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陆原静第十二封来书,认为佛家“不思善不思恶”与儒家“随物而格”有所背离。他因理解“不思善不思恶”为毫无思虑,而堕入顽空断灭的知见中,想求清静无念,却念头丛生,好生困惑。阳明先生先道“不思善不思恶”为认识良知的方法罢了,其真意并非毫无思虑,且若良知已识得,即不必提“不思善不思恶”。“随物而格”即是佛家之“常惺惺”,是良知应用时活泼景象。不思善恶为良知静态样貌,可若一味求此,整日只求一己内心安宁而不管人情事理圆满之道,恐亦为自私自利。可如何才能做到良知动静皆有理,体用兼得呢?一起来听听张讲师的解析。
1、【不思善、不思恶】是放在何处说的?
2、人的【体】和【用】是什么?
《答陆原静书》
(一二)
来书云: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于吾儒“随物而格”之功不同。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矣。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惟有寐而方醒之时耳。斯正孟子“夜气”之说。但于斯光景不能久,倏忽之际,思虑已生,不知用功久者,其常寐初醒而思未起之时否乎?今澄欲求宁静,愈不宁静,欲念无生,则念愈生,如之何而能使此心前念易灭,后念不生,良知独显,而与造物者游乎?
顺应自然
感谢阳明心学,感谢张庆祥老师。无比感谢!!!
观自在,看实相
陆澄,字原静。
。。。。。
修行路上,以保持祥和状态为错误的知见。
有体有用
阿弥陀佛
坚持养气
不思善不思恶不是去思量事情上去不分好坏,而是针对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