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金光明经05 义净为什么是伟大的佛学翻译家
一、知识点
1.义净:
义净(635~713),唐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人,俗姓张。字文明。唐代译经僧人。
幼年出家,天性颖慧,遍访名德,博览群籍。年十五即仰慕法显、玄奘之西游,二十岁受具足戒。
于咸亨二年(671)经由海道(今广州),取道海路,经室利弗逝(苏门答腊巴邻旁,Palembang)至天竺(今印度),一一巡礼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祇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后,往那烂陀寺勤学十一年,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历游三十余国,作传四十条寄归。返国时,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武后亲至上东门外迎接,敕住佛授记寺。曾参预实叉难陀译场。旋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为中国佛教著名翻译家之一。共译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
其后参与华严经之新译,与戒律、唯识、密教等书籍之汉译工作。自圣历二年(699)迄景云二年(711),历时十二年,译出五十六部,共二三〇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今所传有部毗奈耶等之诸律大多出自其手,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师于译述之余,亦常以律范教授后学,盛传京洛。
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并首传印度拼音之法。著作中备载印度南海诸国僧人之生活、风俗、习惯等,系了解当时印度之重要资料。
先天二年正月入寂,世寿七十九。建塔于洛阳龙门。
南沙群岛有义净礁以示纪念。
2.三藏:
三藏,对于佛教经典的一种总称。
“藏”的梵文原意是盛放各种东西的竹箧。佛教学者借以概括佛教的全部经典,有近乎“全书”的意思。“经”是纵线的意思,取其能贯穿摄持各种佛教义理的意义。三藏包括以释迦牟尼口气叙述的“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或素怛缆藏;约束佛教徒行为的“律藏”,梵语音译毗尼或毗奈耶律;从理论上解释、发挥经的“论藏”梵语音译阿毗昙、毗昙或阿毗达摩藏。
迦牟尼在世宣佛法时,只是口授身传,并没有文字记录的经典,弟子奉持佛法也是各禀师说。释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了避免佛教教义日久散失,也为了防止其他“外道”异说渗入佛法,使后世佛门弟子永远有所遵循,于是有结集佛典之举,其仪式是,先召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大会,会上选出最有威望的比丘一人为上座,他登上高座述佛所说,众比丘无异议,即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释迦牟尼在世所说相符。相传在释迦牟尼涅槃后的四百年间,共进行了四次结集,形成了小乘佛教经典。
佛教大乘经典的形成,虽有结集和秘密结集的传说,但都没有史料的确凿说明。大乘经典是经时久远渐次而成的。
3.灵塔:
供奉和收藏活佛、上师法体或骨灰的一种佛塔,由佛祖释迦牟尼信徒的舍利塔演变而来。因塔内供奉活佛以及在藏传佛教上有巨大成就的大师骨灰,故名灵塔。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在绝大多数时候,恐怕是意境竟对所有这一切就使得意境的翻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意境对佛教,对唐代的佛学发生重大影响。
2、易经的翻译活动得到了朝廷和深重的大力的支持,大家都以能够赞助,能够参与易经的翻译活动为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一场当中,有很多当时著名的僧人,也有当时很多的达官显宦。
3、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医记记载的主要是露露的情况,而意境记载的主要是海陆情况,堪称双笔意境技术的有关南海各地的情况,就成为流传至今的有关南海各地的最早的可靠的历史地理材料。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般若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咱们今天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至金光明经。在上一讲,我为您大致介绍了金光明金现存的最后一个一本,也是最完备的一个一本金光明最胜王金的汉译者,意境大师沿海陆到印度西行求法的故事。那么我们在上一讲到意境大师在武奏,也就是武则天正圣元年,也就是公元的 695 年,意境从舍利佛寺就今天苏蒙达拉那边,他在那里停留了一段时间,从那里启程回国。武则天已经知道易经的名字,意境在回国前曾经派人把他的住宿和翻译送回来过。我们在上一讲提到,果然产生了效果。武则天对意境归来非常重视,不仅派出使者前去迎接,而且亲自率领众人在洛阳迎接,在城门口迎接是他三藏的称号。
玄奘大师称唐三藏,也有三藏的称号,那么意境实际上也可以称为唐三藏,因为它也有三藏的称号的,这是非常高的一个荣誉。三藏的称号就意味着它博通经律论所有类别的佛教经典和学说了,并且下诏书命令意境住在洛阳的佛寿寺。此后意境还先后在洛阳的大福仙寺、西安的西明寺等等地方居住过,从事翻译工作。先天二年就是公元的 70013 年的正月,易经大师在长安建福寺经院园籍,享年在当时也是高寿 79 岁。但是他的舍利葬在哪里?葬在洛阳的北园,并且建有灵塔。而在乾元元年,也就是公元的 758 年,就是以意境大师的灵塔为中心修建了金光明寺。大家想想这个姻缘易经大师翻译的金光明经,后来以他的灵塔为中心修建的金光明寺,意境必胜。
从事佛教的这个事业,特别是在意境和住宿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的易经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阶段,这是非常清晰的。第一阶段是从到印度纳兰托斯开始到在舍利佛寺,也就是今天苏蒙达拉归国以前,他在那个时候就尝试着进行了翻译了,根本说一切有不疲难。耶稣 Mula Salavasteva,这是一个律点,在那里进行翻译,也翻译了 150 赞佛术,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回国后到自己主持一场,之前一场就是翻译的这个机构,它在这个之间主要是整理原来的一组,这个阶段他参加别人主持的翻译活动,成为其中的一分子。第三个阶段是在九四元年,也就是公元 700 年以后,意境自己设立了一场,自己建立了团队主持翻译机构,亲自翻译佛经,先后在洛阳和长安的各个寺庙里翻出了几百卷佛经。易经的翻译活动得到了朝廷和深重的大力的支持,大家都以能够赞助,能够参与易经的翻译活动为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一场当中,有很多当时著名的僧人,也有当时很多的达官显宦,达官显贵,都是一种以赞助人的角度或者监护人的角度参与到意境的易经事业当中。
武则天对意境的翻译工作是非常的赞赏和推崇,他也非常高兴,所以曾经专门写过文章,对意境的工业大加成长。由于有了中外民生、朝廷官方达官显宦们的帮助和支持,翻译活动进行顺利,意境不仅精通梵语、汉语,在印度又生活了十几年,并且他又经过了释义,他曾经尝试着翻译过,注意帮助他人翻译过等等的实践和锻炼,所以它翻译起来得心应手。
虽然如此,意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依然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坚持直译,比较直接去翻译,这种方法在原文下加注说明,并且考定译英的诗意介绍文物制度。在翻译方面,它区分俗语、哑语,因为印度有好多雅语,就是梵语,它有好多俗语,有好多方言。经常在这些他所用的这个汉字下面标出四声和反切,就等于今天的著名拼音,能够让读的人发音能够准确。在总体上,它继承了玄奘翻译的特点,但是他对玄奘也提出了好多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有的时候语气还比较的严厉,冷静地看,真正是后处转睛。意境对玄奘的批评,在绝大多数时候,恐怕是意境竟对所有这一切就使得意境的翻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意境对佛教,对唐代的佛学发生重大影响,当然主要是因为它的翻译工作。然而它的西行活动本身也非常了得,对吧?他从印度归来的时候,意境带回了近 400 度, 50 万宋梵文佛经以外,他还带回了金刚做峥嵘一普这种佛像,这种法座,带回了 300 粒舍利,这些当然都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瑰宝。
他的翻译工作又特别以律籍为主,尤其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它翻得很完备。除吕布以外,他也重视于切行派一路的学问,因为那个是在当时唐朝非常流行。由于玄奘和他的弟子的提倡,同时意境也考虑到当时的风气,非常的崇尚密中,所以他溢出了一些陀螺尼经,溢出了金光明经,有的还附上了关于密中源流的宝贵的资料。同时跟随易经翻译本身就是求学,所以追随它翻译的僧人很多就是易经的弟子,那么意境就由此培养了一批生产。
除了这些方面,意境在地理交通方面也有杰出的贡献。他在回国逗留在舍利佛寺的途中,这段时间写出了非常重要的两部书,南海纪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访高僧传。这些著作记述了前往印度求法的森林,记述了海陆两条通道,计数了印度当时的佛教情况,记述了沿途的风土人情,这都是无比珍贵的资料。
这两部书可以当游记看,读来非常有趣,今天都有了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叫住的本子、中华数据都有出版,大家很容易地在网上都可以买到。我建议大家读一读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医记,读一读法显大师的佛国记,读一读意境大师的南海记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非常有意思,比如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就以僧传的形式继续了。唐初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 641 年以后,到午后天寿二年,也就是公元 691 年,这期间一共四五十年,对不对?意境就继续了。有 57 位僧人,这 57 位包括易静本人,也包括今天属于朝鲜的新罗、高丽,包括今天属于越南的胶州、爱州等地的生人。到南海,也就是今天东南亚这一带和印度游历求法的事迹。这个就太重要了,因为这方面史料太珍贵了。这些记录大量的比较简单技术的范围,它是有格式的技术的,他们的籍贯、生平、出行路线、求法状况,当然有的大概是限于史料的关系,也就意境也只不过是听说,所以大部分的叙述非常的简略,有的只有 30 多个字一个人的介绍,比如木茶提泊篇、慧眼大师篇,只有 30 多个字,而有少数几位僧人就篇幅比较长,比如玄奘法师、道灵法师等等。当然无论长短,这些资料都非常非常珍贵了。
比如咱们随便举个例子,我们讲到胶州慧眼法师这一段文字是很短的,没多少字,他是胶州人,也就是今天越南那一带的人。全文是若言法师者,胶州人言随时到申和罗国,遂亭比国,莫辨春望,大致的就这样,不是自治。我给大家读就他就这一段,为什么要说研法师是胶州人,他跟随老师到了申河罗国,这是哪里?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而这段文字又讲了那个时候就有法师去施里兰卡的,只不过在那里生死不明了等等。
总之这部书清晰的反映了唐朝早期的求法生的情况。而意境虽然是从海陆来回,但是他对露露也有记载,比如他对尼婆罗,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就有特别的关注。当然毫无疑问,意境的书当中对海陆的记载就尤其重要。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医记记载的主要是露露的情况,而意境记载的主要是海陆情况,堪称双笔意境技术的有关南海各地的情况,就成为流传至今的有关南海各地的最早的可靠的历史地理材料,那一直被大家重视。易经书当中提到的印度当时的一些风俗也非常珍贵,比如他对医学非常关注,僧人很多都对医学特别关注。他讲西方药位与冬夏不同,互有互无,是非一概。他讲印度的药和中国的药不一样,有的他有,但彼此都各有无的,不能一概而论。他讲到过印度人生病的时候经常用减少进食来治疗,这个在中国也有这个传统。
所以我想研究中医的朋友,不妨研究一下中国用鄂体来进行治病的方式,是不是和印度的有关系。他还介绍了当时印度人的卫生习惯,比如沐浴、饭前洗手、散步等等。因此我说读起来非常地有趣,毕竟是在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我最后再为各位听众朋友介绍两点,比如咱们都知道西安有大雁塔,那今天依然在大雁塔是和玄奘大师有特殊姻缘,大家都知道,那西安还有小雁塔大家也知道,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小雁塔就是意境发起修建,而特别重要的是,近几年来大家都特别关注中国南海,而大家一定要记得在南沙群岛就有意境交,有一个交是以意境命名的,叫意境交,坐落在南沙群岛,这就是表达对意境的纪念和尊敬。好,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萃听。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咱们今天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金光明经》。在上一讲,我为您大致介绍了《金光明经》现存的最后一个译本,也是最完备的一个译本,《金光明最胜王经》的汉译者,义净大师,沿海路到印度西行求法的故事。
那么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义净大师,在武周也就是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的695年,义净从室利佛逝,就今天苏门答腊那边,他在那里停留,停留了一段时间,从那里启程回国,武则天已经知道义净的名字,义净在回国前,曾经派人把他的著述和翻译送回来过,我们在上一讲提到,果然产生了效果。
武则天对义净归来非常重视,不仅派出使者前去迎接,而且亲自率领众人在洛阳迎接,在城门口迎接,赐他三藏的称呼。玄奘大师称唐三藏,也有三藏的称号。那么义净实际上也可以称为唐三藏,因为他也有三藏的称号,这是非常高的一个荣誉。三藏的称号,就意味着他博通所有类别的佛教经典和学说了。并且下诏书,命令义净住在洛阳的佛授寺。此后,此后义净还先后在洛阳的大福先寺,西安的西明寺等等地方居住、从事翻译工作。
先天二年,就是公元的713年的正月,义净大师在长安荐福寺经院圆寂,享年,在当时也是高寿,79岁。但是他的舍利葬在哪里呢?葬在洛阳的北原,并且建有灵堂。而在乾元元年,也就是公元的758年,就是以义净大师的灵塔为中心,修建了金光明寺。大家想想这个因缘,义净大师翻译的《金光明经》,后来以他的塔为中心,修建了金光明寺。
义净毕生从事佛教的事业,特别是在译经和注疏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译经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阶段,这是非常清晰的。第一阶段是到印度那兰陀寺,从到印度那烂陀寺开始,在室利佛逝,也就是今天苏门答腊,归国以前,他在那个时候就尝试着进行了翻译,翻译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这是一个律典,在那里进行翻译,也翻译了《一百五十赞佛颂》,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回国后,到自己主持译场之前,译场就是翻译的机构。这一段时间,他在这个之间,主要是整理原来的译著。这个阶段他参加别人主持的翻译活动,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第三个阶段,是在久视元年,也就是公元700年以后,义净自己设立了译场,自己建立的团队,主持翻译机构,亲自翻译佛经,先后在洛阳、长安的各个寺庙里翻出了几百卷,得到了朝廷和深重的大力的支持。大家都以能够赞助、能够参与义净的翻译活动为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他的译场当中,有很多当时著名的僧人,也有当时很多的达官显宦、达官显宦都是一种以赞助人的角度,或者监护人的角度,参与到义净的译经事业当中。
武则天对义净的翻译工作是非常的赞赏和推崇的,她也非常高兴,所以曾经专门写过文章,对义净的功业大加称赞。由于有了中外名僧,朝廷官方,达官显宦们的帮助和支持,翻译活动进行顺利。义净不仅精通梵汉文字,然后义净,不仅精通梵语、汉语,在印度又生活了十几年,并且他又经过了试译,曾经尝试着翻译过,助译,帮助他人翻译过等等的实践锻炼,所以他翻译起来得心应手。
虽然如此,义净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依然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坚持直译,把比较直接的去翻译这种方法,在原文下加注说明,并且考订译音译义,介绍文物制度。在翻译方面,他区分俗语雅语,因为印度有好多它的雅语,就是梵语,它有好多俗语,有好多方言,经常在这些他所用的汉字下面,标出四声和反切,就等于今天的注名拼音,能够让读的人发音能够准确。
在总体上,他继承了玄奘翻译的特点,但是他对玄奘也提出了好多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有的时候语气还比较的严厉。冷静的看,真正是后出转精。义净对玄奘的批评,在绝大多数时候,恐怕是义净对。所有这一切,就使得义净的翻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义净对佛教,对唐代的佛学,发生重大影响,当然主要是因为他的翻译工作,然而他的西行活动,本身也非常了得。他从印度归来的时候,已经带回了近400部,五十万颂梵文佛经以外,他还带回了金刚座真容一铺,这种佛像,这种法座,带回了三百粒舍利。这些,当然都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瑰宝。
他的翻译工作,又特别以律籍为主,尤其是根本说一切有部,体例他翻得很完备。除律部以外,他也重视瑜伽行派一路的学问。因为是在当时唐朝非常流行,而由于玄奘和他的弟子的提倡,同时毕竟也考虑到,当时的风气非常的崇尚密宗,所以他译出了一些陀罗尼经,译出了《金光明经》,有的还附上了关于密宗源流的宝贵的资料。同时跟随义净翻译,本身就是求学,所以追随他翻译的僧人,很多就是义净的弟子,那么义净就由此培养了一批僧才。
除了这些方面,义净在地理交通方面,也有杰出的贡献。他在回国逗留在室利佛逝的途中,这段时间写出了非常重要的两部书,《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这些著作记述了海路两条通道,记述了印度当时的佛教情况,记述的沿途的风物、人情,这个都是无比珍贵的资料。这两部书可以当游记看,读来非常有趣。今天都有了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校注的本子,中华书局都有出版,大家很容易的在网上都可以买到。
我建议大家读一读,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读一读法显大师的《佛国家》,读一读义净大师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非常有意思。比如《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就以僧传的形式,记叙了唐初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以后,到武后天授二年,也就是公元691年,这期间四五十年,对不对?
义净就记叙了有57位僧人,这57位包括义净本人,也包括今天属于朝鲜的新罗、高丽,包括今天属于越南的胶州、爱州等地的僧人,到南海,也就今天东南亚这一带,和印度游历求法的事迹,这个就太重要了,因为这方面史料太珍贵了。这些记录大量的比较简单,记述的范围,它是有格式的,记述了他们的籍贯、生平、出行路线、求法状况。
当然有的大概是限于史料的关系,也就是义净也只不过是听说,所以大部分的叙述非常的简略,有的只有30多个字,一个人的介绍,比如木叉提婆篇、慧琰大师篇,只有30多个字,而有的少数几位僧人篇幅比较长,比如玄奘法师,对不起,比如玄照法师、道琳法师等等。当然无论长短,这些资料都非常珍贵了。
比如咱们随便举个例子,我们讲到胶州慧琰法师,这一段文字是很短的,没多少字,他是胶州人,也就是今天越南那一代的人。全文是,它的全文是这样的:“惹琰法师者,交州人也。即行公之室郦。随师到僧诃罗国,遂停彼国,莫辨存亡。”大致的就这样。我给大家读他就这一段,为什么重要?说,琰法师是胶州人,他跟随老师,到了僧诃罗国,这是哪里?今天的斯里兰卡。而这段文字又讲了,那个时候就有法师去斯里兰卡的,只不过在那里生死不明了,等等。
总之,这部书清晰地反映了唐朝早期的求法僧的情况,而义净虽然是从海陆来回,但是他对陆路也有记载,比如他对尼婆罗,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就有特别的关注。当然,毫无疑问,义净的书当中,对海陆的记载就尤其重要。
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的主要是陆路的情况,而义净记载的主要是海陆情况,堪称双壁。义净记述的有关南海各地的情况,就成为流传至今的,有关南海各地的最早的、可靠的历史地理材料,一直被大家重视。
义净书当中提到的,印度当时的一些风俗也非常珍贵。比如他对医学非常关注,僧人很多都对医学特别关注,他讲,“西方药味与东夏不同,互有互无,事非一概”,他讲印度的药和中国的药不一样,有的他有,但彼此都各有无的,不能一概而论。
他讲到过印度人生病的时候,经常用减少进食来治疗,在中国也有传统,所以我想研究中医的朋友不妨研究一下,中国用来进行治病的方式,是不是和印度的有关系?他还介绍了当时印度人的卫生习惯,比如沐浴、饭前洗手、散步等等。因此我说读起来非常的有趣,义净是在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我最后想再为各位听众朋友介绍两点,比如咱们都知道,西安有大雁塔,今天依然在大雁塔,是和玄奘大师有特殊因缘,大家都知道,西安还有小雁塔,大家也知道,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小雁塔就是义净发起修建的,而特别重要的是,近几年来大家都特别关注中国南海,而大家一定要知道,在南沙群岛就有义净礁,有一个礁,是以义净命名的,叫义净礁,坐落在南沙群岛,这就是表达对义净的纪念和尊敬。
好,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