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20 如来 菩萨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2段)

《金刚经》020 如来 菩萨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2段)

00:00
20:45



关键词: 

1、“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于其城中:在舍卫大城中

次第乞:挨门挨户地乞食,不准隔门要(不能嫌贫爱富,不能先嫌富爱贫)—— 乞食的规矩

还至本处:不能一边乞食一边吃,托着钵回到自己位置上才能吃 —— 出家人的威仪

饭食讫:讫,结束


2、“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须菩提 Subhūti: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


3、“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菩萨 Bodhi sattva:觉 有情(自觉觉他);菩提萨埵

善 param:最好

护念:护持,摄受(对根性成熟的菩萨)

付嘱:嘱托(对根性尚未成熟的菩萨)

须菩提对佛陀的赞叹

护念,付嘱:佛种不断


4、“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 遍 正觉正等

佛 菩萨 阿罗汉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讲我们学习到,说“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我们学习到这里。继续往下看。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哦,佛陀“于其城中”,就是在舍卫大城当中,“次第乞”,重要的是“次第”,“次第”就是挨门挨户。


佛陀自己乞食,以及他给弟子乞食制定一个重要的规矩,就是“次第”,不准隔门要,也就是不准嫌贫爱富,当然,也不能嫌富爱贫,要平等心去乞食,乞到自己这一顿数量够了就不乞了。


但是,最多只能乞七户,这叫“次第乞”。“次第乞已”,就是乞完了,“还至本处”,佛陀托着乞来的食品回到自己的修行的位置上。注意,佛陀给弟子们制定的一个乞食的规矩,不能一边乞食一边吃,必须托着钵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才能吃,出家人要显威仪。好,“还至本处。饭食”,你看,才吃,“饭食讫”,“讫”就是结束,吃完了。“收衣钵”,把出门披的大衣跟乞食的钵收起来。“洗足已”,你看佛陀还洗洗脚,印度天热,出门都不穿鞋,所以,佛陀到舍卫城乞食走了一趟,一定脚上沾了很多的土,佛陀还洗洗脚。“洗足已,敷座而坐”,“敷座”就是把座位整理好,然后坐下了。


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的本子语言非常简练,就是这么短短的两行字,把佛陀这一次乞食描绘得非常的形象。大家可以注意到,《金刚般若经》是讲“般若”的甚深法门的经,是讲一部大法,可是,在《金刚经》当中,佛陀示现的是一个极为平常平常人的普通生活,也许暗示着我们,其实佛陀甚深的法就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之中。


好的,讲到这里《金刚经》的第一段圆满了。这一段可以理解为是《金刚经》的序言,向我们介绍了金刚般若法会的出席的人物,一个基本的情景。下边是金刚经的主体内容开始了。看下一段。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里边出现了一个人物,须菩提。注意,须菩提是一个人名,梵文是 Subhūti,所以,“须菩提”可以理解为“Subhūti”这个名字的音译。须菩提是佛陀十个最重要的弟子之一,被称为“解空第一”,解,就是“理解”的“解”;空,就是“性空”的“空”,解空第一。


大家想一想,《金刚经》是由“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要站起来发问,给老师提问题,其实,这就预示着“金刚般若法门”,它的重点就是讲“空”的。佛经大凡都是这样的格式,就是有一天,老师和哪些弟子在一起,一定是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向老师发问,然后老师回答,弟子再发问,老师再回答。


当然,中间还穿插着老师反问学生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了,老师再作评价,佛经都这样的老师跟学生之间的对话体。那有没有学生没有问,老师自己就说呢?也有。这个在佛经里叫做“不问自说体”,但这样的佛经占得比例极低。


绝大多数佛经,都是有一个当即弟子站起来发问,而《金刚经》当即发问的弟子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说长老须菩提,那么称须菩提为“长老”,那么佛的弟子当中称为“长老”,当然岁数大可以称为“长老”。但是称为“长老”的也不一定岁数一定大,而是非常的德高望重,非常的受人尊重,就可以称为“长老”。


须菩提“在大众中”,就是在今天听法的弟子当中,“即从座起”,那么他站起来了,“偏袒右肩”,僧装是袒露着右肩的,“右膝着地”,单腿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印度人对一个人很尊重,他们是要合掌的,合起掌来恭恭敬敬地向佛提问题。


大家看下一段,须菩提站起来提问了,他在提问之前,首先赞叹老师,“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首先,他说老师“希有”,这是赞叹老师,紧接着,说“如来善护念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如来”,这是鸠摩罗什《金刚经》译本里边出现的第三个对佛、对释迦的称呼。首先,称释迦牟尼为“佛”,前面称为“世尊”,这又出现了第三个词叫“如来”,“如来”是对佛的另外一种称呼。


“如来”跟“佛”这两个词是替换关系。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如来”,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如来”,“阿弥陀佛”。哦,“如来”是对佛的另外的一种称呼。那为什么称佛为“如来”?这个法义很深,今天我们先不讨论,留待后边的课程当中我们找到适当的机会再讨论。


所以,“如来”跟“佛”这两个词是替换关系。可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在民间,说有个佛叫“如来佛”,其实这种称呼是很不规范的,“如来”跟“佛”这个词是不好叠用的,佛教里也没有一个佛叫“如来佛”。哦,“如来”是对佛的另外一种称呼。当然在这里,这个“如来”我们可以说指的是释迦牟尼。当然在《金刚经》的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如来”可以指十方三世一切的佛。


好,后面还有一个词,叫“菩萨”。菩萨,我也要解释一下。菩萨,梵文是 Bodhi sattva,Bodhi sattva,它是两个词组成的,Bodhi和 sattva。Bodhi,就是“觉”,“觉悟”的“觉”;sattva 就是“有情”,就是众生,Bodhi sattva 合起来我们就译作“觉有情”。


那什么是“觉有情”呢?里边有两重含义:

第一,所谓“觉有情”就是不断地、努力地寻求自我觉悟的有情。感到生死轮回的苦,感到自己无明所障,我要打破无明,要解脱,努力寻求自我觉悟的“有情”,这是第一重含义;


第二重含义,当他的“觉”不断觉以后,他发现,佛陀说这世界是“缘生”的,这个世界是“无我”的,最后,他发现哪里有一个孤零零的、自我的“觉”?“我”的“觉”就是众生的“觉”,离开了众生的“觉”,没有一个“我”的“觉”,实现“我”的“觉”就是要实现众生的 “觉”,离开了实现众生的 “觉”,没有一个孤零零的“我”的“觉”。


因此,这些不断地努力寻求自我觉悟的众生,他发现自我觉悟只有通过觉悟其他的众生而实现,所以,“觉有情”的第二重含义就是“觉他”。你看字典上解释什么叫“觉有情”,就是“自觉”、“觉他”的“有情”。总而言之,就是一个不断地、努力地正在修行历程当中的“有情”。


Bodhi sattva,这个词我们音译成“菩提萨埵”,喜欢念《心经》的朋友都知道,《心经》里有这个词,“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菩提萨埵”就是Bodhi sattva 这个词的音译。据说,我们中国人尚简,喜欢简单,我们总觉得“菩提萨埵”四个字念起来太绕嘴,因此,我们自作主张的,把“菩提”的“提”字删了,把“萨埵”的“埵”字删了,简称“菩萨”。


好,讲到这里,大家可以理解,“如来”是已经彻底觉悟圆满的,而“菩萨”还是在寻求觉悟的历程当中、修行的历程当中的“有情”。好,那什么叫“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呢?善,字面上理解就是好,但实际上它对应梵文是 param,因此,这个“好”不是一般的好,是最好,是最好的护念,最好的付嘱,所以在这里的“善”是最好的意思。


那什么叫“护念诸菩萨,付嘱诸菩萨”呢?“护念”就是护持,玄奘译作“摄受”,那么“付嘱”就是嘱托。依照印度的古德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所谓“护念诸菩萨”,佛陀“护念的菩萨”,是指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根性已经成熟的菩萨,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对这些根性已经成熟的菩萨,是有着最好的护持,最好的摄受的。


那么善于“付嘱诸菩萨”,这里的“菩萨”是指佛陀说法的时候,他们的根性还没有成熟,佛陀对这些个当他老人家说法的时候,根性还没有成熟的菩萨,那么,他老人家涅槃以后,对这些菩萨有着最好的嘱托、最好的付嘱。


所以,这两句话就是,佛陀、如来对根性已经成熟的菩萨,在说法的时候,给予最好的摄受、护念。对于根性尚未成熟的菩萨,佛陀涅槃以后给他们以最好的嘱托。


那么,这一段话有哪些要点呢?


第一个要点,就是这段话是须菩提对老师、对如来的赞叹。


第二,他赞叹老师善于“摄受”,善于“咐嘱菩萨”,也就是佛陀对菩萨是有着承担着巨大的教育的责任,那么,印度古德管这个叫“佛种不断”。佛陀的教法之所以能够传承不断,都是在佛陀的威神之力的加被之下,是在佛陀的“护念”跟“付嘱”之下,所以,印度古德把这一段理解为“佛种不断”。


第三个要点,既然须菩提赞叹,说如来善于护念菩萨,善于付嘱菩萨,那么好的,今天我就代表这些菩萨们向老师提一个问题,继续往下看,须菩提给老师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须菩提说,“世尊呢!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善男子、善女人”,从字面上看,就是好男人,好女人,其实“善男子、善女子”在佛典当中啊,它多指那种出身高贵的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叫“善男子、善女人”。那么在这里可以引伸就是对佛陀的教法具有善根的男子、女人。当这样的男人、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呢?


这里边出现一个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实,这个是一个梵文词的音译,是 Anuttara samyak sambodhi。这个词有点长,主词就是 bodhi,“觉”,前面不过是 bodhi 的三个定语,第一,sambodhi,这个“觉”不是一般的觉,是“正觉”,sambodhi,佛教翻成“正觉”,那么获得“正觉”的是什么人?阿罗汉就可以,修小乘佛教的阿罗汉就可以 sambodhi,但是从大乘佛法上讲不够,要samyak sambodhi。


samyak 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普遍的”,所以这个“觉”还得是普遍的觉,也就是不是我个人的“觉”,是一切众生的“觉”,是“遍一切处”的“觉”。这个词我们在佛教里有时翻译成“遍”,就是“普遍”的“遍”,或者有时翻译成“正等”,“正等”就是“等持”、“平等”、“遍一切处”。


那么 samyak sambodhi 的境界就是菩萨的境界。前面还有一个定语,Anuttara,Anuttara 这个词语的基本含义是“最优秀的”,佛教译成“无上”,这个“觉”是“无上的觉”。大家想一想,这个“觉”无上了,从大乘佛法来讲,是谁的觉?是佛的“觉”。


所以,Anuttara samyak sambodhi,音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意译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的“觉”,因此,在大乘佛法里边,说“我要成佛”,和 “我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两句话是划等号的。那么,须菩提给老师提的问题就是,如果有善男子、善女子发了一个要想成佛的心,那他“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京东淘宝当当

  • 490885893

    为啥不能播放上一集?

    于晓非_ 回复 @490885893: 可以播,可以反复播。

  • 于晓非_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 诺_航

    感恩🌹🌹🌹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诺_航:

  • 凌波一苇

    感恩于老师!祝福老师吉祥如意!

    于晓非_ 回复 @凌波一苇:

  • 润心_uw

    于老师讲课联系梵文原本,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于晓非_ 回复 @润心_uw:

  • 13122939isc

    你好 请问不问自说的体的佛经有哪些

    于晓非_ 回复 @13122939isc: 《阿弥陀经》就是不问自说。

  • 1770102vwhp

    我已经付费了,为啥系统出错了

    于晓非_ 回复 @1770102vwhp: 重新登陆 喜马拉雅

  • 哈利波特Jackson

    于老师讲的非常好,非常系统,帮我重新梳理了对佛教的理解,多谢老师!

  • 白玛若巴

    我的觉,就是众生的觉。 离开了实现众生的觉, 没有一个孤零零的“我”的“觉”。

    白玛若巴 回复 @白玛若巴: 重读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