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断灭种性的顽空之病

110.断灭种性的顽空之病

00:00
13:28

修行就要宁静泰和、欲念不生?阳明先生告诫说,越是如此,越堕入自私自利和人为造作的陷阱之中,念头越生,越不能安静。良知的体或动或静,本来安宁,“求宁静”便多了一个“求宁静”的人为造作;衪本来生生不息、非常活泼,你却不想让衪有变化,把生机盎然的种性给断灭了。如此顽空造作,非独圣门,佛家也不叫你如此啊!

1、为何说护良知如养小孩一般?

2、我们如何避免修行【断灭相】这一陷阱?

《答陆原静书》

(一二)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工夫大略相似,但佛氏有个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便有不同耳。今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此便有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心,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之患。孟子说“夜气”,亦只是为失其良心之人指出个良心萌动处,使他从此培养将去。今已知得良知明白,常用致知之功,即已不消说“夜气”;却是得兔后不知守兔,而仍去守株,兔将复失之矣。

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良知之体来自宁静,今却又添一个求宁静,本自生生,今却又添一个欲无生,非独圣门致知之功不如此,虽佛氏之学亦未如此将迎意必也。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今却欲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是佛氏所谓断灭种性,入于槁木死灰之谓矣。


各位好,欢迎继续欣赏《传习录》。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不思善不思恶”这个词啊,去认识你的本来面目,这个是佛陀对于那一些不识本来面目的人设一个方便的说法。怎么样方便的说法?就是喜怒哀乐都没有发气机很和平的时候,以气机和平来认识你的本来面目。固然气机有动的时候有静的时候,动的时候不好认识,以静的时候先认识,最起码先让你了解说就是那一股气了,以这个来认识本来面目,这是一个方便法门。就是有两个方向可以认识,气机动也是本来面目,气机静也是本来面目,但是动的不好说,因为一动就善恶,这是常人的习性,那我们就说静的部分,那个气很泰和,慢慢的时候我们比较不容易有贪嗔好恶,从这个时候来认识说,你的本来面目是一团的气。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各位这个定义很好,佛家的“本来面目”就是儒家所谓的“良知”,“良知”的“良”就是“本来”,“知”是“知觉”的“知”,就是这个气的本来的实相的真觉,就叫做“良知”。佛家的“佛”翻成中文就是“觉”,儒家的“知”翻成我们容易懂的话也就是“感觉”,都是一样, 都是“觉”,本来的真觉就是良知,气机的实相,无贪嗔好恶。

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如果你现在已经认得良知,观察得明白,本来的知,本来的觉知,在气机动的时候觉知实相,气机静的时候觉知实相,如果你这个动静都能够明白的话,“即已不消如此说矣”,那你就不屑再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样的说法了。

各位,只说“良知”,不论“动静”,“动也良知,静也良知”对不对?只论觉知,不论气动静。就说我们去看海,我们只看海的自然,我们不论说海浪动还是不动奥,不动就看不动,动就看动,我们就不必去分它是动还是不动。

那么佛家动的时候大家看不懂啊,我们就专讲静的部分,所以说“不思善不思恶”,从那个时候去认本来面目,但是如果动静都看到实相的人,那就不需要再用这个方便说法的了。

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随物而格”,说随着待人接物、应对进退,来把良知显现出来,就是“致知之功”。“致知”是什么?把你的“良知”用在日常生活,把良知显现出来,用在日常生活,把良知实相觉知出来,内在的气机实相觉知出来,用在日常生活,就是“致良知”。这个“致良知”是良知清楚明白的真觉,就是佛家所说的“常惺惺”。各位那个“惺惺”两个字就是活泼自在,像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他加个心字旁,加个心字旁之后就是我们内心闪闪烁烁所产生的各种觉知啊,在日常生活中或动或静,常常体会内在的气机自然流行的变化,就是“常惺惺”,是活泼自在的意思,也有清醒的意思。所以我们儒家的“随物而格”就是佛氏的“常惺惺”一样的。

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也就是常存着我们内在气机的实相。体段工夫大略相似所以对于内在,往里面去的时候,佛家、儒家功夫是一致的。

但佛氏有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便有不同耳。但是从佛家的方向入手的话,容易堕落一个自私自利的心,所以会有所不同。怎么说佛家自私自利呢?各位佛家不是自私自利的,现在是在讲,他教只观照“不思善不思恶”,只关心自己,怎么样观照实相,却不去管人情义理怎么样圆满,只追求自己的感受,却忘了要将心比心,这个是容易堕入这个缺点,而并不是说佛家的人就是自私自利,所以这个学问上会产生这样的不同的知见呐。

今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此便有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心。说现在你观照自己,你修炼自己,你只想要不思善不思恶,别人在你面前吵架,“好了,好了,你们都没有好、都没有坏,反正你们都对。”你当一个判官,你不能说他们都对啊,要按照事理来判呐,那你只求个“不思善不思恶”,然后自己的良心求个“清静自在”,这个是什么?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已经藏着自私自利种苗,已经种下去了。“将迎意必之意”,这个“迎”就是还没到,我们去请他来,“将”是送他走,“将”就是送,“迎”就是请,就是对气血有人为的贪嗔好恶的造作,叫做“将迎意必之心”呐。

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之患。这也造成你为什么会说,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又要开始用良知的时候又涉于思善,这个是回答他前面的言论呐。

一个人如果大公无私,就不是为己,不是为己就不是说怎么样对我更好,不需要,为大众好、大家的好,这叫做“去人欲存天理”。不是思善思恶的问题,是说我求的是自己的好,得得失失就会有思善思恶的问题,堕入于一己之见,这个就是私心嘛。各位你想,我家庭都不管,我人伦都不管,我只管自己好好地静坐,只管我自己的养生,各位是不是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在里面呐?这就是思善思恶,就是好恶分别,就是贪嗔分别。

孟子说夜气,亦只是为失其良心之人指出良心萌动处孟子他说的“夜气”,指出这个气机的实相来,晚上养足了一股气,对不对?就是为了那些已经失去良知的人,跟他讲说良知从哪里出来?良知指的是什么?就是那一股气。使他从此培养将去。让他开始懂得怎么样观照自己的气,保存自己的精气神呐。

今已知得良知明白,常用致知之功,即已不消说夜气”。现在你对你的良知观照是清楚明白的,你就要保持你这个良知,落实在日常生活里面,培养着大公无私的心。“即已不消说‘夜气’”,那就不需要再说“夜气”了,为什么呢?因为“夜气”怎么说都是自己身上的一种感觉而已,是自私自利的,有自私自利的嫌疑在里面。

却是得兔后不知守兔,而仍去守株,兔将复失之矣。这个情况就有点像我们说守株待兔,守株待兔,守着一棵树,然后等着抓这个兔子。这个典故是从《韩非子》里面来的,曾经有一个种田的人,田中有一棵树,有一只不长眼的兔子跳着跳着,结果撞到这棵一树,头都断了,死在这个树下,结果他就看到,原来守树下会有兔子可以抓,他把兔子拿走了之后,他就开始想这个事情,以后他就每天守在这棵树下,要准备抓兔子,再怎么守,守着株得不到兔。这边讲守株待兔,说得兔后不知守兔,兔子抓到了要守兔了,不是守那棵株啊。兔子抓到还去守株,“兔将复失也”,兔子是永远不会来了。

各位我们就说“不思善不思恶”找到了本体了,我们用不思善不思恶,找到了本体,“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看到了那个气,看到了气之后要守着这个气啊,不要再去管这个善恶的问题,气不论动还是静都是气啊,得到这个兔就守着这个兔啦,因为你的目的就是这个兔,不是这样吗?不要再去玩善恶的问题,佛家用“不思善不思恶”,用“善恶”这两个字引导你到气里面来,孟子用“夜气”的气引导你到这个气里面的良知来。等我们发现了气里面的实相真觉,不需要再去管这一些,只是守着里面, 这样就可以,要不然的话,你得到了兔,那个实相好不容易让你觉知到了,一下子又不见了。

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你现在整天讲着静坐,要求宁静求泰和,求念不生,这个是完全自己身上的事情,你越是这样,越堕入自私自利的陷阱里面。“将迎意必之病”, 越堕入人为造作,用意念造作,造作什么?平抚啊,气不能浮起来啊,要压下去,这叫做“将迎意必之病”。

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所以在这个造作的过程里面,你要用很多意念去造作,所以念头越生,你就越不能够宁静。良知只是一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良知就是良知,往内觉照气机实相就是气机实相,动就是动,静就是静,就是这样而已啊。“而善恶自辨”,你有了这个良知,有一个为人好的心去待人接物,那不是就该这样?非常明白的。

好像为人父母刚生了一个小孩,你也没有干过父母,你也没有经验呐,那怎么养小孩呢?“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不远矣。”

你就想这个小孩需要什么,正在哭了,到底是需要什么,是饿了呢,还是尿裤子了,你慢慢去观察,你慢慢就可以做一个很好的父母。同样的道理,你有良知出来的时候,待人接物怎么样才对呢?这不辨自明的事情。“更有何善恶可思”,是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好恶思辨的,道理是非常明白的。

良知之体本自宁静,今却又添一求宁静良知的体本来宁静,各位你看那个海,海不论怎么澎湃,你坐在旁边静静地看,非常宁静,你说明明还是动的,怎么宁静?它那个动态就是宁静,说良知的体有动有静,但是你只觉知良知的真觉,不加贪嗔好恶,本来就非常宁静。“今却又添一个宁静”,你现在却要用意念平抚转移,求一个宁静,就是多了一个人为造作了,不是吗?你要跟老天拔河,你是拔不过它的啊;气血本来要动,你硬要压,你压不过它的啊,压不过它,你就非常烦恼了嘛。

本自生生,今却又添一欲无生本来它是生生不息的,它是非常活泼的,现在你又多了一个要让它不能够有任何变化,就是堕入顽空知见了。

非独圣门致知之功不如此,虽佛氏之学亦未如此将迎意必也。不止是圣门的致知之功,不叫你堕入顽空断灭,连佛氏的学问也不会叫你“将迎意必”,不会叫你用仁义去造作。

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只是良知,一念良知,你一感觉里面,黄庭里面气的真觉,彻头彻尾,无始无终,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感觉而已嘛,你不感觉它,感觉也还在了。“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就是前念也好,后念也好,反正都没有贪嗔痴爱的束缚。“前念不灭, 后念不生”,这个是从《六祖坛经》里面来的,《六祖坛经》里面是说“即心即佛”的问题,六祖的回答是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反正前念后念都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什么意思?顺它原有的自然,生就是多了, 灭就是少了。不让它多一些,不让它少一些,叫做“不生不灭”。前念后念不断地相续,不会让本性、气血,多一些东西,少一些东西,没有助长,没有压抑,生灭就是助长跟压抑,这个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佛,所以“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今却欲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是佛氏所谓断灭种性,入于槁木死灰之谓矣。而你现在的修行就一直要养那个睡醒的时候,什么都还没思,什么都还没动,很清明的感觉,你要让前面起来的能够灭,后面起来的能够让它不生,忙于这个,这就是佛氏所谓的“断灭种性”,叫做“断灭相”。就是念头不能动,气血不能动。各位现在好多人修行堕在这个顽空里面,把我们的种性给灭了,这个种性是活泼的,生机盎然的。“入于槁木死灰”, 把种性给灭了,像种子的性给灭了,不能长了,不能长跟枯木死灰不是一样了吗?各位这个修行的陷阱叫做“断灭相”,这个是我们千万要记得要避开的,不是求一个安宁的感觉,平静的气血,念头都不发,都不是这个,而是顺其自然,在自然的应对进退里面,时时觉知着内在的真觉,没有贪嗔好恶的攀附而已。

好,这一节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水心投资

    求宁静、求自在本身就是将迎意必,所以会愈不宁静、愈不自在;良知存,善恶自辩,何必思善、思恶。修心不是让你无念、无欲,而是无私念、私欲,本心自然而发。不用私欲的外力干预内心的气迹还行。就像大海时而宁静、时而波涛汹涌,这就是水的本心、良知,你不能推它或按住它,那样的话水就是不是本心,就是妄动。

    三渡渡人渡己 回复 @水心投资: 到位了

  • 黄金颜玉

    每天听张老师的讲解心里不烦燥

  • 三渡渡人渡己

    顺其自然,该来的让他来,不用去刻意追求什么

  • 桃之夭夭_5tu

    佛家本来的面目就是本来的真觉就是良知。 文字是为了传承思想,文字因人、因时则有有所偏重,而文字背后传达的思想才是根本,是趋于一致的。所以要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核心思想,但又不拘泥于文义。

  • 阳明心学强大自己

    用为人好的心,去待人接物。

  • 阳明心学强大自己

    自私自利,思善思恶,独善其深有自私自利的种子。有自私自利的嫌疑。

  • 茗硕频道

    顺其自然

  • 黄金颜玉

    听张老师讲课心不烦躁

  • 无边无际的

    又是气,难受

  • 关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