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常提念头之说,这与孟子的“必有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一致吗?当我们保持内观时,应对自有规矩,但很容易失去观照,让习性反客为主。有什么办法能常常保持觉知,关注在内心实相上?除此之外,是否还要加上戒惧克治的功夫?阳明先生几句解答,点出弟子心病之所在。张讲师驻足心体,深入解析,着实精彩!学习内观的人不容错过。
1、为人好的心是什么样的状态?
2、【观照】功夫要用在哪里?
《答陆原静书》
(一三)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工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良知顺应自然之道,与天地同心,润泽万物,自然是真善。难的是大众都是抱着利己之心来学习,因有私,所以难真正觉知。我辈只能用功让自己少一份杂质,多一份光芒。
老师真的是功德无量🙏🙏
戒懼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
经典
不思善、不思恶,只是有助于引导你感知到未发之中,气机的实相,但这不是心之本体,本心有未发之中,亦有发而中杰之和。若流于不思善、恶之功,则不堪用,渐渐又偏离了学问的主轴。
受教 感恩🙏
感恩!20210312
基本功越扎实,观照就越清晰!原来佛家的“常惺惺”是“注意”哦,涨知识啦!
这世间可有已然戒除贪嗔痴的人?
只因_ 回复 @画心chaos: 有没有那么重要么?我们自己在修心就好啦
张老师课程讲授清晣明白,由浅入深,融汇贯通。很有收获,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