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22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第3段)

《金刚经》022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第3段)

00:00
19:34

关键词:

    1、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鸠摩罗什译本)三个对“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强化性注脚:a,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六道众生所有的降生方式。b,若有色、若无色 这里的“色”是指五蕴之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色: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眼”相对。五蕴(色、受、想、行、识)之色:Rūpam 有质碍的存在。c,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2、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鸠摩罗什译本)“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灭度:同义语叠用,表示语气强烈。大乘佛法:心量广大,度生彻底。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课我们讨论到释迦牟尼老师回答须菩提的提问,老师回答说,“你看,那些个愿修大乘法的大菩萨们是怎么样生起他们的心的呢?他们面对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鸠摩罗什这句话译得非常好,语气非常强烈,也就是,“六道众生,一个你都不能给我漏掉”!


大家接着往下看。“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注意,这一段是对“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三个强化性的注脚,也就是强调,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好,看第一个注脚,“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这在印度文化里,叫“四生”,也就是从六道的众生降生的方式上来划分,只此这四种,绝没有第五种。也就是从降生的方式上来划分,六道众生只分为这四种,绝没有第五种。


卵生,鸡就是卵生;胎生,人就是胎生;湿生,印度古代认为的“湿生”就是昆虫一类的降生,也就是先由母体生出个卵,然后离开母体后,得需要一定的水份、湿气和温度,变为成虫,这个印度古人就叫“湿生”;化生,我们中国人不好理解,没爹没妈,噗,就产生了。那么印度人认为,天道有些众生跟地狱众生就是“化生”。


其实中国人也好理解,我们中国人特别熟悉的一个形象,那个家伙就是“化生”。对的,孙悟空!那印度人认为,六道众生从降生的方式上划分,只此这四种,绝没有第五种,那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就是释迦牟尼老师跟须菩提说,说“须菩提呀,我可说的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哦,这里边既包括卵生的、还包括胎生的、也包括湿生的、还包括化生的,你可千万别给我遗漏一点点哦。”这是第一个强化性的注脚。


现在看第二个强化性的注脚,“若有色、若无色”。色,这个字是个佛教里边的高频词语。那“色”是什么意思?从狭义上讲,这个“六尘之色”的“色”,尘,就是“尘土”的“尘”,“六尘之色” ——“色、声、香、味、触、法”的“色”,它对应的“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色,对应的是“眼根”、对应的是“眼识”。


所以“六尘之色”的“色”,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眼睛能看见的颜色。但是,这是对“色”的狭义的理解。那么,佛教还讲“五蕴” —— “色、受、想、行、识”,五蕴。那么“五蕴之色”的“色”,它要比“六尘之色”的“色”概念要宽泛些。“五蕴之色”的“色”,梵文是 Rūpam,这个词它不单单指是有没有颜色的问题,而是指它的存在形态有没有“质碍”。


质,就是“质量”的“质”;碍,就是“妨碍”的“碍”,有没有“质碍”。那么通俗地讲,就是这样一种物质的存在状态,它有没有相当的密度?也就是当它们俩碰撞的时候,会不会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碰撞的时候能够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的,我们就称为“色法”。在这里,指的是这个广义的“色”。


也就是印度人认为,这六道众生,从存在的形态上划分,只此两种,绝没有第三种!哪两种?要么是“有色”的,要么是“无色”的。人,就是“有色”的。譬如说,我说昨天晚上大楼里停电,我在楼道里跟老王撞个满怀,你看,把我俩脑袋撞起了这个大包。


我跟老王撞到一起,脑袋上为什么会撞起包?因为我俩是“色法”,我俩碰撞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而印度人认为,天道有些众生是“无色”的,这个“无色”还不仅仅指说没有颜色,而是没有“质碍”。也就是它们相互碰撞的时候,产生不了强烈的相互作用。


中国人说:对这种生命状态,嘶,我们不好理解。其实也好理解,中国民间认为有一种生命形态,中国人认为的,那它大概就是“无色”,什么?对的,鬼!鬼就“无色”!说我昨天晚上在花园里散步,跟一鬼撞一满怀,你看给我脑袋撞的这个包!如果脑袋依然撞起包来了,那你撞得肯定不是鬼,还是人。


你跟鬼撞一满怀的结果是什么?那鬼就从你身体透过去了,它跟你产生不了相互作用,这种生命状态就叫“无色”。那么,印度人认为,六道众生要么“有色”,要么“无色”。


那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释迦牟尼老师跟须菩提说:“须菩提、须菩提呀,我可说的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啊,这里边可是既包括‘有色’的、也包括‘无色’的呀,你千万别给我遗漏一些”。噢,这是第二个强化性的注脚。


现在看第三个强化性的注脚,“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想,通俗地讲,就是有情众生头脑里的思维活动。那么印度人认为,这六道众生,从头脑的思维活动的形态的不同来划分的话,只此三类,绝没有第四类!哪三类?要么“有想”,要么“无想”,要么“非有想非无想”。


人,就是“有想”,我们一生这脑壳里的“想”都没断!那么印度人认为,在天道众生里有一重天,就叫“无想天”。那生到那儿的众生,一生头脑里都“无想”。有人修习禅定,误以为所谓禅定功夫就是修“什么都不想”。当然,一个人能修到“什么都不想”也是相当难的。


但是,一旦你真修成就了,什么都不想了 ——— “无想”了,那感得的结果就是来生生“无想天”。在印度,有一些教派就是专修“无想”,他们误以为,生“无想天”就是“涅槃”,而佛教认为,“无想天”是天道,福尽还要轮回!


印度人认为,还有第三类众生,也就是天道的最高一重天,印度人叫“非想非非想天”。生到那里的众生头脑当中的思维状态呢,它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


你说它“想”,它没有所谓“有想众生”的粗想,所以只能说它“非有想”;但是,它也不是完全的“无想”,还有细微的“想”,所以还得说它“非无想”。这“非有想、非无想”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众生的头脑当中的思维活动的状态。而印度人认为,六道众生,从头脑当中的思维状态的不同来划分,只此这三类,绝没有第四类。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老师跟须菩提说:“须菩提、须菩提啊,我可说的是‘一切众生之类’啊,你可千万别给我遗漏一些啊,这里边既包括‘有想’的,还包括‘无想’的,也包括‘非有想非无想’的。”噢,这是三个对“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强化性注脚。


好的,接着往下看。释迦牟尼说,那些大菩萨们面对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他们要干什么?看下一句,“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啊。这里边要解释一个词,“无余涅槃”。前面我们讨论过“涅槃”,那么这里边出现一个概念叫“无余涅槃”,大家一定就可以想到,那一定有一个跟它相对应的词,哦,就是“有余涅槃”。


佛教认为,涅槃,从一个特定角度可以把它划分为“有余”和“无余”两类。“有余涅槃”、“无余涅槃”通大乘、小乘佛法,就是大、小乘都说“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但是在理解上,有一点点差异。


那我们今天首先通俗地讲,什么叫“有余涅槃”?就是“有所剩余的涅槃”,譬如说,佛陀三十几岁坐在菩提树下证道了,那我们认为他老人家在那一时刻其实已经“涅槃”了,但这个“涅槃”,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有余涅槃”,譬如说,还剩余着这个身体,这个色身。


为什么还要保留着身体?因为要给众生说法,跟众生结缘!等到八十岁的时候,他老人家认为,该说得都说了,该办得都办了,因此在八十岁的时候,他老人家入了“无余涅槃”,就是这一点身体都不要了,彻底地进入了涅槃。所以“无余涅槃”就是涅槃的最后境界、最高的境界。因此大家看,这些大菩萨们发了一个什么“心”?他们发了一个要让六道一切众生最后都要入“无余涅槃”的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灭”、“度”,这两个字其实是同义语的叠用、反复。“灭”就是“熄灭”,“度”就是 Parami —— 过河,这在佛教里是表示同一个意思,是一个同义语的反复、同义语的叠用,表示语气的强烈。也就是大菩萨们发了一个“心”:要让“所有一切众生”都要入“无余涅槃”!


各位,读到这儿,你就应该体会到大乘佛法的心量。心量之大啊,是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大家想一想,这“一切众生”里边有没有我的亲人?我的朋友?帮助过我的人?爱护着我的人?“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当然包括这些人。


但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包括不包括那些个杀害过我的人?打击过我的人?包括不包括?当然包括!说“我是佛教徒”,“你也是佛教徒”,那咱俩这是“同修”。


那“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包括不包括我们这些“同修”?当然包括。但是,“我是佛教徒”,“那位先生不信佛”,“那位女士批评佛”,“还有的人甚至诽谤佛”,那么“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包括不包括那些个“不信仰佛”的、甚至“批评佛”、“谩骂佛”、“诽谤佛”的?包括不包括?当然包括!所以大家能理解吗,在佛教徒心中,没有异教徒。


在佛教徒心中,信仰佛教的,我们是同修、是朋友;那么不信仰佛教的、甚至信仰其它宗教的,依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绝不能视没有宗教信仰的、不信仰佛教的、信仰其它宗教的人为魔鬼,佛教从来没有这样的观念!佛教是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


大乘佛法就是要“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今生没有“缘”,来生接着“度”,生生世世。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心量!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句话不仅“心量大”,而且具有着强烈的彻底性。因为在佛教徒心中,只要还在生死轮转,还在六道当中轮回,那么它一定是充满了苦难。解脱六道轮回的苦难,靠着轮回的自身是不能最终彻底解决的。


有人觉得,“我的生命的苦是因为钱少”,因此他的解决方案就是挣钱。当然有的人挣到了钱,有的人没挣到钱。没挣到钱的人,他认为他还苦,但是你不知道,挣到钱的人,那么“没钱人的苦”是没了,那“有钱人的苦”又来了;有人把生命的苦归结为“我地位太低”,那怎么办?


他拚命往上爬。那么有人爬上去了,有人没爬上去。没爬上去的,他认为他依然苦。但是你不知道,真正爬上去的、有地位的人,那“没地位的苦”是没了,那“有地位的苦”又来了;有的人说,“我的苦是因为我太胖”,你以为瘦人不苦?


有人说,“我的苦是因为我个儿太矮”,你以为姚明不苦?所以,我们世间人总是在世间找我们解决生命苦的方法,但是佛陀说,彻底能够解决生命苦的方法,只有一条,就是“涅槃”!所以在佛教徒心中,涅槃是神圣的,涅槃是彻底的,是最彻底的摆脱生命之苦的解决方案!


所以大家看,这个大菩萨们发的什么“心”?大菩萨发的“心”,是要把“所有一切众生”都度向“无余涅槃”!所以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他的心中,第一,心量很大;第二,度生彻底。这就是我对《金刚经》这一段经文法义的理解。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京东 淘宝 当当

    无生亦无得 回复 @于晓非_: 书已经买啦

  • 听友304035614

    于老师咱还有学习群吗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304035614: 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 码入群学习。

  • 于晓非_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课程也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 我愿意是急流_V4

    在哪里看到文字和二维码

    于晓非_ 回复 @我愿意是急流_V4: 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 码入群学习。

  • 笑看风云老船长

    为什么于老师将槃(盘)念成般呢?疑问

    于晓非_ 回复 @笑看风云老船长: 因为涅槃是梵文(俗语形态) Nibbāna 的音译。

  • 释空宝1985

    真特么费劲。那群在哪里了

    于晓非_ 回复 @释空宝1985: 群已解散

  • 释空宝1985

    在哪里加群啊

    于晓非_ 回复 @释空宝1985: 群已解散

  • junjunxuan

    金刚经的讲解听了很多版本,于老师讲得是最明白最有前因与后果的,让我很零散的佛教知识给巧妙的串联了起来,感恩于老师,交学费能让你更珍惜这些课程,而且我相信老师收取的课程费会用在善处的,所以大家不要为此纠结。还是感恩!

    紫金扎西 回复 @junjunxuan: 于老师已经资助两位年轻人去德国留学学习佛化梵语了。还编辑了一些梵汉对勘的大乘经,经是免费结缘的。

  • 水滴11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从文字教理上,于老师讲得清楚明白,令人信服。但是在实际修行师徒之间的交流中,如是确有另有意思的可能,有言外之意的,而且日常常有发生的,特别是所谓禅机、机锋交往中更常见,《维摩诘经》中维摩闭口一默,很可能也有言外之言,平常人行言语交流,也有言外之意么。所以,不是和稀泥,二种讲法我都接受。

    于晓非_ 回复 @水滴11: 《金刚经》这句话中的“如是”,在梵文中没有“言外之意”,不要过度解读。

  • 李菁的书房

    想问老师一个问题:一切众生里包括植物么?

    于晓非_ 回复 @李菁的书房: 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