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21 须菩提三问(第2-3段)

《金刚经》021 须菩提三问(第2-3段)

00:00
20:57


关键词:

1、三乘法:人天乘、小乘、大乘



2、【鸠摩罗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玄奘】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义净】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sthātavyaṃ 安住
pratipattavyaṃ 修行
cittaṃ pragrahītavyam 调伏心

云何应住?——果  云何修行?——过程  云何摄伏其心?——修佛的下手处  这三个问题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纲领


3、【鸠摩罗什】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玄奘】作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具寿善现曰:“善哉、善哉!


善现,如汝所说,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摩诃萨,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付嘱诸菩萨摩诃萨。是故,善现,汝应谛听,极善作意,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服其心。


【义净】佛告妙生:“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来以最胜利益,益诸菩萨;以最胜付嘱,嘱诸菩萨。妙生,汝应谛听,极善作意,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服其心。”


4、【鸠摩罗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第二段圆满)


5、【鸠摩罗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众生:六道众生


6、【鸠摩罗什】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玄奘】佛言:“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

【义净】佛告妙生:“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当生如是心。

摩诃:mahā大的;摩诃萨:大菩萨;

utpādayitavyam:应该产生



《金刚经》导读正文:

今天这一讲非常重要,请大家格外留意。须菩提在法会上向老师提问,说“世尊呢,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那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发大乘心,希求修佛陀的大乘法的心。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讨论过,佛陀的教法可以分为“三乘”。


一个人能够认同“三世说”生命观,但是生不起“出离心”,他并不觉得轮回苦,还想轮回,而佛陀给这些人说了“人天乘”的法。而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进而又有对轮回苦的认同,生起了“出离心”,但是他生不起“菩提心”,也就是他极度渴望着“自我”的解脱,那么佛陀给这样的众生讲了小乘的法。


那么一个人能够认同“三世说”的生命观,能够生起“出离心”,同时又渴望生起“菩提心”,修大乘法,成佛,这是佛陀讲的最重要的法——大乘法。一个发“阿耨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就是希求学习大乘法的人,这一点明确了。


那须菩提给老师提的问题就是,一个渴望修大乘法的人,他“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我今天表达的第一点。第二,我们看鸠摩罗什的译本,一个发大乘心的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是“怎样地安住?”、“怎样地降伏其心?”,是两个问题。但是,我们看玄奘的译本和义净的译本,它是三个问题。


玄奘的译本是“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义净的译本是“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大家意识到了吗?玄奘译本跟义净译本是三问,最后一问,“降伏其心”,玄奘译本跟义净译本译成“摄伏其心”,这个问题不大,同一个意思。第一个问题“应云何住”,义净译作“云何应住?”,意思也是一样的,问题不大。


只是玄奘译本和义净译本中间多了一问,“云何修行?”。那么《金刚经》的梵文原本还在,那么我们看看梵文原本是几问。


现存的《金刚经》的梵文原本确实是三问:第一问,sthātavyaṃ,安住?第二问,pratipattavyam,修行?第三问,cittaṃ pragrahītavyam,调伏心?所以,对照《金刚经》的梵文原本来看,显然,玄奘译本、义净译本跟现在的梵文原本是完全吻合的,鸠摩罗什译本跟现在的梵文原文相比缺了一问。


既然,梵文原本是三问,那么,我们今天读这一段经文的时候,我们要尊重玄奘跟义净译本,我觉得应该从三问来理解《金刚经》这段经文。


好,总结一下,须菩提给老师问了一个什么问题?须菩提说,如果一个人发了大乘心,想修佛陀的大乘法的话,他应该怎么安住?应该怎么修行?应该怎么降伏他的心?三个问题。


首先,我们讲什么叫“安住”?大家注意须菩提是问,一个希求修大乘法的人,应该怎样地“安住”?其实这句话就是在对比“人天乘”和“小乘佛法”来讲,“人天乘”的法因为它只认同“三世学说”的生命观,它相信自己是在六道当中轮回,但是他生不起“出离心”,他并不愿意摆脱轮回,他很希求轮回,因此,修行“人天乘”的众生,他安住于哪里?他修行的结果安住于哪里?修行的结果安住于“生死”。


修行小乘佛法的人,他不仅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相信自己在六道当中轮回,同时,他对轮回的“苦”极度认同,他渴望着、尽快地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自己进入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就叫“涅槃”,所以,修行小乘法的结果,是安住于“涅槃”。


那么大家可以理解了,在这里,须菩提问老师的问题是,那一个修行大乘法的人,他最终会安住于哪里呢?修“人天乘”最终安住于“生死”,修小乘最终安住于“涅槃”,那修大乘法安住于何处呢?这就是须菩提给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云何修行”?修“人天乘”的人,他不希求解脱,他渴望轮回,那么,佛陀给他说的法,让他修行的法是什么?是“五戒十善”,也就是很好的修“五戒十善”,就能确保在六道当中轮回的过程当中,能够得到“人天果报”。修小乘法的人渴望着“自我”的解脱,那佛陀给他讲什么法呢?给他讲“八正道”。


修行小乘法的人修“八正道”,这“八正道”细分是三十七项,我们也叫做修“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学习小乘法的人,他是修“三十七道品”,证“人我空”,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证得一个清净的、涅槃的境界。所以,“人天乘”修“五戒十善”,小乘修“八正道”,或者叫“三十七道品”。


那在这里,须菩提问老师,“那老师,一个发大乘心的人,他要修什么?怎样修行?”,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那一个修行大乘法的人,他应该怎么样入手开始修行?这个入手,就是首先要降伏其心,要摄伏自己的贪欲的、烦恼的“心”,修大乘法如何入手降伏自己的“心”?大家可以理解了,须菩提问的这三个问题,“怎么安住?”,这是从果上说的;


那么为了获得这个“果”,那“怎么修行?”;这是从修行的过程上说的;“云何降伏其心?”,这是从修行的下手处说的。大家一定要对这个问题有个非常清楚的认识,可以讲,整部《金刚经》,后边释迦牟尼老师就是在回答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贯穿整个《金刚经》,甚至讲大乘法门的修行的根本其实就是这三个问题,“怎么降伏其心?”,“怎么修行?”,最终“如何安住?”,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纲领


所以,今天一开始我就强调,我们今天的这段课,我们学习的今天的这段经文非常重要。


好,须菩提提了这个问题之后,看佛陀是怎么表态的?“佛言:善哉善哉!”。“善哉”,梵文是 sādhu,什么意思?“很好、很好”。所以大家注意佛教典籍的“善哉”非常充分的肯定语气,往往用在老师对学生的表扬的时候,这是一个肯定语气,“问得好!”,“说得好啊!”。接着往下看,老师说,“须菩提啊!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呀”。


前面须菩萨提问之前,先赞叹老师,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那么,老师说,“如汝所说”,就像你说的那样,那么,老师把须菩提对老师的这段赞叹承当下来了。紧接着老师说,“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谛听”,就是用心地听、认真地听。


“我现在就给你说”,说什么呢?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说一个发了大乘心的人,他应该这样地安住,这样地降伏自己的心。


当然,玄奘译本和义净译本是“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服其心?”,也是三句,跟前面三个问题是对应的。那么这里的“如是”这个词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法义,就是“你认真听,我现在就给你讲,哎,一个发了大乘心的人,要像我下边这样说的那样,去安住、修行、跟摄服其心”。


须菩提回答,“唯然,世尊!”,就是,“好啊!好啊!老师”。“愿乐欲闻”,那么在场的大众都特别愿意听闻老师下边的教诲。到这儿为止,《金刚经》的第二段圆满了。下面进入金刚经的第三段,就是释迦牟尼老师开始回答须菩提的问题。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首先要解释一下“摩诃萨”、“菩萨”。我们上一次讲了“摩诃萨”,“摩诃”是梵文 mahā 这个词的音译,“mahā”什么意思?“大的”,所以,“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那什么是大菩萨?那么在佛教经典里边有不同的理解。


在有的经典里边,认为见道、登初地的菩萨就可以算大菩萨,但有的经典说要证到八地、不退转才是大菩萨。我们今天不去细分别这个不同,我们说,大菩萨当然就是修行很好、很高的菩萨。老师跟须菩提说,“你看,大菩萨是怎么降伏自己的心的?”。


原本须菩提问老师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发了大乘心,他们最终会是怎样的安住?他们将是怎样的修行?他们最初怎样摄伏自己的心?但是老师在这儿没有说那些普普通通的善男子、善女人,他说“你看那些大菩萨是怎么做的”,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高高的榜样。


鸠摩罗什译本是“应如是降伏其心”,玄奘的译本是“应当发起如是之心”,用的是“发起”,义净译的是“当生如是心”,用的是“生”,所以在这一点上,玄奘跟义净译本是比较接近,“发起”跟“生”。


生,就是“产生”的“生”,比较接近。而鸠摩罗什用的是“降伏”,在这里跟玄奘译本、义净译本出入比较大。那我们就看一看梵文原本,梵文原本是 utpādayitavyam,如果翻译过来,就是“应该产生”,所以,对照梵文原本,玄奘译本跟义净译本译得更准确一些。


也就是释迦牟尼回答须菩提说,“你看那些发起菩萨乘者,那些大菩萨们,他们是怎么样生起自己的心的?”


怎样生起自己的心的呢?大家看下一句。“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注意,这句话鸠摩罗什译得非常好,首先大家想,印度人一说“众生”指的仅仅是人吗?不是。他一定指的是“六道众生”,所以,鸠摩罗什在这里译成“众生之类”,特别是前边他译的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大家知道在汉语里,“所有”和“一切”,这是两个近义词,而且在我们的习惯当中,这两个近义词并不总是这样叠用,而鸠摩罗什译本在这儿把这两个词叠用起来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啊,大家能体会到吗?这个语气非常地强烈,也就是这“六道众生”,一个你都不能给我漏掉,“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啊!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 于晓非_

    京东淘宝当当

  • 听友116220241

    于老师关于涅槃的读音是否应当纠正一下?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116220241: 涅槃 是梵文 nirvāṇa 的俗语形态 nibbāna 的音译。

  • 于晓非_

    本讲音频下面的文字资料(点击“剩余95%,继续阅读”)中有入“《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二维码,截屏扫码入群。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80082466: 群已解散

  • 劲草幽兰

    请教老师:您所说的梵文原本是哪个版本?谢谢!

    于晓非_ 回复 @劲草幽兰: 京东 淘宝

  • 听友116220241

    niè pán 释义 佛教用语,原指超脱生死的境界,现用作死(多指佛或僧人)的代称。[梵nirvāṇa]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116220241: 涅槃 是梵文 nirvāṇa 的俗语形态 nibbāna 的音译。

  • 490885893

    为啥不能播放上一集?

    于晓非_ 回复 @490885893: 可以播

  • 听听听如

    于老师讲的太好了,听了于老师的课,才使我爱上了佛法!感恩于老师法布施!

    于晓非_ 回复 @听听听如:

  • 孔雀恒河飞

    如何降服其心,如何修行,如何安住。这正切中了我的要害,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佛法在我的身体里流淌。

    于晓非_ 回复 @孔雀恒河飞:

  • 霞的声音空间

    业障重,头脑混沌,每次听都听着听着睡着,听第几遍不记得了,慢慢啃,感恩老师法布施

    于晓非_ 回复 @霞的声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