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第一单元的第8堂心学课,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种子,佛家怎么说?”王阳明和佛家的关系,不如他和道家的关系那么深刻,但是佛家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日本有一个学者做了一个统计,从王阳明文集里可以查证王阳明曾经访问过四十多座佛教寺庙,总共去过五十多次。在王阳明写的五百五十首诗歌里,有八十多首和佛教有关。而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禅宗思想对于王阳明有很大的影响,这在《传习录》可以得到印证,传习录里王阳明在教导学生的时候,运用了禅宗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我们在研习王阳明心学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一下佛家。
佛家是产生于印度的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宗教,他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原来是一位王子,因为感受到人的生老病死,所以,离开王宫去寻找最终的解决方法。在寻找的过程里,他自己建立了一套方法,叫做四谛。第一是苦的真理,意思是这个世间的一切引发的一定的是痛苦,不值得执着、留恋。第二是集的真理,意思是世间的苦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缘起缘灭,所以,要找到因果的法则。第三是灭的真理,意思是痛苦是可以断灭的。第三是道的真理,意思是断灭了痛苦之后,人是可以成佛的,就是彻底超越了人的命运,回到了本来的样子。释迦牟尼的学说很快在印度流行,成为一种宗教。
大约东汉时期,流传到中国,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佛学在中国非常兴盛,一方面是印度的信徒来到中国弘法,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信徒到印度求法。
中国人总体上把佛教依附于道教,和神仙方术混在一起,佛也被中国人当作神仙来崇拜。渐渐也用老庄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去附会、解释佛经,更多的是老庄的思想。所以,佛学从进入中国开始,就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中国本土的思想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的理念,和佛学是有冲突的,中国人最早对于佛教的抵触,包括后来的王阳明,对于佛教的批评,也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如何调和佛学和中国本土思想,尤其是和儒家的矛盾,是早期佛学提倡者的重要课题。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牟子的广东人,写了一本《理惑论》,站在佛学的立场上,引证老子、孔子等人的学说,来为佛学辩护,试图证明儒佛道是一致的,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儒释道一致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的实际看,中国虽然也有排斥佛教的事件,但总的来说,从一开始就被广泛接受,尤其是上层精英,是最早的接受者。这可能和佛教弥补了中国本土思想里的一个不足有关,什么不足呢?就是我们中国本土缺乏形而上的思辨传统,也缺乏超验的宗教传统。
第一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玄学的流行,用道家的概念去解释佛学里的无,反过来,也有用佛家的概念去附会道家的理论。是道家和佛家的相互对话、融合。有一个故事叫虎溪三笑,讲陶渊明和慧远大师,还有一个道家的人,一起在虎溪相谈甚欢,忘了时间,儒家、佛家、道家的三个代表人物一起和谐共处。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风气。另外像佛教徒皇帝梁武帝,也主张三教会通。当时一些学者把佛教里的慈悲解释为最大的孝顺,是用儒家的思想去解读佛法。所以,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儒释道合流的趋势。
第二个阶段是隋唐。就佛教而言,这时期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流派,最有代表性的是禅宗。儒释道会通的理念,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见。公元624年,高祖李渊请来儒士徐匡讲《孝经》,沙门惠乘讲《般若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可以想像一下这个场面,非常中国的一个场面。唐朝的文人像李白、杜甫、王维、柳宗元等,都在儒释道之间,互不排斥。总的来说,唐朝是以儒家作为正统,但以佛、道作为补充。唐朝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六祖慧能的禅宗兴起,被认为是佛教的中国化。慧能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解读了一些佛经,以及一些佛教概念,完全淡化了佛教里的偶像崇拜,把佛教变成了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艺术。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明 。儒释道完全进入融合时期,但以儒学为主导的面目出现。用儒家的伦理治世,用道家的方法养生,用佛家的智慧修心,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共识。宋代的儒家喜欢研究佛和道,造成了儒学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理学和心学。都蕴含着儒释道的精华。比如,理学大师朱熹,就深受禅宗的影响。明代王阳明的心学,被认为是披着儒家外衣的禅宗。所以,胡适先生和钱穆先生都说过,没有禅宗,就不可能有宋明理学和心学。
这是佛学在中国的一个大概,也是儒释道三种思想合流的一个大概。佛教本身和儒家、道家一样,也有很多流派,但是,佛学的核心,是佛这个字,觉悟的意思。佛学强调的是人的觉悟,所谓佛,就是彻底的觉悟。但如何觉悟呢?佛学用了四谛、十二因缘、五蕴、业力、轮回、把八正道等概念和方法,进行修行,最终达到涅槃。
2
佛学把人放在宇宙法则,或者说因果法则里来考量,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法。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句简单的话,几乎把佛教的精髓都表达出来了。因果法则在哪里呢?在五蕴的运行里面,我们要时刻保持觉知,观照五蕴是在如何运行,这样人就可以不被外在的污染带走,而安住在清净的本源里。
很明显,道家和佛家有共通的地方,就是都对这个世间不以为然,都设定了这个世间是一种假象,我们必须超越它。区别是佛教对于整个世界都是否定的,因而向往一个来生,而道家更偏于否定社会制度,因而向往一个自然的生活状态。道,是自然,而佛,是一种精神状态。至于儒家的儒,是一种社会角色。三者从社会、自然、宇宙三个层面,挖掘了做人的根源,有很强的互补性。儒家让我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让我们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让我们关注人和宇宙法则的和谐,佛教也弥补了中国本土缺乏宗教经验的空白,使得中国人也有了完整的对于死后世界,以及对于宇宙、生命意义的形而上探索,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因果报应信念,对于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那么,今天就讲到了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来到了这个世间,你要担当什么角色?”愿我们在生活里每时每刻都在源头上,每一个当下都充满生命的喜悦。
去年买了费老师的佛学修心课后就对费老师的东西爱不释手。现在又在追心学。觉得费老师应该对陶渊明和苏轼理解最深的人,真希望费老师在喜马拉雅上开有关这两人的课。到时候就是花钱我也买
听友320767893 回复 @liuqian1318: 陶渊明托体同山阿,还是执着呀。。可是n年后山也烂了,拖了个什么?
感恩费老师辛苦讲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昨天和一位老师讨论佛学里提到的因果轮回,老师说因果就是交换,比如一个大师给一位大娘讲法,说大娘得用东西交换,大娘说,我没有什么东西交换,只有被苍蝇叮过的稀饭,大师喝了一口被苍蝇叮过的稀饭,说可以讲法了。老师说,这就是交换。而我却不认为因果是交换,是一种发自人本性的自然生长。请给老师指点
怎么没有文字版本?阅读
感恩您,老师!🙏🙏🙏👍👍👍💐💐💐👏👏👏
讲得透彻
🌹🌹🌹
听第二遍了
儒释道的讲解信手拈来,讲得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