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1|孔子的人生态度(下)|王云翔

《论语》11|孔子的人生态度(下)|王云翔

00:00
14:2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豆神大语文老师王云翔。今天,我继续带你来读部编版教材必读书目《论语》。

这一讲是《论语》系列节目的最后一讲,感谢你这一段时间来的陪伴,希望你通过我的讲解、分享,能够有所收获。上一讲,我们聊了孔子辞掉大司寇的官职,开始周游列国。今天这一讲,我继续为你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在55岁那年,辞官之后就带领着弟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的经历。我们知道,孔子年轻的时候就是鲁国的名人,所以,他周游列国的时候已经天下知名了。

关于孔子的名气,发生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天,一个“仪封人”想要拜访孔子,“仪”是地名,在卫国和陈国交界的地方,“封人”是管理边防的官职。这位仪封人说,“所有来到这里的有学识的君子,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于是请人引见了孔子。

他和孔子见过之后,从屋里走出来的时候满心欢喜,对孔子的弟子说,你们何必要担心没有官位、不能实现理想抱负呢?这位仪封人提到了一句“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天下黑暗无道已经很久了,这是上天要让你们的老师去给天下带来道理啊!“木铎”是一种手持着摇晃的铃铛,铃铛是铜做的,手柄和铃铛里面的舌头是木头做的。周代天子要宣传政策和教育的时候,使者就走到乡间、摇响木铎,大家听到了木铎的声音,就聚集过来聆听政治与教化。这其实是在说,仪封人说上天让孔子作为木铎,周游列国,在天下传播思想和道德。

我回看这一段的时候不禁感慨。如果孔子在当时得志了,可以在鲁国实现他的理想,或许他可以像管仲那样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但他的人生价值全都体现在当时了,能够为中华文化留下来的更长远的东西还有多少呢?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很多,有些人的贡献是造福当时的人,比如管仲、诸葛亮、张居正;有些人的贡献则会影响后世、从文化的角度做出贡献,比如孔孟老庄。我们不能说哪一种贡献更高明,但是孔子在文化上的贡献太大了,孔子仕途上的不幸,反而是中华文明的幸运。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只知道孔子做了什么。还记得我们在第一讲说到孔子时,是怎么评价孔子的吗?不是大成至圣文宣王,而是万世师表。孔子开创并发扬了平民教育,他的弟子当中有贵族,比如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有出身低贱的,比如冉伯牛;有非常富有的,比如子贡、公西华;有非常贫困的,比如颜回、原宪;有勇猛的武士,比如子路;有多才多艺善于理财的,比如冉有。

孔子强调学习和教育,因为只有学习和教育,可以给最底层的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孔子也真正践行了“有教无类”,在教育面前不分贫富贵贱、人人平等。这就是仪封人所说的,孔子就像木铎一样,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学习,并且用他的忠恕之道,深刻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2500多年。

有些人因为拥有着权力和财富而得到很多风光,但是当他们失去权势之后,那些平时在身边拍马屁的人马上就会作鸟兽散。而孔子,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弟子依然追随着他,因为这是人格和思想的感召,这是真正的心悦诚服。

你知道吗?孔子和弟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遇到了很多隐士。

据说,孔子到了楚国遇到了一位狂人,书中写作“楚狂接舆”,“接”是靠近,“舆”是马车,所以“楚狂接舆”是说,楚国的狂人跑到了孔子的马车旁边。注意,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接舆”并不是人名,这里我们就用它,代指这位楚国狂人。

这个故事是说,接舆一边跟着孔子的马车跑一边唱着歌,他唱的是:“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凤指的是凤凰的意思,这里的凤凰是传说中的圣兽,象征着祥瑞。接舆用凤凰比喻孔子,也是说明孔子的“圣人”地位。那这首歌是什么意思呢?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接舆跑到孔子马车边上,告诉孔子,你是凤凰,只能在盛世有道的时候出现,现在是礼坏乐崩的无道乱世,你还出来奔走呼号,想要改变世道。你快归隐去吧,未来还能够争取。孔子听了,下车想要去和接舆说话,但是接舆已经跑得很远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次,孔子和子路遇到了两位隐者,叫做长沮[jǔ]、桀溺[jié nì]。子路去问路,长沮、桀溺不回答,反而对子路说:“现在天下到处都是坏人,谁能改变呢?你与其去避开坏人,何不与我们一起,去避开整个社会呢?”子路把这话转告给孔子,孔子听了有些惆怅地说,“我们是不可能和鸟兽一起生活的,如果不和人打交道,那我们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的话,我又何必出来,去努力改革呢?”

你看,这两个故事不仅说明了当时是一个乱世,各诸侯国执政者无能昏庸,更说明了,孔子和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面对乱世的选择有着明显不同。这就是之前提到过出世入世的态度以及选择不同,他们都认同当时是一个乱世,但是,接舆、长沮、桀溺,看到世道乱,不想和肮脏的现实合作,就隐居起来,他们这种人就是隐士。

我们知道,孔子并不会选择隐居,他一直在尽自己的全力去改变乱局,这种态度,就是著名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人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不太傻了?既然知道做不到,为什么还要去做呢?其实并不是说孔子非要撞个头破血流。现在看来,他的这种态度,是一种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关怀,也就是爱。这就好像一个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并不会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挣钱不多,而少爱他一些,仁者爱人,这种爱是没有边界的。

你可能会说,孔子和那些隐士志向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对隐士的评价一定是比较低的。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反倒孔子对隐士的评价是比较高的,称他们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也是“忠恕之道”的恕道,对不同的人生选择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孔子说过,“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真正的仁者一定是有勇气的。那什么是真正的仁人志士呢?真正的仁人志士,是在面对黑暗时,选择的是迎上去、努力改变它,这些人就是英雄。

我们知道,儒家讲究“智仁勇”三达德,就是践行君子之道所需要的三种最重要的品质,上面说了“仁”和“勇”,那么“智”在哪呢?我认为,“智”就体现在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上。

说到天命,你一定记得之前讲过,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在我看来,“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态度,就是“知天命”。

中国人常常讲“天命”,那什么是“天命”呢?“天命”并不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冥冥之中已经安排好的命运。“天命”至少可以分为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我们无法预测、无法掌控的事情。比如,洪水、地震等我们无法预测的事情。《论语》里有一句话叫“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说的“天命”就是无法预测和掌控的东西。注意,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只有当你尽力去做了某件事,最后仍然不能改变的那才算是“命”。所以,我们说“尽人事,听天命”。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尽人事,听天命”。要关注自己该做的、能做的部分,不要关注自己无能为力的部分,至于结果如何,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了。

接下来说说,“天命”的第二层含义,它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能力和责任。我们说过,“仁”有爱的含义,也有自主、自由的含义;“仁”这种品质决定了,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努力去做该做的事。一方面,“爱”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能力,“爱其他人”就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责任;另一方面,“自主”“自由”的能力,是我们去爱别人、履行这种责任的前提。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天命就是要我们去承担起责任、关怀他人的。如果我们放弃了自己的责任,那就是放弃了天命,而孔子“知天命”,就是要承担起这份上天赋予的责任,发挥上天赋予的能力。这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原因,也就是成“仁”。

好了,这一讲我们分享了几个孔子周游列国时发生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于“仁”的选择,以及他对人生的态度。

到这里,《论语》系列节目就讲完了。我们虽然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剖析《论语》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但是,我们也能从讲过的这些话语和段落,感受到孔子关于“学”“礼”“仁”的思想和其丰富的内涵。

另外,我们也能够从孔子的经历中,学到他的精神和态度。尤其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研究。

讲了这么多,也希望你找一本《论语》来读读,在留言板上说说你对这本书或者说对孔子的理解,我会与你及时交流。为了方便阅读,我推荐几本书,一本是杨伯峻先生著的《论语译注》,一本是钱穆先生著的《论语新解》;还有一本书是宋朝理学家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是一本可以陪伴我们一生的书,常读常新,相信随着自己的心智成长,你也会从中读出更丰富的内涵,给我们长久而正面的影响。

《论语》系列节目就到这里了。希望你读出感悟,学业取得进步!

我是大语文老师王云翔,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nimo2006

    孔子来救济苍生,于是孔子宣传自己的思想——共产主义。于是孔子在鲁国发动武装革命,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鲁国,继而各个国家建立苏维埃政府,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孔子发现苏联内部农民产量不高,于是在中原种满了玉米

    糖果小璐璐 回复 @nimo2006: 哈哈哈哈哈哈哈😂

  • zhx5250

    👍🏻👍🏻👍🏻👍🏻

  • 荷双凝

    孔子

  • Andyzeng09

    感谢老师的分享

  • Tataleo

  • 男分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