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19 比丘与乞食(第1段 )

《金刚经》019 比丘与乞食(第1段 )

00:00
20:00


关键词:

1、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 Bhīkṣu,乞士,要饭的人

福田百丈禅师,百丈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常随众

俱:在一起
回小向大
义净法师译本:及大菩萨众

梵本:bodhisattvair mahāsattvaih

2、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世尊:Bhagavāt(भगवान) (音译:薄伽梵;原意:具足福德的人,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后来在佛教里专指释迦牟尼佛)

食时:中午十二点前,日中一食,过午不食

梵本:pūrvāhna‐kāla‐samaye 日初分 上午

着衣持钵:着大衣(法会、讲法、听法、布施、乞食)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次课我们讲到了《金刚经》,说“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我们讲到“比丘”这个词。比丘是梵文 Bhīkṣu 这词的音译,意译就是“乞士”,要饭的人。


其实,这里边“比丘”指的就是释迦牟尼的出家弟子,因为在印度,像佛陀以及佛陀的这些出家弟子,他们来到恒河边,来到树林子里出家修行了,那么他们从出家修行那一天开始就不再开火做饭了,他们靠乞食为生,所以他们得到一个名字,“乞士(Bhīkṣu)”,比丘。他们每天要到城市、村庄沿街乞食。


那有个问题:天天来乞食,印度人给吗?你一天乞,我给,两天乞,给,天天都来乞食,那印度人给吗?给的。印度人不仅给,而且争先恐后地给,而且要把这顿饭中的精华的部分给这些比丘。


为什么?这涉及到印度的一个文化传统,印度人认为,当你去供养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往昔的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续的过程当中所积攒的福德,那么等值你供养的物品的福德,在你供养的那一当口,这个福德会流淌到供养者的人(的)身上。所以在印度,一个人想去得到谁的福德就去供养谁。


而在印度人的心中,谁的福德最大、最好?出家修行人的福德最大、最好!因此在印度,老百姓都争相恐后地去供养这些修行者。那老百姓愿意供养修行者,而修行者每天来乞食,心中就没有什么歉疚?很坦荡吗?很坦荡,修行者坦坦荡荡地接受老百姓的供养。


为什么?因为修行者是众生的福田,福,是“幸福”的“福”,田,是“田地”的“田”。修行者是众生的福田,修行者他的修行不是为自己修行,是为众生修行,不能把修行的功德贪为己有,通过接受众生的供养,把福德施予众生。所以,修行者接受众生的供养是坦坦荡荡的。因此在印度百姓愿意供养修行者,而修行者又坦坦荡荡地接受众生的供养,那么在印度修行者就可以以乞食为生。


后来佛教传到中国,出现了很多障碍,这是其中的一个障碍。在中国、在我们汉族地区,(如果)出家修行人继续托钵乞食,效仿印度的修行者,那么在中国就有问题了:第一,中国人不给;第二,你再去乞食,有人就要批评了。


比如说儒家,有的学者就开始写文章批评佛教,是社会的寄生虫,佛教徒出家修行都是不劳而获。因此后来我们中国的佛教寺院自己开火做饭了,你看中国的寺庙里都有斋堂,以至于到了唐朝,有一位禅师叫百丈,他给中国的僧人在释迦牟尼所制订的戒律之外,又制定了一些新的规矩,叫“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当中有一条,就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要求比丘:一天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你就一天不要吃饭!这就形成了我们汉传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当然,这一点其实我们中国人是应该值得反醒的。你说僧人乞食是不劳而获,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承认不承认僧人在寺院里参禅、念佛、修行、讲法,你承认不承认僧人的这些活动是劳动?如果你不承认这是劳动,那他拿你一分钱都是不劳而获;


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不仅是劳动,而且是非常神圣的劳动,那么供养就是应该的!特别是如果是一个在家的佛教徒,供养僧众就应该是你的职责!所以我说,这一点我们中国佛教徒应该认真地反醒。


好的,“比丘”这个词讲完了,那么“比丘”这个词前面还有个定语,大比丘。那么当然这就是说,这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是佛陀的弟子当中比较重要的弟子。其实这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在佛教里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经常”的“常”,“跟随”的“随”,“众人”的“众”,常随众。


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他们总是跟随着老师,老师走到哪儿说法,他们跟到哪儿听法,用今天的话讲,是释迦牟尼老师最坚定的粉丝,所以称他们为“大比丘”。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倶,就是在一起,那就是今天佛陀说法的主要的听众,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但是有个问题,《金刚经》是部大乘佛法的经典,而佛陀讲大乘佛法经典的时候,有比丘僧是听众,当然这些比丘僧现声闻相,现比丘相,但往往都是回小相大,有些比丘证了阿罗汉,但不满足于自我的解脱,又发菩提心,听佛陀说大乘佛法,但是毕竟他们是比丘相。


大乘经典往往听众的主要对象应该是菩萨,可是从《金刚经》的这个鸠摩罗什的译本来看,似乎听众主要是比丘,好象没有菩萨,这件事非常重要。我们看《金刚经》的汉译本的义净的译本,义净法师的译本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及大菩萨众”,义净法师的译本有菩萨。


那么《金刚经》现在还保有梵文原本,那么对照梵文原本,其实现在的梵文原本里边是有菩萨的,bodhisattvair mahāsattvaih,就是大菩萨众,这个在梵文本里边是有的。因此,我们参照梵文原本,参照义净法师的译本,我们可以说,佛陀这一次讲《金刚般若经》,听众里不仅有千二百五十的比丘僧,同时有大菩萨。所以,《金刚般若经》是一部大乘经典,没有问题。


我们看下一句,“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尔时,就“这时”。世尊,注意,世尊,这是鸠摩罗什《金刚经》译本当中里出现的对释迦牟尼的第二个称呼,前面称他老人家为“佛”,这儿称为“世尊”。世尊,这个词的梵文是 Bhagavāt,Bhagavāt 这个词在印度并不专属于佛教,在佛陀降生以前,这个词就很流行。


这个词表示的是“具足福德的人”,那“福德”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很具有财富、很具有名望、很受人尊敬,所以,Bhagavāt 是表示“具足福德的人”。那么在印度的佛教之外的一些宗教派别里边,Bhagavāt 这个词也表示学生对老师的一种尊敬的称呼,Bhagavāt 这个词在我们佛教里边,有时音译成“薄伽梵”,有时就翻译成“世尊”。


佛陀诞生以后,佛陀说法,佛教就把“世尊”这个词引入到佛教的思想体系里来,所以在佛教里边,世尊指谁?就是指佛。具体地讲,就是指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值得我们世人所尊敬的一位老师,称他为“世尊”!


下一个词,“食时”,鸠摩罗什的译本的语言非常简练,食时,就是“到吃饭的时候了”。那么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佛陀——释迦牟尼每天吃饭,是定点吃饭呢,还是饿了就吃?哦,释迦牟尼吃饭,每天是定点吃饭的。


我们讲过,印度人相信这个生命是六道轮回,也就是相信生命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而承载着“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命形态又不只是我们人这一种,比如说有天道众生,还有畜生,还有饿鬼,还有地狱。


而印度人把这六道众生在这一天当中吃饭的时间上,他们做了个划分,他们认为早晨太阳刚刚出升的时候,那是天道众生吃饭的时候,中午是人吃饭的时候,过了午,太阳偏西了,也就是下午,是畜生吃饭的时候,等到太阳落山了、天黑了,那是饿鬼吃饭的时候,那地狱众生显然就不吃了,那个地方那么苦,没饭吃!而佛陀是示现在人中,因此示现在人中的佛陀就是午吃饭,中午吃饭。那么用现在的时间记量单位,大概就是每天中午十点半、十一点到十二点之间,过了中午十二点,太阳偏西了,就不属于人吃饭的时间。


所以,佛陀每天大概就是中午十二点以前这段时间吃饭,而且佛陀每天只是吃这一顿饭,叫“日中一食”。佛陀自己是“日中一食”,他也教导弟子们应该“日中一食”,叫“不非时食”,就是你不应该在不该你吃饭的时候吃饭。


那么后来,佛教传承的过程当中,很多佛教徒都努力“日中一食”,但是呢,有人觉得一天只吃一顿饭,又从事着很繁重的劳动,那么似乎身体受不了,有人说,那能不能吃两顿?可以,但是呢,这第二顿饭只能加在早晨,而不能加在午后。


可以晨起吃一顿,午时吃一顿,而过午不食。现在很多佛教徒,特别是很多出家的修行的师父还都坚持着过午不食。所以鸠摩罗什翻译的“食时”,就是“佛陀准备要去吃饭了“,那么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上午。其实对照《金刚经》的梵文原本,这个时间就是 pūrvāhna‐kāla‐samaye,指的就是上午,没有问题。


所以佛陀要准备吃饭了,因此“著衣持钵”,“着衣”就是穿上衣服,但是大家注意,这个地方指的“衣”在佛教里称为“大衣”,就是外面最大的那一件袈裟,这件衣服佛陀只有在说法的时候跟出门托钵乞食的时候才穿,那么后世的僧众也只有在参加很隆重的佛教活动的时候才穿,比如说拜佛的时候,比如说听法的时候,比如说参加布萨的时候,那么僧人都要把外边这件大衣穿上,就是每逢穿大衣就是佛教很隆重的活动。


大家可以看到,佛陀出门托钵乞食穿大衣,也就是在佛陀心中,乞食是一件相当隆重的事情,乞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乞食本身就是修行!好,佛陀“着衣持钵”,钵,就是僧人乞食的那个食具,就是碗,那么一般在印度,乞食的这个钵是有铁制的或者陶制的两种。


佛陀披上大衣,拿起乞食的食具,看,“入舍卫大城乞食”。大家看,舍卫是城,不是国。佛陀开始了他的一天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乞食。那么佛陀是怎么乞食的呢?乞食有什么规矩吗?下一次我们再接着讨论。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京东淘宝当当

    无极王 回复 @于晓非_: 于老师,淘宝,当当上没有搜到此书啊。是我操作有误?

  • 何清雯

    很喜欢老师的声音和讲解!

    于晓非_ 回复 @何清雯: 🙏

  • 于晓非_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 1128864392

    老师请问能确定现在的梵文原本是古印度梵文本吗?古汉语同现代汉语区别是蛮大的,更何况不重视传承的印度。

    于晓非_ 回复 @1128864392: 现存很多佛经的梵文本都是古老的梵文本,有的出自敦煌,有的出自西藏、尼泊尔,还有的是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出土文物。不要听信诸如现在的梵文佛经都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不是古梵文的谣传。

  • 柯余姐姐

    不是说佛法不可增减吗?梵文本既然有大菩萨众,鸠摩罗什大师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呀,求解🙏

    于晓非_ 回复 @柯余姐姐: 可能梵文本在传抄的过程中有疏漏。

  • 865432l

    师傅讲的真好,请问收费也是佛陀的教化之道吗?祝师傅功德无量

    于晓非_ 回复 @865432l: 佛陀每日乞食,接受众生的供养。

  • jjr自心所现

    顶礼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jjr自心所现: 🙏

  • 庄生晓梦A_a

    请问“回小相大”怎么理解?谢谢🙏

    于晓非_ 回复 @庄生晓梦A_a: 回小向大,从发小乘心转变到发大乘菩提心。

  • 听友78905760

    于老师讲得太好了!还会梵文,太厉害了!听了讲解,尽通经意,念经时更有意境了。

  • 单小花s

    老师备注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