的心,走向别人的心里找安顿,找归宿。父的心,走向儿子的心里成为慈,子的的心,走向父的心里成为孝。朋友的心,走向朋友的心里成为忠和恕。心走向心,便是孔子所畏仁。心走向神,走向物,总感到羁旅他乡。心走向心,才始感到是它自己的同类,是它自己的相知,因此是它自己的乐土。而且心走向心,又使心始终在它腔子里,始终不离开它的寄寓之所身。父的心走向子的心,他将不仅关切自己的身,并会关切到子的身。子的心走向父的心,他将不仅关切自己的身,并且会关切到父亲的肉身。如是则是身心还是和合,还是想亲近,想照顾。并不要摈弃身生活来祈求心生活的自由和独立,心生活只在身生活中觅得它的自由与独立。这是孔子教训的独特处,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处。” 


钱穆先生把孔子学说的核心“仁”,解释为从心走向心。是一个很准确也很有诗意的解释。仁字一个人字旁,边上有一个二,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仁。孔子的人生哲学,基本问题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孔子是把人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来考虑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人?所以,孔子的着眼点是人性,注重的是人在人与人的关系里如何恪守自己的本分,担当自己的责任。他的学说,讲的都是怎么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用他的说法,最高级的是成为圣人,尧舜禹,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文武双全,还是天子,不太容易做到。最基本的应该成为君子。怎么样才是君子呢?孔子有一句有名的话:君子讲的是义,小人讲的是利。在孔子看来,到最后,都是拼人品。所以,人的一生,应该磨砺自己的品行,成就一种美好的人格。


孔子的学说,二千多年来,成为中国人最主流的价值观,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但二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在变化之中、发展之中。孔子之后,孟子的影响很大,孟子把孔子的思想发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孟子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说人的本性是善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子掉在了井里面,只要你是一个人,就会去救他,救他不是为了荣誉吗,也不是为了要讨好他的父母,而是人都有恻隐之心。然后,孟子进一步推论,没有恻隐之心的,就不是人,没有羞耻之心的,也不是人,没有辞让之心的,也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也不是是人。归纳起来,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羞耻之心,是义之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孟子把仁、义、礼、智看作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质,而这些特质的种子,隐藏在日常的行为里面。


孟子之后,有荀子,荀子也信奉孔子的儒学,但和孟子的出发点相反,认为人性是恶的,因为是恶的,所以需要教化。到了西汉,把阴阳五行的理念纳入儒学,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魏晋南北朝时代,儒学受到道家的影响,那时候的儒家,像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都有老庄的影子。唐朝时候,儒家的代表人物是韩愈。宋代出现了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高峰。集大成者是朱熹。明代出现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学的再一次发展。宋代的理学到王阳明的心学,都不是纯粹的儒家,多少糅合了佛家和道家的元素,是儒释道三者的一种合流。清朝的儒学大家有黄宗羲、顾炎武等。到了五四时代,有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儒家看作是造成中国落后的文化原因。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今天,有新儒学运动,试图在当代社会复兴儒家的思想。


儒家虽然不断发展变化,但基本的内核没有什么变化,注重实际的人生,注重个人的道德,注重个人的社会责任,指望以个人的道德自觉解决一切的社会问题,所以叫“以德治国”。


如何做人?是儒家最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做人呢?《大学》这部经典里有一段描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时候那些希望把光明的德性弘扬于天下的人,一定会设法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但要治理论好自己的国家,一定会先从自己的家庭着眼,设法让自己的家庭和睦、齐心协力。但要让自己的家庭和睦,一定会先从自己做起,用心修正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但想要修正好自己的品德,一定会先从正心做起,使自心思端正。而要端正心思,一定会先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心意诚实,一定会先使自己认识明确。希望获得明确的认识,一定会认真地穷究物理。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观察、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这一段把儒家如何做人的方法讲明白了。从这一段我们也可以知道,儒家始终把个人放在人与人的关系里去考虑,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把自己的德性扩充到家庭、扩充到国家、扩充到天下。所以,一个人的种子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发挥自己的本性,让自己充分成为一个人。这是儒家的一个大概。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关于种子,道家怎么说?”愿我们每一个都能在自己生活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成就别人的过程里成就自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持节云中_wj

    听了几年的国学课,听了几个人讲阳明心学,目前我感觉这个课总体最好!

  • MonkeyRabbit_om

    尤其珍贵的课程,谢谢老师!

  • 零做起点zhou52wen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美熊熊_o0

    费老师,很期待你讲老庄

  • 听友247591427

    孔子他妈不是人白生他了,孝顺还只对父亲,真好孝

  • 仰望星空2049

    最喜欢费勇老师的声音

  • 1896351vfti

    种zi,字zi不是zhi,真是费劲

  • 勤奋者健强

    学过阳明心学,感觉心学是儒释道融合发展而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听友308439827

    好多错别字

  • 7897坤

    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