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今天,你吃药了吗?

科学|今天,你吃药了吗?

00:00
17:56

《新药的故事》听书稿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书香江苏精品听书。



文/王心悦 朗读/袁琴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是译林出版社2019年十大好书之一的《新药的故事》。


       这本书由梁贵柏博士撰写,钟南山、陈凯先两位院士作序,从一位一线科学家的专业视角出发,讲述了十余种对人类健康有深刻影响的新药的故事,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逻辑,再现了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黑天鹅”与“灰犀牛”。本书弥补了当前图书市场上原创医学科普的缺口,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逻辑,多侧面立体展现了近代人类社会与疾病抗争的历史画卷。


       当下,新药开发在国内越来越受关注,中国的新药研发产业来势迅猛,资金投入之多、药品涉及面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让更多的人了解新药研发及其背后的故事也越来越重要。这样,既有利于政府改善相关政策规划,也有利于投资人评估新药研发的风险和回报,还有利于科研人员直面新药研发的机会与挑战,此外,更有利于民众提高自身的医药知识水平,减少服药、用药的误区。


       本书作者梁贵柏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化学博士,在默沙东新药研究院工作多年,对西格列汀的研发做出过重要贡献,积极推动中国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作为一名理科出身的资深科学家,他专业基础扎实,文字素养也可圈可点,在解释新药研发的科技背景时,并不会令人感到艰深和乏味,而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文笔流畅,内容生动,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见证新药研发的跌宕历程,通过了解医学与药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能对健康多一点常识,对疾病多一份警觉。


       梁博士写作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带领各行各业的读者了解新药研发背后的故事,并能从这些成功的故事里,学到贯穿始终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严谨的科学思想,对创新药物研发的风险、周期和社会效益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明白了作者的写作初衷,接下来,让我们从两个方面深入了解一下《新药的故事》这本书的内容。一是回顾一下人类与细菌的斗争史。二是跟大家介绍一下新药诞生的故事。


       首先,让我们以抗生素的发明为例,讲述一段人类与细菌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


       时间穿越到公元前430年的雅典,伯里克利正踌躇满志地准备利用海战,战胜斯巴达,称霸整个希腊。没想到,一场瘟疫悄然袭来,打破了他的计划。接下来的4年内,雅典城内瘟疫横行,战争完全陷入被动局面,最终不得不屈辱投降,城邦文明从此逐渐没落,伯里克利本人也被这场瘟疫夺去了生命。


       而造成这场瘟疫的“罪魁祸首”正是细菌。和人类相比,细菌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它们是这颗星球上的老住户了。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每段历史进程都有细菌的伴随。在农业文明之前,人类与细菌基本上还能“和平共处”,那时,我们的祖先以狩猎、采集和游牧为生,无定居地,人口密度很低,零星的细菌感染不可能有机会大面积地快速传播。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密度也越来越高,村落、集镇、城市的相继出现,让细菌逐渐有机可趁,也方便了它们的流动和传播。传染性极强的细菌,落后的医疗水平以及有限的卫生知识,为一场场名为“瘟疫”的悲剧提供了最佳的表演舞台。短时间内,处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细菌无处不在,人们无法避免。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它和各种其他污染源。好在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我们提供及时的防护,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阻击,从而保证人类身体的健朗。所以,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人类的抵抗力下降时,一些污染源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因为细菌是微小的单细胞生物,用肉眼无法看见。长期以来,人类受此困扰,把“瘟疫”视为“妖魔作祟”或是“上帝惩罚”。1683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使用自己设计的单透镜显微镜,在放大了约200倍之后,第一次观察到了细菌。随后,人类才明白,困扰我们的不是上帝,不是妖魔,而是这些“活着的小东西”。


       直到青霉素被发现,谈菌色变的日子才逐渐成为过去。


       如今,虽然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对细菌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细菌的基数足够大,基因的分布也极广,而且其各种变异又非常快,绝不是几个抗生素就能斩尽杀绝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青霉素使用之前,对青霉素有抵抗力的细菌已经存在。青霉素的到来,给没有抵抗力的细菌带来了灭顶之灾,但是,极少数有抵抗力的细菌却活了下来,并且把这种耐药特性还遗传给了它们的后代,产生了有抗药性的“变异细菌”。细菌不断繁衍,抗药性越强的基因类型越是容易“被选择”,所谓的“抗药性”也就越来越强,这给人类的生存和医药工作者的工作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更加严重。一是缺少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二是对使用新型抗生素的情况未进行严格的管控。

 

       回顾完人类与细菌斗争的故事,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新药的诞生。


       药从哪里来?安全性如何保障?如何治愈我们?原创药和仿制药有何区别?进口药为什么定价那么高?这些疑问时常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而《新药的故事》对这些疑问都有不同程度的回答。


       由于我们不了解新药诞生的背后人们所需要的巨大代价,不了解制药界在付出和收获的比例上常常是不成正比的。因此,人们往往不能理解为什么一颗小小的药片竟然定价是那么高。诚然,一颗药片的生产成本确实是不高的,但是,药厂在新药背后的研发投入费用往往是数以亿计的。因此,在制定药价时,必须将专利保护年限、市场需求以及人力物力投入等方面都计算在内,这样药厂才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保持良性发展。


       作者在《新药的故事》中写道:“尽管一颗胶囊或是一粒药片的成本只有几毛钱,但药厂在研发过程中的投入却是天文数字,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开发一种新药的耗资超过亿美元。”所以,制药公司只有获得收益,才有实力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新药的研发中,我们才有希望攻克那些还在威胁人类健康的癌症和其他疾病。”


       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后,反复的实验也是制药行业必须面对的困难。大多数临床试验总是按顺序一项一项地做,完成一项再做下一项,从安全评估到临床二期结束一般需要花4—4.5年的时间。只要其中有一项临床试验失败,整个项目就要下马,那么对同时进行的其他临床项目的投入就全都打了水漂。


       了解了制定药价的原因和机制,就不难理解原创药和仿制药之间为何存在巨大差别了。


       以常见的绵白糖和冰糖为例,将它们同时放进两杯等量的水中,我们会发现,虽然它们都是糖,但是溶解的速率却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原理可以套用在原创药和仿制药上,原创药的专利晶型在溶解性、稳定性和生产成本等方面肯定都有优势。然而,仿制药的生产厂家因为不能使用前者的专利晶型,只能在其他的晶型里挑选替代品,再通过制剂的研究,争取达到“生物等效”。


       那么,什么又是生物等效呢?生物等效性是指在同样试验条件下试验制剂和对照标准制剂在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的统计学差异。


       仿制药的上述指标只有进入原创药的误差范围内,药监局才会准许它上市,承认它和原创药拥有一样的生物等效性。因为生产成本低,所以仿制药的药价也会低于原创药。正如《新药的故事》中所说:“大量低价仿制药的上市可以让更多的患者获得及时的治疗,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医保环节的经济负担。”


       但是通过以上的绵白糖和冰糖的实验,我们知道,不同的晶型在体内溶解和吸收的速率是不一样的。在分子的水平上,仿制药与原创药里的有效成分是完全一样的,但在疗效和副作用上却可能存在着差异。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医药人员对于原创药的药性、适用人群、副作用等参数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所以,和仿制药相比,原创药在使用效果上,也会令人更放心。

由此可见,原创药和仿制药之间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一目了然的价格上,背后的专利研发、安评测试等一系列的工艺流程,才是导致双方差异的核心所在。


       钟南山院士在《新药的故事》序言中写道:“我相信每一个原药创新的科学家,在研究开始绝不是先想到这个药研发出来后会对他带来多少利益,而是出自对‘未知的未知’或‘已知的未知’的强烈好奇心,以及对广大患者,特别是完全无助、在当时无药可治患者的强烈责任感。科学家对未知的好奇心,永远是他们执意追求的动力……”


       可见,建立一套成熟的制药体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首要条件是科学家们持之以恒的探索,其次还要得到政府和公众的支持。药物的创新也不是药厂喊喊口号便能实现的,现实中的成功,绝不在于口头功夫。新药来之不易,一枚小小的创新药片背后,凝结着一代制药人的心血,凝结着一个国家对人民健康安全的许诺。


       到这里,我们今天与大家的分享也结束了,谢谢大家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