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如何剥尽气上的阴质

112.如何剥尽气上的阴质

00:00
15:51

这一集陆原静问了一个修行的根本问题:“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谁的气比较光明?谁的气比较浑浊?如何剥尽气上的阴质?阳明先生说“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但“质美者略加致知之功,良知便自莹彻。”那么生而气质不美者,就无法剥尽气上的阴质了吗?张讲师有什么具体可操作的妙法能让我们阴气化掉、让本性良知变得更光明呢,一起来细听讲师生动活泼的解说。

1、既然我们先天的良知本来是明的,那人与人不同之处在哪里?

2、什么是真正的【聪明睿智】?


《答陆原静书》

(一四)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

(一五)

来书云:聪明睿知果质乎?仁义礼智果性乎?喜怒哀乐果情乎?私欲客气果一物乎?二物乎?

各位好,欢迎一起来学习《传习录》,现在我们看陆原静的第十四封来书。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陆原静问王阳明说:“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这句话从哪来呢?从朱熹所著的《论语集注》第八卷里面。这个质就是气质,就是气禀,就是我们人投胎的时候,禀赋先天来的一股气做了我们这个人。人出生的时候有先天禀赋的气,还有后天出生的时候,年月日时有八字的气。再来呢?有我们饮食、起居、地理、天文等等这些气对我们都有影响。那么这个气的质比较好的呢,“明得尽”,他的良知就比较光明,挥洒他的良知比较能够淋漓尽致。这个“尽”就是能够挥洒能够淋漓尽致地去发扬它。“渣滓便浑化”,那么在本性里面的一些杂质,就能够慢慢慢慢地运化掉造化掉,就是化得开,不会被这些渣渣给阻碍蔽障了。

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怎么样能够让我们的本性、良知更光明?怎么样才能够把我们的气禀里面的这些阴质阴气给浑化掉?这个话讲得就有点深了,就是怎么样不受它的蔽障,这是浑化的第一重;另外是怎么样把这个阴质给拿掉,古人修炼所谓剥阴取阳的功夫,是真正的剥阴取阳才有办法把它给浑化掉。存好心做好事,透过一定时间的造化才有办法把它给浑化掉。所以这个时候陆原静就有疑问呐,说质美的人能够良知光明,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即使有一些阴质杂质也能够把它给化掉。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良知光明,得以发挥,然后杂质阴质可以给浑化掉?我们看王阳明先生怎么答。

良知本来自明。说这个良知,是不论你气禀好或不好,这个气上本来就有一个真觉,这个真觉本来就是光明的。我常举这个例子,

一杯浊的水里面,浊者自浊清者自清,浊的是泥沙的部分,而清的那个水分子,显微镜下看永远还是晶莹剔透的,沙是沙,水是水,只不过看起来是一整杯,仔细看里面,它是分开的。先天的一股气在我们身中也是一样,它永远里面的真觉都是光明的,都是实相的,那么差异在哪里?就是后天的客气进来了,还有先天的累世的业习,一股阴气也进来了。那么这个阴气呢,里面还是气,其实它里面的真觉还是自明的,但是比较容易攀附贪嗔好恶,所以“良知本来自明”。现在讲良知就不去论这个杂质有多少的问题了,不论客气有多重的问题了,良知本来是明的。

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那气禀呢,阴质比较多的就不美,

里面的杂质比较多,障蔽厚,知见就比较容易攀附,就是贪嗔好恶就比一般的人都重。各位我们交朋友也会发现这个事情啊,有的人非常重利,有的人很重色,有的人很好名,有些人很私心我欲,卑鄙无耻的也有,这个叫做障蔽比较重。不易开明;所以要观照这个实相,就比较困难一些。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那么阳气比较重的呢,他的杂质本来就少,障蔽本来也不多,所以他攀附的也不严重,稍微观照一下他的气机实相,然后马上他的良知就能够大放光明。所以同样是观照,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悟透得比较快,有的人比较慢,这跟自身一身的浩然正气到底有多少,还有那些我私我见的阴气到底有多深,跟这个比例是有关系的。所以常常打坐站桩,来培养浩然之气,把阴质降低,这个对于观照对于修炼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如果说我们的气禀里面杂质比较少,阳气比较多,“如汤中浮雪,”就像热汤里面漂几片雪花下去,马上就融掉了不是吗?就是没什么多大影响,所以如何能够作障蔽,障蔽不了一个英雄豪杰,就是那些偶尔的我私我见,一点点内在的情绪起伏障蔽不了一个英雄豪杰。“此本不甚难晓”,这样的人观照实相比较容易。

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至于你为什么这样问呢?既然谈到气禀的问题,谈到杂质的问题,谈到浑化的问题。原静是问说如何能够明得尽,杂质如何能够浑化,对不对?原静之所以在这里有疑问,是因为对这个“明”,“明得尽”的“明”不明了。什么叫作“明得尽”呢?这个“明”啊,质美者明得尽,这个“明”是明善复初的明,就把它加个善好了,明什么呢?明善好了。明善的明是观照实相叫作明,明善的善是五德俱全叫作善。所以明为良知之体,善为良知之用,我们可以这么说。明什么呢?明不能只是明在那里没用啊,要用的时候呢,应对进退一用出来就是仁义礼智信,还未用的时候观照就是气机实相。

所以,各位,我们现在要讲我们的良知,不容易了解,那我们勉强把它分成体跟用两个方向来说。良知是一股气做的,心的体是一股气,观照气机的实相,我们说建立它的体,带着这个实相与人应对进退的时候,气虚而待物,感而应通,自自然然就有一种人的七情、情绪、情感会浮现,而这浮现的时候都在仁义礼智的范围内,这个叫作“明”。所以原静在想怎么样明得尽呢?用什么办法呢?其实在《中庸》里面讲明善啦,明善复初啊。“亦是稍有欲速之心”,恐怕不是只有对这个明不了解。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原静想怎么样找个捷径,把阴气褪化掉,然后好让我快速地进步,或者是怎么样证明我的气禀是比较好的,我是比较有智慧的,比较有因缘的等等,叫作“有欲速之心”。

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我们讲后儒,后儒就是朱熹、程颐、程颢等等。当然这些人是在王阳明的前面,不过是对着孔孟来说是后儒。朱熹等等或者是宋明的理学家,所谈的明善比较浅,怎么样比较浅法呢?它是讲事理上怎么样应对进退,碰到亲人怎么尽孝,碰到朋友怎么尽他的信,君臣之间怎么尽他的义。就是从身外,从心外,从事理上来求,这个就是比较浅,把深的道理讲浅了。因为实际上这个道理,良知是在内心的事情。“向曾面论明善之义”,说过去我曾经跟原静您讨论过这个明善的真正意思,其实明善就是明心了。佛家不是有明心见性吗?明善就是明心,见性的话渣渣就能够浑化了,那个杂质就能够浑化了。明善的意思呢,“明则诚矣”,这是引证《中庸》。《中庸》说,”诚则明,明则诚”。“明则诚矣”,内心能够明善,那么自自然然杂质就能够浑化。明善就是诚意正心的一个基础,所以都是要从内心里面来的。这个“明善”我刚刚讲过,没有后儒讲得这么浅,怎么样没有后儒讲得浅?“明”是指观照气机实相的体,“善”是指内心的气感物而动,虚而待物,一感物而动的时候,出来的情感是仁义礼智信。各位,仁是不是个情感?当然是啊!因为慈悲是个情感,仁就是慈悲嘛,是个情感。说义气,义是不是个气呀?没有从气上还真见不到义,也就是说内心有一股刚正的气,对不对?所以仁义礼智信都是从气上才有办法见到它的端倪,这个明善就是以观照实相为基础,而后用于事,则有仁义礼智信。并不是后儒所说的在应对进退,在身份不同之间遵循一个什么样的规则,就这么浅的一个明善。

以上这一段谈到气禀的问题,气禀比较清澈的,他悟道就比较快,

观照实相就比较容易。气禀杂质阴质多的呢,然后又喜欢吃大蒜呐,吃葱呐,抽烟喝酒啦,那是不是把我们自己的气弄得很浑浊,再大鱼大肉,那就更浑浊。各位,怎么样更浑浊?就是大鱼大肉吃多的人,你光站在他的旁边就有一股体味,非常得重!我曾经在机场,旁边站着五个日本人,我想都是吃生鱼片的关系吧,离得大概一两米,实在是很难闻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身中的阴质已经相当浓厚了。说“人之异于禽兽也者几希”,人跟禽兽哪里不一样呢?就是这个气禀。我们常常说良知,良知从哪来?就是气清纯到一个程度。人为天地之心呐!天地之间气最清的那一团做了人,但是,虽然是同样做了人,气禀还有分上中下,还有分比较阳的比较阴的,这怎么回事呢?这跟过去累世的存心跟作为、功德这些都有关系。不过,我们既然是做了人了,那就表示我们的气禀对于动物来说,对于万物来说,我们是上上乘的,才有办法做人,所以人身最难得嘛!难得是难得,但是我们要好好护持这一股五元之真,把这个浩然之气给护养好,就是现在浩然之气不好呢,我们也慢慢把它给培养起来。这样对于修道悟道就是会有很好很好的一个帮助。从哪里开始呢?从明善复初开始。

我们看下一段。来书云:聪明睿知果质乎?仁义礼智果性乎?喜怒哀乐果情乎?私欲客气果一物乎?二物乎?这一段是陆原静的第十五封来书,他问王阳明说“聪明睿知果质乎”?这个“质”,我们前面讲到质,气禀、气质。“质”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质”就是显现出来的结果,或者是成功的意思,或成就的意思,或者是实体,或者是实用。气是虚的,但它实用的地方在哪里?气看不到啊,实用的地方就是让你感觉的得到的,就是所发出来的,人的仁义礼智信散发出来的一些特质特征。聪明睿智是不是由本性所散发出来的一个实用的特征?就是你本性在内,但是散发出来的那个实用是聪明睿智?所以有聪明睿智的人我们可以说,距离良知比较近的人。当然,你会看到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很聪明,但是跟禽兽也没多大差别。不过这边所谓的聪明睿智,既然谈到睿智,可不是一般我们所说的聪明。聪,耳无所不听,听到真相叫作聪。明,眼无所不见,见到真相叫作明。所以不是我们一般人认为的很奸诈狡猾,会设计人的那种聪明,那个不叫作聪明,那个叫作愚昧。一个人凡事都能够看到真理,然后看到那个源头,别人看不到的,他三两下看到根源,这种人叫作聪明睿智。聪明睿智就是良知比较圆满而散发显现出来的结果吗?是良知应用出来的结果吗?比如说由良知应用出来的结果,比较接近聪明睿智,是这样吗?

仁义礼智果性乎?”说仁义礼智是本性所俱有的,本来的特质吗?还是人为造作的呢?这个聪明睿智是本质显现的吗?还是后天经营学习的呢?这个反向的意思就是这样。

喜怒哀乐果情乎?”什么叫作情?性之动谓之情。喜怒哀乐是一个本性圆满的人他的本性一动的时候,发出来自自然然就会有喜怒哀乐吗?还是有了人欲之私的人,出来才会有喜怒哀乐呢?各位,这个反向的意思就是这样。那喜怒哀乐到底是性还是人欲之私啊?各位,圣人有没有情绪呀?还是有的。圣人是人情之致者,圣人讲不讲人情啊?圣人看到几十年没有见的朋友,会不会很思念很感动啊?也会的呀!圣人受到帮助的时候会不会感恩?也会的呀!圣人看到人家落难,会不会心里有恻隐之心,舍不得?也会的呀!所以怎么没有情呢?所以“喜怒哀乐果情乎?”是情吗?各位,情是什么呢?性之动谓之情。各位,如果比喻为水吧,水静静的时候,我们叫作水,一动起来,我们叫作流。名词不一样,到底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呀?是一个东西!是动跟静的差别而已!里面的气,喜怒哀乐未发我们叫作中。里面的气,喜怒哀乐已发叫作情。已发叫作情,还有分两个路径,一个是和,一个是不和。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叫作和。简单地说,反过来,发而不中节叫作情,我们就叫作七情,叫作好恶。

“私欲客气果一物乎? 二物乎?”

那我们说,圣人的喜怒哀乐是情,是至情。怎么中怎么和,那这个可是大学问了,这个后面慢慢说,一下说不开。那个私欲就是喜怒哀乐,私欲跟客气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呀?各位,我们知道私欲来的时候,一定有一股气,那一股气一定就是阴气。各位,阴气阳气哟,攀附就叫作阴气,没有攀附就叫作阳气。那私欲起的时候,那个气到底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呢?私欲跟客气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呢?各位,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不过他问了这一堆之后,真正的目的,他所要影射的是下面的问题。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节先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bef055

    “明善复初”,就是“克己复礼”,就是“格致诚正”,就是“明明德”,就是“仁义礼智信”,古人的一个词就能受用一辈子!!!

  • 水心投资

    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主导的七情所发自会符合仁、义、礼、智、信,自是纯善的。良知是体,而而良知所发处即是用,都是一个良知,即是体用一源。

  • 水心投资

    良知自明,质美者更接近本心,可以是70纯度金,而渣滓重者是因私欲重、障敝厚,可能只有20的纯度金,可想二者所面对的工夫差异。

  • 三渡渡人渡己

    人的本质区别就是气的不同,有的人气不足都是阴气太重,自私自利! 有的人阳气充足。都是浩然正气,大公无私,都是为人好的心!我们要站桩静坐学习经典,为人好的心来养浩然正气!养精气神,不与大自然拔河

  • 桃之夭夭_5tu

    明善,明就是气机实相,就是本心之体,善是感而遂通,随物赋性,是体之发用。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121448

  • 1868795nfar

  • 关雎子

    😁😁😁😁

  • FB_BDDW9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 草地里的荷兰猪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