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王者之困——雪豹如何走出末路泥沼

科普|王者之困——雪豹如何走出末路泥沼

00:00
24:01

王者之困 雪豹如何走出末路泥沼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书香江苏精品听书。




文/安守军 朗读/王刚 



       本期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雪豹:雪山之巅的神秘王者》,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序茅博士。长期以来,赵序茅博士都在从事濒危动物的研究保护工作,同时他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会员,一直在科普写作的道路上笔耕不辍,目前已经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专业文章和科普文章,著有多部科普作品。他的作品曾荣获第五届梁希科普奖一等奖,并多次荣登中国好书榜。


       《雪豹:雪山之巅的神秘王者》这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的野生动物考察笔记,对生活在新疆天山一带的雪豹的生存状况做了一次全景式展示。书里很多内容都是科考队长期野外考察的工作成果,很值得一读。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雪豹,但真正见过雪豹的人却很少。可能你会说在动物园里见过,那你再想想,你确定见到的是真正的雪豹而不是其他种类的豹子?


       目前在我国,人们基本上只有在乌鲁木齐、西宁、拉萨等高海拔地区的野生动物园才能一睹雪豹的英姿。如果你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话,那可能去济南野生动物园看雪豹会是最方便的选择。其实,早年间,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动物园都养过雪豹,但后来都失败了。


       是因为雪豹太能吃、养不起吗?当然不是。东北虎的胃口足足比雪豹大5倍,不照样还是在动物园里混得风生水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雪豹已经习惯了高海拔、寒冷的生活环境,到了海拔低的地方,雪豹反而比较容易生病,寿命也会大大缩短,常活不过3年。


       在我国,野生的雪豹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等高海拔地区的雪线附近,那里的高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常年寒冷,甚至有的地方永远都覆盖着冰雪。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可以说,大部分人对雪豹这种动物的了解,都来自于《动物世界》这类电视节目,甚至有可能都听的是赵忠祥老师的解说版本。


       更鲜为人知的是,就算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关雪豹的影像资料其实都是比较稀少的。2004年由英国广播公司发布的《我们的地球》系列片,被认为是第一个向全世界展示野生雪豹捕食的视频资料。国内的影像资料相对会更晚一些,一直要到2005年10月。由中国、美国、英国等6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察组,用红外相机,在新疆的天山拍摄到了雪豹照片,这才算是科学界第一次在中国境内获得野外雪豹的生存记录。


       而在此前,国内对雪豹这种动物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国外提供的资料和照片上。


       这又是为什么呢?除了雪豹生活的环境十分恶劣、人迹罕至外,最关键的原因是雪豹本身有点儿特殊。专家们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后发现,雪豹的活动时间大多是早晨或者黄昏,白天很少出来。晨昏的光线昏暗,是雪豹行动最好的伪装,而雪豹身上的斑纹又像极了雪山上裸露的岩石,有着浑然天成的“隐身”效果。再加上雪豹身手敏捷,所以常常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


       这样一来,能在野外见到雪豹的人都不多,更何况是要拿机器拍下来?

 

       正是因为大自然这种高度的默契和配合,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雪豹都被当作是神话传说里的动物。在传说里,雪豹象征着战神下凡。那时候的西域,很多部落都有萨满巫师,他们会把雪豹爪子一样的银护符,颁发给部落里最勇敢的战士。


       而在更有名的《山海经》里,也有一段“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的记述。大家都知道西王母住在昆仑之上、雪山之巅。从这个海拔高度不难推断,西王母的“豹尾”指的也可能是雪豹。

 

       当然,传说再神秘,也只是传说。在我国的科考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辞艰辛,翻山越岭,只为走进雪豹的真实世界。


       从书中的记录来看,作者是在2011年左右加入了野外考察团队。而这支团队的很多成员,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深入天山、昆仑山等地考察雪豹。领头人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前面提到第一次在中国境内拍到野生雪豹的六国考察团,也是他带队的。而这之前,他一度被称为“从未见过雪豹的雪豹专家”。


       考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书里面穿插了很多考察现场的照片。茫茫的雪域高原上,考察队员们穿着军大衣,裹着雨披,在冰天雪地里搜寻动物的脚印和气味。他们还需要不断寻找合适的地点,来架设红外相机进行拍摄,甚至冷不丁会和雪豹、狼群面对面。


       我们可以想象,雪豹的考察工作有多么艰难。考察队员们不仅要挑战高海拔的缺氧和严寒,而且还要配合雪豹出没的时间——那是雪山上气温更低的清晨和黄昏。更何况,雪豹动作敏捷、自带保护色,这愈加让考察难上加难。


       当然,最可怕的是雪豹本身,即使从未有过雪豹吃人的记录,但它毕竟是大型食肉猛兽,和老虎、狮子一样处于食物链的顶层。 


        作者在前言里只用了寥寥几句话提及——“为了寻找雪豹,大家爬雪山、过草地,深入不毛之地,历经千辛万苦,甚至有人为此牺牲了生命,马鸣老师也险些遇难。”但足以看出考察过程的凶险。

 

       书里面穿插了很多野外考察的小片段,生动有趣。读者就如同跟着作者和他的同事们,一起经历了一场场野外冒险。


       冒险中记录下来的资料,被作者融会贯通,拼接出一个关于雪豹的完整故事。知识点恰到好处地散落在章回之间,构思巧妙,节奏紧张。


        故事的主角——雪豹“巴特”就这样诞生了。

 

        在自然环境下,雪豹并不是天生的王者。食肉猛兽的成长故事,更像是食物链地位的倾轧竞争。


       书中展示了雪豹“巴特”从出生到成年的全过程。作者努力用细节还原出了雪豹世界的完整生态架构——这是一张关系错综复杂的大网。在复杂的食物链中,有哪些东西可以成为雪豹的食物?而这些食物又是以何为生?各个环节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环环相扣,这也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雪豹最爱的食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夏天的时候,它最钟爱吃不完的旱獭。而冬天一来,旱獭钻入洞穴冬眠,刚贴完秋膘的北山羊又到了最肥美的时候。


       随着年纪的增长,雪豹也会尝试着去猎取不同的生物。捕猎对象从体型较小的黄鼠、野兔、雪鸡、旱獭,逐渐变成体型中等的北山羊、盘羊,甚至有时候是体格健硕的牦牛。经验和智慧,也在这一次一次的尝试中不断增长。


       当然,不管年纪大小,捕猎这种事都是看天吃饭。当天的运气,决定了雪豹“巴特”的这一顿是满汉全席,还只是打个牙祭。偶尔饿到不行,它还会从高山兀鹫和“外来户”牧羊犬那儿抢夺新鲜的动物尸体。


       无法否认的是,雪豹“巴特”并不是个常胜将军。它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挫败和打击,比如遇上狡诈的赤狐,放个毒气弹逃之夭夭,又或者是眼睁睁看着擅长“丛林穿越”的马鹿逃回树林。它也会受到其他大型动物的掠夺,比如热衷于成群结队的野猪,它们就不止一次地抢过“巴特”到嘴的食物。甚至,雪豹还会遭到天敌的攻击,比如空中盘旋偷袭的金雕,“巴特”的妹妹——一只美丽的小母豹,就是死在金雕的利爪之下。


       关于战斗力的问题,书里还埋了一个有趣的“彩蛋”——当雪豹遭遇狼群,是迎敌而上,还是掉头就跑?答案是“看情况”。


       由此看来,一只成熟的雪豹,必须得学会各种生存技能,经历过大自然的各种磨难,例如饥饿、严寒、疾病、生离死别,才能最终登上王者宝座。


       很幸运,“巴特”做到了。


       立在我们的主角——雪豹“巴特”身后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高海拔地区动物群像。这些雪豹生命里的重要过客们,构成了雪山之巅独一无二的生态体系。它们陆续登场又逐一谢幕,书里“雪山之王”的故事也暂时告一段落,但是,中国的野生雪豹考察研究才起步不久,一切都刚刚蓄势待发。

 

       肯定会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要花费那么多精力和科研经费,甚至搭上生命,去研究雪豹? 


       仅仅是因为好奇吗?或者纯粹是想更了解雪豹这种动物?


       当然不是。我们研究动物,是要了解它们对整个生态会有什么影响或者帮助,最终的目的是让人类能够和自然更和谐地共处。


       举个例子,书里面提到了天山上的野猪,本来乏善可陈,但考察团队对它进行研究后发现,野猪是森林生态中“维系食物链的关键物种”。野猪走到哪儿拱到哪儿,翻开土壤找吃的。尤其是冬天,森林里的积雪可能有40厘米深,野猪拱开一条路,鸟类和其他小动物就可以远远地跟在后面捡剩儿——地下的草根、种子、菌类甚至蛇虫鼠蚁,野猪吃剩的也足够它们过冬了。而大型的食肉动物比如雪豹,一路跟在后面,自然更容易抓捕到心仪的猎物。所以说,野猪为许多动物过冬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更有趣的是,通过松土和排泄,野猪还帮助了植物种子进行繁殖。可想而知,植物长得越好,动物自然也就越多。而死去的野猪,则会被其他动物比如雪豹、高山兀鹫等吃掉,甚至毛发都能被鸟类拿去筑巢,简直像夸父一样,“整个躯体完全贡献给了大自然”。


       我们在了解了自然界的这些生态平衡规律后,就会知道野猪保持在怎么样的一个数量,对人类才是最合适的,国家才能制定一些方针政策去维持这个平衡。


       而雪豹的研究价值比野猪要大得多。


       无论是始于天山的锡尔河、楚河、伊犁河,还是起于青藏高原的长江、黄河、湄公河,甚至是印度的恒河,这些哺育了亚洲文明的重要河流,它们的发源地都和雪豹的栖息地高度重合。


       雪豹如果灭绝,那就意味着顶层生态系统彻底被破坏,影响的绝不仅仅是水源,而是整个亚洲大陆的生存。所以可以说,保护雪豹、保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

 

       这本书的作者在讲故事之余,始终在清醒地探讨这个生态的问题。他不断地提醒读者,在这个故事里,除了观察者的身分外,我们人类还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故事最大的转折点,是雪豹母亲的死亡。作者这样写道,“母亲一夜都没回来,两只小雪豹意识到了什么,它们安安静静地在巢穴里等待,陪伴他们的只有一轮大大的明月。”


       人类活动的扩张,让雪豹的食物——北山羊越来越少。雪豹母亲为了让自己和孩子们熬过冬天,最终决定铤而走险,独自到牧民家中猎杀家羊,结果,不幸踩中了牧民为了保护羊群所设下的陷阱。

 

       自始至终,这就是一个由于生态失衡所导致的悲剧。


       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因为饮食习惯的缘故,牛羊肉是当地少数民族主要的肉食来源。他们精湛的烹饪技艺,使得当地的牛羊肉名声在外、行销全国,而且一直供不应求。可观的利润、巨大的销量,吸引着牧民们去饲养更多的牲畜。


       而牛羊都需要吃草。尤其是冬天的时候,牧民过度放牧,外来的牛羊把大部分草地都吃个精光。土生土长的食草动物们反而只能活活饿死,比如北山羊。


       这样一来,整个生态体系就乱了套。食肉动物面临食物短缺,就像雪豹“巴特”的母亲一样,势必要想办法去获取食物维持生计,目标自然就转移到家畜和人类身上。在冬季的牧场,人兽冲突时有发生,轻则牧民的羊被咬死,重则牧民自己的人身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牧民们心生怨恨,就必然会设下陷阱、痛下杀手。即使知道雪豹是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但大部分人在面对自己的惨重损失时,首先还是会选择保护自己的利益。


       时间一长,循环往复,野生雪豹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除了过度放牧,人类开矿、修路、发展旅游业等行为,也会侵占原本属于野生动物的地盘。雪豹因此失去了栖身之所,甚至和其他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都起了变化。这同样也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但雪豹面临的威胁,绝不只是书上说的这些。


       许多人担心,会不会还没等人类数清有多少只雪豹,它们就已经灭绝了。


       首先是屡禁不止的非法偷猎。雪豹的骨头可以代替虎骨入药,皮毛可以制成昂贵的裘皮制品,因此偷猎者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一次次铤而走险,。


       其次是动物园的抓捕和买卖行为,也会让野生雪豹的数量下降。而且,目前雪豹的人工繁殖技术并不成熟,成功繁殖的数量远远低于抓捕数量,存活下来的幼崽屈指可数。而全球变暖导致的雪线上移,也进一步压缩了雪豹的生存空间。更加可怕的是,由于和人类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人畜共患疾病开始出现向雪豹蔓延的趋势,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这些已存在的威胁,无论哪一条,都足以给雪豹的生态平衡带来重大打击。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书里并没有给出更好的答案。如何去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自始至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目前天山一带的林业保护力度加大,食草动物数量明显回升,但大型食肉动物的数量并没有太大改善,应该是需要一段更长的恢复期。而现阶段科研人员的方向,一方面是对雪豹的生态系统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应该是想方设法克服人工繁殖的难关。


       2011年12月的一期《动物世界》里,有一段涉及到雪豹考察研究的内容。一只野生雪豹被科研队抓住后,戴上了用来收集数据的无线项圈,然后又被放回到野外。项圈收集到的数据,将被用来研究雪豹生态,从而造福整个喜马拉雅区域、甚至全世界的雪豹。这也是一种比较现代的研究方式。


       总而言之,无论是雪豹的保护还是生态平衡的恢复,目前都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是任重而道远嘛,我们继续一路前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兔兔188075599哈

    哈哈

  • 两棵树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